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景点] 走马观花游古镇 晓起: 一月几回乡梦惯 山路崎岖水路平

[复制链接]

117

主题

117

帖子

351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5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5 16:5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晓起,如一位古代的徽州女子,名字好听;长时间深藏不露,一露面美丽惊人。

晓起古村始建唐朝。据晓川《汪氏宗谱》载,唐乾年间(公元877年--公元879年)歙县篁墩汪万武逃乱,至此天刚破晓,只见青山环绕,绿水潺潺,地沃草肥,花香四野,便搭草棚、起炊烟,而将此取名“晓起”,亦称晓川。后来,有洪姓和江姓人家在此地上游1公里处建村而居,也叫“晓起”。为彼此区别开来,人们把上游洪姓与江姓的居地称“上晓起”,把原先汪姓居地称“下晓起”。我在想,这逃难的晓起祖上一定是一位风姿翩翩的白衣秀士,满腹经纶,妙笔生花,多么儒雅的村名,晓起晓起,拂晓而起。是天边的一道曙光,是东山初升的一轮旭日,寓意了先人寄予的无限希望。

上晓起多为官宅,下晓起多为商家。这里自古文风鼎盛,官商名宦时有崛起。清初至民国,村中江姓七品以上官员达32人;明代以来的汪姓富商大户众多,成为婺源有名的“商半村,官半村”。



上晓起的村口设在一小山岭。拾级而上,台阶上面有亭翼然,雅称“晓和亭”俗称“水口亭”。“晓和”寓“晓理和睦”之意,亭前悬挂藏头联“晓烟笼树临仙境,和风吹雨润心田”,亭后悬挂“晓来处处闻鸟啼,暮归人人带茶香”。据说古时候原是一座重檐式的八角亭式“文昌阁”,上挂铃铛,微风吹来叮当作响,伴着小溪涔涔流水声,如仙乐不绝于耳。不论是歇脚饮茶的路人,还是散步纳凉的村民,立于亭中,隔河相望晓起村,粉墙黛瓦、青山碧水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和着溪埠村妇的槌衣声和水车转动的吱呀声,神秘宁静、诗情画意、水墨丹青的意境油然而生。

粉墙黛瓦的古村落分布在清澈的晓溪两岸,溪旁以青石砌成溪埠,又称“濯台”、“溪坝”,是方便村民浣洗的,建造的颇为考究,条石砌筑,又分高、中、低三层,浣洗时每人一格,互不影响。且溪埠还按水流方向分为三段,第一段洗食物,第二段洗衣物,第三段涮便桶,从而保证用水清洁,以至于村里曾有这样一句民谣:“东不嫁,西不嫁,贪图晓起好溪坝。”

溪上横跨两座古桥,东为“叶家桥”,西为“洪家桥”,可想而知上晓起最初的居民当是叶、洪二姓。不过后来做大的却是江氏,先是经营木材和医药起家,接着读书做官,科举仕途,清道光六年(1826年)出了一位进士江之纪,接着便是他的孙子,清光绪年间被授予一品顶戴的两淮盐运史江人镜了——如今村里留存的“进士第”、“荣禄第”、“大夫第”和村口青石古道等,据说都是他为官时所修建的。

走进古村落,首先去的便是这江人镜的祖居“进士第”。清道光六年(1826年)江人镜的祖父江之纪考中进士后,曾官至江苏金匮知县、直隶州知府和金紫光禄大夫,因酷爱读书,藏书16万卷而被朝廷赐匾“望重儒林”。江之纪建了这“进士第”。清咸丰年间,“进士第”被石达开的太平军一把火给烧了,身在扬州的江人镜得知后,便亲手绘制图纸,并解银两重建——如今所见,便是重建后的府第了。它占地878平方米,三进二天井。走进庭院,见天井、水缸等徽州古民居配置一应俱全。右边设有照壁,里面正对大门的是两层书房兼客馆,木雕花格门颇为精美;左侧砖雕门楼,中间镶嵌着“进士第”石匾,四周砖雕花纹繁复,人物故事,依旧保存的十分完好。

