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景点] 十桥相望 望不透古人匠心

[复制链接]

39

主题

39

帖子

117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20 14:44:5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檀溪穿村而过,造就了唐模水街。檀溪穿村而过,同时也造就了唐模十桥。
穿村而过的河水将村落分为南北两区,为了便利两岸村民居家生活与日常劳作,唐模先人在河面上架起的石桥多达十座。正是凭借这“一河十桥”作为枢纽,形成了框架,隔水两个小区便融为一体,居屋不分南北,村人不论亲疏,千百年来,唐模的先人后辈相继努力,共同创造出深厚的人居文化和绚烂的村落文明。
“小桥、流水、人家”,通常就是江南乡村典型风貌留给人们的普遍印象,而唐模“人家”的“小桥”如同他们的“流水”一样,却又独具风味,显得与众不同。
唐模村中的十座古桥,从村落西头到东头水口,疏密不一地分布在檀溪之上的不同地段,当然中心水街一段,古桥的分布相对就更为密集,相邻不过数十步便有一桥横卧。这些坐落不同地段、负有不同功能的小石桥,其实并非一人所造,自然也不是一时所成,所以十桥之中,造型各不相同,风貌亦自各异。这就是1998年10月1日《人民日报》一幅摄影作品所报道的村落最观,即唐模的“十桥九貌”。于是,南来北往有桥桥相通,东颐四盼是桥桥相望,无论我们站在哪座小石桥上,都会在体验到步行便利的同时,又会因身临佳境而觉得趣味盎然。
村西第一座小桥俗称“石头桥”,小桥所在位置就叫“石桥头”。这里溪流不算太宽,石桥中间不立桥墩,两端直接架于南北两岸。桥身由3块等长的青色茶源石石板拼成,桥面与两岸石板路面齐平,浑然一体成为车马坦途。“ 石头桥”造型简洁明快,选用的石料极其精良,建造的工艺极其精准。小桥历经二三百年风雨冲击和车马压踏,至今坚固不移丝毫,平稳一如当初, 不能不令人叹服!
第二座桥俗称“三石桥”,因为全桥由3块长长的石料铺成。这3块石料如果直立起来就是3根石柱,石柱的高度是7米,横截面为边长35厘米的正方形。有人根据石料密度和尺寸进行估算,每根柱石的重量大约在1500公斤以上。在这将近5000公斤的石桥之下,河中立者一座桥墩。奇怪的是,桥南与路面齐平,桥北则高于路面一阶,不知其中有何玄机?
第三座桥叫“戏坦桥”,以前桥的北端有个鹅卵石铺成的广场,可以容纳千余之众,旧时常在这里跳锺馗、舞龙灯、做庙会、搭台唱戏,村人称之“花戏坦”,“ 戏坦桥”也因此得名。戏坦桥长度也是7米,中间有一桥墩承重。桥面由两种石料铺设而成,桥面两边由高、宽均为20厘米的柱形麻石镶成,中间平铺40厘米宽的长形青石板。这里的桥面也如三石桥高出路面阶,似乎是有意提醒人们:桥路有别,格外当心!
第四、第五两座石桥分别架设于中心水街的上下两端,一座叫“溪塍桥”,一座叫“太平桥”。檀溪十桥之中,只有这两座的结构、造型乃至尺寸都完全相同。桥的中间也有一.座桥墩,但与其他石桥不同的是,桥梁是两块青石板侧立架起,桥面则是10余块青石板平整地横铺而成。两桥宽度1.3米,两端与道路完全齐平,人来车往丝毫无碍,极为方便。两座相同的石桥连接中心水街两端,桥面石板又与水街石板颜色一样,看来这两座石桥和中心水街应该是作为-个整体,同时进行设计,同时完成施工;它们是一个建筑群体的不同组成部分,是整个村落空间序列的核心板块,由此向着东西延伸就成为水街全程,由此向着南北扩展则组成整个村落。
第六座桥是“观音桥”。“观音桥”上观水街是一个好场所,事实上观音桥本身就是一处值得欣赏的好景观。这是檀溪十桥之中最为精美、最有内涵的座, 明代弘治《徽州府志》就有关于它的记载,现在属于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俗称“观音桥”,是因为以前桥上供奉着观音菩萨。桥的雅名叫“高阳桥”,因为桥为许氏家族所建,许氏家族发源发样于河南许都高阳郡,桥名“高阳”正是以示许氏郡望。
