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介] 徽州古城歙县:慈孝天下无双里

[复制链接]

78

主题

78

帖子

234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8 19:33: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棠樾牌坊群,纹头脊,冲天柱,每一方石头都令人思量,每一方石头都让你难忘,一座牌坊一个善良的故事,一座牌坊一篇千古绝唱!”

      一首民谣,许多向往。徽州有语:“唐模棠樾,饿死情愿。”在前去棠樾的路上无数次地想象这个举世闻名的古老村落里那些和牌坊相关的故事,将以怎样的面貌诉说那一段历史沧桑。

      而当我们终于伫立在棠樾牌坊群下,只是凝望,便一种威严和肃穆悠然而升。我们无意评判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之于历史的对与错,此行的目的不过是一场相逢,一睹为快,一偿夙愿。

        “棠樾牌坊,举世无双”

      骄阳似火,碧空如洗。我们到达棠樾村时正值晌午。马头墙、古祠堂、石牌坊……无一处无历史,无一处无风情。七座高大威严的古牌坊就伫立在这一片徽派建筑之中。正午的光阳光投照在已经斑驳了的牌坊上,脚下是古朴的青石板路,也就是传说中的“官道”,依稀诉说着当年的繁华。

      “棠”指“甘棠树”,“樾”指树荫来源于《诗经.甘棠》篇,指的是周宣王的贤臣召伯为推行文王政令,在一棵甘棠树下办公,为民排忧解难。人们感激他,特意保护那棵甘棠树,使它枝繁叶茂,清荫覆地,鲍姓家族以“棠樾”命村名,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出好官、清官。

     “棠樾牌坊,举世无双”。这里的七座牌坊,以“义”字坊为中心,从西边过去“忠孝节义”,从东边过来“忠孝节义”。歙县素有“牌坊之乡”的称号 ,但一个地方竖着七座牌坊,涵盖封建礼教全部内容的,仅此一地。

     穿过岁月的长河,自然风化和人为破坏让许多牌坊都不复存在了。当地人告诉我们,这七座牌坊能如此完整地保留下来,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当地村民的保护,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村民们用黄泥敷在牌坊上写上标语,才得以保存下来。

     这七座牌坊,并非按修建时间顺序排列,是按“忠孝节义”的内容顺序来排列,如排在第二的“慈孝里”牌坊是最早修建的,排在第四的“乐善好施”牌坊是最晚修建的,之间相隔300年。

    “慈孝天下无双里”

    棠樾是鲍氏家族的聚居地。鲍氏家族原是山东青州人,自宋代开始迁移到徽州棠樾村居住。鲍氏明朝为官,清朝经商,常言“富不过三代”,鲍氏家族却昌盛18代长达400年。尤其在清朝,鲍氏以富商巨贾众多而闻名于世,出现了“上交天子,藏镪百万”,号称江南首富、显赫一时的大徽商鲍志道。 这些牌坊就是这个家族曾经繁华数代的明证。

    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的慈孝里坊是七座牌坊中年代最久远的,距今590多年。棠樾村,又名慈孝里,由于明代永乐帝朱棣赐名。

    在宋末元初的社会大动荡中,徽州府守将李世达起兵叛乱,到处行凶抢劫,棠樾鲍宗岩被抓,捆绑在龙山松树上,叛军要他交出钱财,他不愿助纣为虐,当锋利的刀刃逼近鲍宗岩的咽喉时,躲在草丛中的儿子一跃而起,跪在强人面前,苦若哀求愿代父死,而当利刃转向儿子时,父亲连连嗑头拜揖,甘愿身死,只求强人留下他的后代,一幕父子争死,哀声不绝的悲剧,竟把行凶者感动了!他们想到自己也是有父母的,也应当有慈孝的爱心,便把鲍氏父子二人释放了。说明礼教宣扬的“孝”道已深入人心,包括叛军、盗匪。当皇帝知道了这件不寻常的事后,历代编史官都把它写入史册或典籍,明代永乐帝朱棣还颁布诏书表彰鲍氏父子,御制慈孝诗碑于龙山之上“鲍家父子全仁孝,留取声名照古今。”并从国库拨款建造“慈孝里”坊。后来清乾隆皇帝还特意赐联赞扬该村“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脉存一线、节尽三冬”