出“进士第”沿溪边村道继续前行,右边小巷转入,是江人镜所建的另外两座府第“荣禄第”和“大夫第”。

居前的“荣禄第”是江人镜自己的府第,是他光绪年间衣锦还乡时所兴建的。占地663平方米,是一座坐北面南,东西横向展开格局的三层楼庭院,又称“思训堂”,右侧还建有一“双桥别墅”。不过由于这时他老先生身任两淮盐运使,长居扬州,等他想隐退,衣锦还乡居此颐养天年时,却不幸因病去世——老宅迎来的只是他的灵柩——有说他生有十男九女,且个个出息,但大多仍居扬州,所以这老宅实际也一直空置着,上世纪50年初更是遭遇一场大火,仅存一座石库门楼和几道残垣断壁,门楼上“荣禄第”三字也在文革中被铲去。如今大门紧闭,除了门前钉一铭牌外,并不开放。

后巷的“大夫第”又名“宝辉堂”,建于清光绪年间,是江人镜的同胞兄弟江人铎所建,他曾官至扬州巡检、光禄大夫,因而得名。府第占地486平方米,形制略同于“进士第”,但规模较小,三进院落呈台阶状层层高起,各院落入口都有砖雕门楼。其中客厅门楼最为精致,上镶“大夫第”石匾,门柱左右基石分别雕有“雀鹿”和“蜂猴”两幅图案,寓意“爵禄”、“封侯”,体现了昔日官宦人家特有的风貌。

在“荣禄第”与“大夫第”之间,还有上晓起现存最古老的房子“江家老屋”——相传清咸丰年间石达开率太平军占领晓起时,村民大都闻风而逃,只有此家未跑,还设宴款待太平军。于是太平军撤离时烧毁了村中其他人家的房屋,唯独留下此屋得以幸存。老屋由清初开药栈而发家的江春霖所建,又名“敬修堂”,院门西向,按当地说法是招“财”进屋。它占地759平方米,主屋三进二天井,每进三间两厢,另建有偏屋二天井,造型古朴,雕刻以几何图形和花鸟为主,依然延续明代风格。以医传家,老屋后来又走出一代名医江南春,以及曾两次受乾隆褒奖的御医江宽侣——有说他是江人镜的叔祖。江上青的父亲江石溪也出自这世代为医的老屋,不过早年去了扬州,并在江都开了家“太和堂”行医。

出小巷回到溪边,坐落着“江氏宗祠”,坐北朝南,三开间占地283平方米,虽然规模不大,但黑瓦覆顶,左右马头墙,两侧照壁,前设木栅栏,梁柱木雕花饰繁复,似新修缮过,但依旧古色古香——旁边铭牌简介,祠堂也为清光绪年间由江人镜所建,祭祀的是敕授修职郎的祖先江满荷。走进祠堂,享堂太师壁上悬红底金字“敦彝堂”匾,据说出自林则徐,下方洋洋洒洒,书写的正是这上晓起江氏的《济阳江宗谱录》。前立江人镜半身铜像,两边排列着“钦命”、“进士”、“举人”等木牌,俨然就是一幅衙门的摆设。四周廊间墙上还挂着“唐宋建村”、“晚清鼎盛”,“升任扬州”、“惠泽山西”等江人镜的图片故事,以及一幅引自“济阳江宗谱”的《江氏蒙规》。后进寝堂上祭祀的,依旧是这位两淮盐运使——正中挂着他老先生身着朝服的彩绘画像,两旁对联:“山西赈灾荒余下白银廿万两惠泽三晋百姓,扬州理盐政蠲除苛捐七千金御赐一品花翎”,说的自然是他最为荣耀的政绩。宗祠左侧,还有一江氏祠堂,铭牌简介又称“敦贵公祠”,祭祀的是始祖郑八公及列祖列宗,檐下砖雕和梁柱木雕,绝对精美异常。

