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景点] 歙县绵潭:唱出一曲枇杷神歌!

[复制链接]

52

主题

52

帖子

156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20 08:59:1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三潭枇杷”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产于新安江沿岸歙县的漳潭、绵潭和瀹潭三个自然村。这里群山环抱、江水缠绕、冬暖夏凉、雨量充沛,生长的枇杷皮薄、肉厚、汁甜、营养丰富,为现代人眼中的“水果黄金”。
穿越:400年的历史积淀
2017年12月22日晌午,我们到达歙县深渡镇绵潭村。
庄先进坐在洗浴间里洗脚。“刚从山上下来,给枇杷树施药去了。”庄先进扯着裤脚告诉记者。年近六十的庄先进是村里会科技种植枇杷的能人。他从1986年开始,就详细记录了枇杷栽种、管理和交易的情况,至今已经有厚厚的一摞。从他的账本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枇杷单价已“身价倍增”,从1986年的0.62元/斤,涨到了今年的5.76元/斤。
绵潭村种植枇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最早并没有种枇杷、卖枇杷的概念。至多是将山上的野生枇杷树移栽到自家门口或者山上,房前屋后,这里种几棵,那里种几棵,种枇杷的初衷或只是为了满足家中嘴馋孩子的口水需要。
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后,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大地广泛施行,当地村民有意识将枇杷树进行繁殖,村中枇杷数量日渐增多,加上本地枇杷的优质口感,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村民逐渐有了卖钱贴补家用的想法。“那时候交通不便,肩挑背驮,村民们除了要乘坐渡船过江,还得翻山越岭到县城去卖。”采访中,当地最早从事枇杷销售的村民、种植大户汪天保说。
村民汪锦铭今年已经年近花甲。他说:“解放初期,村里就有人陆陆续续将枇杷担出去卖。凌晨两三点钟就要起床,或背或挑,把枇杷运到县城就需要5个多小时,卖完还得赶回家。而那时候,枇杷很不起价,两三角钱一斤,一担枇杷收入二三十元,也高兴得不得了。直到1986年,枇杷的价格慢慢上涨,达到6毛一斤。”我们从庄先进的账本上验证了汪锦铭的记忆。
反转:鼓起了果农的腰包
村主任汪自辉告诉记者,过去的枇杷品种都是山上纯野生品种,个头小、口感略酸。为改变这种现状,在村集体的管理下,改良重栽了新品种“大红袍”,这对绵潭枇杷史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改变。
通过几十年的嫁接改良,“三潭枇杷”现已培育出20多个品种,“大红袍”和“光荣花”已享誉国内外。“大红袍”黄里透红,“光荣花”花蒂处长了一个明显的五角星。一级枇杷每公斤只有20来个,绵潭甚至还培植出每公斤只有10个的“枇杷王”。
据深渡镇政府党委委员谢亚东介绍,为更好地发展“三潭枇杷”产业,近年来县农委给予大力支持,通过测土配方、施有机肥、撒石灰、灯光杀虫等农业技术指导,力促三潭枇杷的品质逐年提升。农技人员还通过科学讲座,上门进村,改变农民以往盲目追求高产的意识,对枇杷进行疏花、疏果,指导农民嫁接,根据季节进行防病防害防冻。通过科技助农,提高三潭枇杷的质量和产量。
三潭枇杷皮薄、肉厚、汁甜、营养丰富,并以早熟优质而闻名遐迩。为将深山里的“水果黄金”牌子打出去,当地政府预先注册了“三潭枇杷”商标,并成功申请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品种的改良,品牌的建立,为三潭枇杷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产业发展了,质量的稳定成为绵潭村枇杷合作社所要考虑的新问题。汪自辉既是村里的负责人也是协会的负责人。他说:“从合作社出去的枇杷会根据形状、大小、口感、品相分为六级果。四级以上为商品果,价格最高。2017年的价格在10元/斤左右,而四级以下的一般用于深加工。原本这些品相差、口感欠缺的次级枇杷往往都是拿来倒掉。自从有了合作社的统一收购,次品果的价格也达到了2.6元/斤。”
撬动:借助“旅游+”和“互联网+”
枇杷压枝,江色如画,四面八方的游客涌入,这是春夏之交,绵潭村的一道风景。
村民汪邵佳之前在外打工,从2016年开始,他在自己新盖的楼房办起了农家乐——依水人家。先后投入了近80万元,从最早的几张桌子,到如今集吃、住、娱于一体。
“前段时间北京来了3位客人,住了一个月,写生、摄影。”汪邵佳说,目前游客的主要来自石潭——绵潭——南源口的古道,以及本地和周边省市的自驾采摘游。今年汪邵佳家中的枇杷仅游客采摘就有七八百斤,占枇杷总产量的十分之一,此外,他本人的手机微信去年也卖了几百斤出去。“一切都还只是刚刚开始,我觉得今后还会越来越好。”汪邵佳说。
除了枇杷+旅游,当地村民开始自己谋划通过互联网将深山里的枇杷销往全国各地,实现枇杷——互联网。
村主任汪自辉说,在产量最多的2014年,他为了枇杷不滞销,跑了很多个地方找罐头厂和水果商进行对接,还曾投资18万元,亲自用冷冻车将3000件枇杷送到北京,人累不说,成本也高,加上枇杷保鲜期短,效果一般。而如今,随着互联网以及物流的飞速发展,村民坐在家中通过“拇指”运动,就可以轻松地将枇杷销往全国各地。汪天保说:“今年他收购的枇杷有五六百斤直接供给电商进行销售。这还只是试点,明年就可以大批量供应。”
一直以来,枇杷销售以传统的线下批发、零售、游客采摘为主。2017年,深渡镇政府在县商务局的牵头下,积极协助果农电商平台,打开线上交易市场。一方面对接电商公司,借助互联网销售平台,鼓励果农实现网上销售。据悉,通过“互联网+”的销售模式,产品的价值提升,最高可以卖到40多元每公斤,既进一步打响了了歙县“三潭枇杷”的品牌,又卖出了好的价格,而且网络订单纷至沓来,销售火爆。
2017年全村网上销售枇杷40余万公斤,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未来:绽放新的发展态势
近年来,绵潭依托美丽乡村建设,累计争取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推进村里公益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汪自辉说,首先,村中留守在家从事枇杷种植的多为中老年人。假以时日,这些老人没有了劳动能力,枇杷谁来采摘?枇杷抛荒现象应引起重视。目前,这样的苗头已经显现,年轻人都在外务工,老人没有能力管理,只能任由果树自生自灭。其次是果园的整合,由于上个世纪80年代联产承包到户时,划分的果园过于分散、狭窄、且人口密集,目前连流转也存在不小的麻烦。一小片一小片的果园,不仅难以管理,也影响游客入园采摘。
另外,运输问题依然棘手。枇杷采摘过后,必须尽快运走,否则极易变质。而在运输过程中,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不能磕碰。当地村民希望规模大的快递公司如顺丰快递可以早日进村设点,让村民直接在家门口将枇杷快递出去,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要。
水泥道路贯穿全村,农家庭院错落有致,文化墙上图文并茂,绵戏演出回响戏台,蓝天白云倒映江边……虽是冬日,然行走绵潭,一个生机盎然的枇杷古村在新安江畔绽放华丽姿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8 01:17 , Processed in 0.07600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