第七座桥叫“义合桥”,因为附近有汪姓义合大社而得名。这座桥有两个桥墩,桥面是三段相连。据说,桥面原由12根柱石拼铺4路搭成,后来有人还嫌桥面不宽,便在桥上添加一路3根柱石,所以现在桥面有5路3段总共15根柱石组成。仔细看桥面石料,西侧一路3根柱石,的确与其他12根柱石有所不同,可能真是后人所增添的部分。这座桥的石料没有作过细加工,保留着开采之时的斧凿痕迹,整体风貌比较粗犷,倒也增加了一层古朴的韵味。
第八座桥叫“灵官桥”,因为过桥向南百来步远,原来有座灵官菩萨庙。这是唐模十桥中仅有的一座独拱桥。桥面宽约4米,两边砌有石栏,南北桥头均有三级台阶,连接着桥面与道路。桥下近处有一不小的暗渠,小西湖借以引水檀溪。桥的下游10来米处,有一水坝,坝下水潭中有3个圆形井坑,近水俯视,深不见底,月好之夜可以看见三轮明月映于水潭之中,村人称作“三潭印月”。村东这处“三潭印月”景观,与村西的“双泉织月”遥相辉映,为檀溪增添了奇妙的光彩,有道是:“清溪多明月,奇景静夜观。”灵官桥南就是荒园山西麓,园林溪桥景观极佳。这里立有2块石碑,一书“清听”,旧由沈归愚所题,后为许承尧先生所补;一书“引岚”,是抗战期间国民党23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驻守唐模时所书。
第九座桥叫“ 五福桥”,因为桥头不远原有一座五福庙。这座桥有两个桥墩,设计初由3列3排9根柱石铺设而成,每根柱石宽35厘米、厚18厘米。五福桥北面与檀干园大门遥遥相对,南面则拾级而上通往檀园旧址荒园山。檀园早已荒圮,但是园林犹存,上百年的橡树林荫覆盖其上,五福桥上常年不见阳光,显得异常清凉和静谧。
第十座桥与八角亭相邻,坐落在全村的水口,道地就是一座水口桥。水口桥的桥面1米多宽,用了6块大石板铺成,至今坚固平稳,与桥头的明代香樟朝夕相伴。这座桥的造型十分特别,两个桥墩一前一后并不对齐,整个桥面也就不成一条直道, 而是经过两折成为三截,三截相连构成一个“S”形,所以当地人都叫它“蜈蚣桥”。也有父老口耳相传,说是桥下确实埋有两只重达千斤的铁蜈蚣,用来镇固河床,驱除邪恶,护卫水口。依照传说来看,似乎“蜈蚣桥”的创意,在于收取“以毒攻毒”之奇效一果然如此,那真叫人叹服设计者的奇思妙想!
以上我们浏览过的每座石桥,各自处在不同的地段,各自担负着不同的功能;它们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各自呈现不同的景观形象。一座桥就是一道景,一座桥构成一幅画。如果你是立在石桥上面看景,别人就会把你当作画中人看。这溪,这桥,这景,这画,一日之中早晚三时,一年之中春秋四季,自会景象各殊、境界不一,然而,无论时节由寒入暑,还是天气将雨还晴、总体上看去,这溪,这桥,这景,这画,总是那么冲淡,那么本色。正是因为有了这溪,这桥,这景,这画,整个水街、整个山村的古风古韵便蔚然而生。我们无法想象,唐模村里要没有这条檀溪,没有这十座石桥,还是否能够具有如此浓郁的古风古韵!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种前人诗句表现了江南名城扬州桥群的神奇美妙。徽州山村唐模不能与自古繁华的扬州相比,檀溪十桥也当然不能与神奇美妙的二十四桥相比。然而,恰恰是与二十四桥的精美、空灵和妩媚不同,檀溪十桥因为自己的平实、质朴和古拙而独具神理、独显风采,这种神理与风采融人整个水街、整个村落的平和、古朴、淡泊之中,显得平易近人、淳朴可亲!对于疲于竞争、苦于喧嚣、拙于心术、疏于交际的人们来说,只要有闲、有幸置身于檀溪之畔,漫步于十桥之上,心情就会顿然感到轻松,心灵就会迅速趋于舒坦一此时此刻,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内心世界里,都会隐隐约约地听到一种呼唤,不知不觉地萌动一种愿望;伴随着我们身临其境、触景而生的愉悦感,还会油然而生一种平日未曾有过的超脱感,追随这种超脱感之后,不期而至的便是一种融人感、一种归宿感。
这或许正是唐模前人的匠心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3 21:47 , Processed in 0.82573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