江氏祠堂正对洪家桥,溪南住户不多,其中也有一“儒林第”,传说此屋祖上为叶姓,应该也是一诗书人家。宅第朝北面溪,占地200多平方米,前为一小院,墙上开有花窗,砖雕门楼,做工也颇为精细。里面原为三进,可惜后两进均已坍塌,仅存一进较好。

走在上晓起,看到四面葱茏的山色掩映着田边的黑瓦白墙,高大奇伟的马头墙张扬着骄傲睥睨的表情和跌宕飞扬的韵致,心中顿生激情,分明感受到了婺源传统文化那生生不息的脉动。



从上晓起步行一公里左右的古驿道即到下晓起。这是徽饶驿道的一小段,千多年来这里承载了多少徽州人的梦想,承载了多少过往不断的车马官轿,走过路过的我们,分明看到昔日的繁华似乎还残留在古道那深陷的凹辙里和爬满青藤的栏杆上。



一条石板小街,连片的古民居,日新堂、礼耕堂、继序堂、振德堂等下晓起有代表性的清代汪家大宅院,就都聚集在这里。傍溪而建的“礼耕堂”和“继序堂”便是其代表作,修建这两座宅院的汪允璋、汪允圭俩兄弟,正是清光绪年间曾经垄断广州府茶叶外销权的徽商——同时起造,并排紧挨,合用一长形院落,临河开设漏窗,就连风格也颇为相似。

哥哥汪允璋的“礼耕堂”靠里,占地630多平方米,立柱式门罩,额枋砖雕 “琴、棋、书、画”,门楼下“雀、鹿、蜂、猴”的四块石雕,则正是昔日徽州民间多取谐音的“爵、禄、封、侯”。里面三进二天井,每进都是三间两厢,梁架、房门、窗棂、屏风也都雕雕琢着精美的木雕。

弟弟汪允圭的“继序堂”靠外——有说他在经营茶叶的同时还走私军火,所以比哥哥更富有。占地710多平方米宅院也比“礼耕堂”大了许多,而砖雕门罩也更为繁复,图案几乎涵盖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故事,门楼下的石雕则为“福、禄、寿、禧”图。里面同样三进二天井,中、后堂三间两厢,最特别的是屋内12根方柱,居然全部是用树龄400年以上的红豆杉雕凿而成的。

略显简陋的“振德堂”建于清乾隆年间,同样得益于祖上“做广东茶”而大发洋财,三进三开三楼规模更大,共有五厅六天井20间房,左右还设有围屋。不过让老宅更知名的,还是清末民国年间这老宅里走出的在上海滩颇为知名的祖孙三代:一是清代上海中医“经方派”的一代宗师汪莲石,他就出生在振德堂,早年考上秀才后不思功名而习医,中日甲午之战后去上海“领官医局”32年,直到1924年去世后才归葬晓起。二是他儿子汪禹丞,上海滩名骚一时的青(清)帮“大”字辈,洪门山主,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还担任过警卫队长呢。三是汪禹丞的儿子汪英宾,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曾是当年红极一时的新闻学家、书画家和社会活动家——“一门三杰”,那种荣耀至今仍写在大宅院门前的铭牌上。

在这片古民居中,规模最大的连体老宅是北面的“日新堂”——占地1280多平方米,7座宅第、12个天井、60多间房间,最多时汪氏后裔有14户人家共居此屋。它始建于清雍正、乾隆年间,由于多次加建,现在里面就像一个迷宫般的大杂院。由于房屋破旧,近年居民多已迁出,但仍有些老人还执意守着这老屋他们说,“住在这老宅的老人都特别长寿”。