    在这七座牌坊中,有两座是为女子建造的贞洁牌坊,分别是建造于清乾隆41年(1776年)的汪氏节孝坊和建于清乾隆52年(1787年)的吴氏节孝坊。

    鲍文龄妻汪氏,名招,与夫同年周月生,26岁死了丈夫,她“立节完孤”把儿子集成拉扯长大,成为古徽州一位很有名的疡科大夫。儿子鲍集成非常能干,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很有文采。他多次写文章,想方设法送到皇宫里,为他母亲请旌立坊,孝子的眼汨终于感动了皇上,准于为母立坊,敕建是皇帝命令准建的意思。

    而吴氏节孝坊讲述的则是,因续弦的贞节孝行,鲍文渊被诰赠了一个朝议大夫。吴氏22岁嫁给鲍文渊,29岁丈夫就死了,自己无子女。她服侍生病的婆婆,培育其前妻所生的孤子鲍元标成人,成为清代有名的书法家。鲍文渊因妻而得哀显荣,这在封建社会不能不说罕见少有。面对吴氏的诸多善事,乾隆皇帝主要表彰了她的“脉存一线”。“节尽三冬”指吴氏守节的意志像三九严寒的劲松翠竹一样。

    “科举纪念碑”

    结束了棠樾之行,我们顾不得烈日当头就匆匆赶往歙县中和街。这是一个热闹的孝商业街,就在这里伫立着全国唯一的“八角牌坊”——许国石坊。

    许国竟能在故乡造起了八脚牌坊,其中蕴藏着一段古老的传说:相传,许国高中进士,历任三朝,甚有政绩。万历皇帝下旨恩准其回乡建一座四脚牌记。许国想,在徽州四脚坊太多了,造得再雄伟精致也不足为荣,于是就想造一座八脚牌坊。但私造八脚牌坊是有杀头之祸的。于是他暗生一计,圣旨虽下,许国却迟迟不动身。过了几月万历帝显得不耐烦了,说:“老爱卿办事从未如此拖沓,如今竟为造牌楼拖这么长时日,照朕说,不要说四脚牌楼,就是八脚牌楼也造好了。”许国闻言,正中下怀,俯身便拜:“谢主龙恩,臣回去就造八脚牌楼。”于是,就有了这座八角牌坊。

    许国石坊集徽派文化于一身,在建筑上代表着16世纪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它实际是一座“科举纪念碑”,象征着在官本位的传统社会中读书入仕的崇高地位和科举成功为家族带来的无上荣誉。

    歙县石坊之最

    据史料记载,具有“牌坊之乡”称号的歙县,全县现存有73石牌坊,全部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最早的牌坊-贞白里坊。

    位于县城西5公里处的郑村巷口,有一座初建于元代的"贞白里"牌坊,它旨在旌表元代郑村人郑千龄一家三代乡贤。为仿木结构,两柱一间三楼,高8米、间宽5.7米。上枋下枋各雕"凤穿牡丹"和"双狮戏球",构图洗练、造型优美、典雅大方,虽然浮雕和文字部分经历沧桑岁月的洗礼已变得模糊不清,但精致的雕刻艺术却显示出早在元代,中国的相关领域就已达到很高水准。

    最晚的牌坊-贞烈砖坊。

    位于县城新南街的贞烈砖坊,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它不仅是年代最晚一座牌坊,而且祭奠旌表的人数也最多,有节妇烈女65078人。该坊以青砖砌成,高6米、宽6.5米、厚0.65米。外型相当朴素,既无精细的雕刻,也无宏大的构件,隐隐约约昭示着显赫一时的徽商经济逐渐衰落的现实。

    最大的牌坊-许国石坊。

    俗称八脚牌坊,坐落于歙县中和街闹市。它建于明万历十二年,为三代内阁显臣许国所建。该坊为石结构,长11.54米、高11.4米、宽6.77米,梁坊遍布雕装饰,浅镌如意、缠枝、锦地开光;中部菱形框内深浮雕,有巨龙飞腾、鱼跃龙门、威风祥麟、龙庭舞鹰、麒戏彩球、凤穿牡丹;12根巨大石柱的台基,有神态各异、生动活泼的12只石狮。整个牌坊气势恢弘、造型威武、雕塑精美、建筑华丽,被誉为东方世界通向苍穹的凯旋门。

    最小的牌坊-双孝节坊。

    在许村镇环泉村中心,贴墙立着一座造型别致的石牌坊。它是清朝嘉庆年间为旌表村民许俊业妻妾金氏和贺氏而建,高仅3.8米、宽1.8米,以弧型石条构筑而成,有一个葫芦形尖顶。牌坊虽不大,但格局却很齐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6 13:04 , Processed in 0.77847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