与“日新堂”隔着小街,还有一座年代更为久远的老宅“百忍堂”。大幅广告赫然挂在街边巷口:“中国现存民宅中最古老最封建的房子,建于大明洪武十九年即1387年。” 600多年前的明代老宅,占地280多平方米,石柱门框上涂鸦般墨书着一幅对联,“抬头看看百忍图,进屋欣赏一线天”——原来门楣上不是徽州门楼通常的砖雕坊额,而是一幅徽墨工笔所绘“百忍图”,图中10多个身穿朝服头戴乌纱帽的官宦围着一个“忍”字神态各异,犹如戏剧故事一般,绘画所用的徽墨,据说更是采用17种中药材制成,所以至今仍不退色,清晰可见——它原名“长至会”,是村中长辈议事的场所。走进老宅,里面三进二天井,厅堂宽广,天井排水沟深陷,有说这都是明代建筑的做法,造型则像一把锁,意寓锁住金银财宝不外流。厅堂雕饰较为简单,只是用回文等几何图案,窗栏板的木雕纹样、荷叶瓶等也是典型的明代遗风。门联中所谓的“一线天”,其实是天井四周阁楼上方被层叠的屋檐遮挡的仅露一线光亮,如此密闭也确实较为罕见。旁边一张字条写道“昔日女儿苦闷地”,让人心里泛酸,以前的徽州女人嫁进了夫家也便如进入了囚笼,连仰望的天空都比别人狭小。代代女人,在漫长的孤独苦闷岁月中,耗尽一生。

下晓起还有“印月双井”古景。井台用青石板铺成,两口井相距2米左右,其中一口井水中放养有红鲤鱼,据说是检验井水质量,是食用水水井;另一口则是洗衣洗菜的生活用水水井。据说每逢十五月圆之时,皓月当空,双井映月奇观赫然显现,巧妙的设计既科学还能自成美景,你不得不赞叹晓起人的聪明才智。

斜对面巷里有家建于明嘉靖年间的“睦顺堂”,不大,关着门并不开放,但其砖雕式门坊仍是难得一见的。一间两柱三楼,砖雕明代较常见的万字图案,只是图案中有凤没有龙,后人揣测此门坊应为一贞节牌坊。可惜如今坊额及上方龙凤牌均空白一块,不见一字。

“睦顺堂”后面的山丘上,是下晓起后山颇为知名的千年古樟林——驿道右侧有亭阁式“金坞长廊”,后有石阶上山,可看见古村落中现存最大一片古树林,一棵棵粗壮挺拔,蔚为壮观。晓起人认为“村前村后没有林,生下子孙不聪明”、“树养人丁水养财”,自古以来晓起村就将村后山丘上这片古树当作神灵来供奉——铭牌上介绍,现有名木古树600多株,其中以樟树为最,仅树龄在200年以上的古樟就有400余株,东面山冈和西面山冈上各有一株树龄在1800年以上的古樟,数人难以合围,人称“晓起神樟”,如今还特意碑刻树下。晓起神樟枝叶繁茂、高大挺拔,被两边山坡上密密匝匝的古樟树,众星捧月般拱卫着,犹如宏大而庄严的庙宇,面对的似乎不是古树而是神灵,令人心生肃穆。据说,这片古树林里还有21株树龄在200年以上的国家一级树种红豆杉,如今均已逐一编号保护;另外还有罕见的大叶红楠,以及银杏、枫香、檀、杉、松、柏、桂、板栗、杨梅、苦槠、柿、栲、栎、梓等多种古树。

有人说,上晓起出尘,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下晓起入世,清明楼栉比、往昔映非凡。古老的小巷深处摆售着很多木片、木块和木制品,浓烈的香樟味让人睁不开眼。这沉积在山谷之中的味道,仿佛从千年以前悠悠飘来。

参观结束已近日暮时分,走在水口古桥嵩年桥上,听双瀑潺潺,清风吟诵;看水车悠悠,鸟儿嬉戏,我的目光随一只竹排沿溪而行。小溪水平如镜,船动景移,两岸的白墙黑瓦倒映在水中,浑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而远山近树,晚霞青岚,又将那斑斓无色涂抹在眼前,宛如一帧空蒙深邃的粉彩。两岸乡民耕作归来,牵着水牛缓步而行;妇女们在溪边捣衣浣纱,孩子们则隔岸相呼,童音悦耳。村舍间炊烟袅袅,犬吠蛙鸣,参差而起,好一幅田园牧归的安逸图景。

上下石阶古道,出下晓起水口。我分明听到晓起人祖祖辈辈的吟唱:“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7 05:03 , Processed in 0.06196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