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景点] 连体建筑代表关麓村 粉墙黛瓦浑然一体

[复制链接]

18

主题

18

帖子

54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6 23:26:2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麓村,它的主要建筑群为汪氏八个兄弟的“八大家”住宅群,其建筑自清顺治始,前后经历了200多年的时间,共建有楼房16幢、四合屋2幢、学堂厅和书斋各1幢,占地约6000平方米。

关麓村建筑

  关麓村属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阳镇管辖,地处武亭山麓、西武岭脚,因西武岭有“西武雄关”之称,该村居雄关之东麓而得名。又因过去黟县通往祁门、安庆、江西等地的主要古驿道经过村岭,故别名“官路”。还因这里古称“堑下”,地势非常隐蔽,此地建村可免战乱侵扰,俗称“官路下”。

  文化底蕴

  关麓村,充分体现徽商亦商亦儒特色的建筑比比皆是。走进村中,简直就象进入了一个“中国古代私塾文化博物馆”,仅“八大家”中就有六处的宅名与书学相关,如“安雅书屋”、“临溪书屋”、“问渠书屋”、“双桂书屋”、“学堂厅”、“小书斋”等。正如村中长老所言:“我汪姓祖先是既经商,又习儒;赚钱财,培人才”。

关麓村风貌

  正因如此,村人汪曙、汪烈成为清代著名书画家;村人汪寿椿创立了古徽州地区第一所西医医院“汉美医院”;村人汪希直烈士成为黟县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也是黟县地下党组织的创始人。关麓是唐朝名臣汪华的后裔聚族而居的地方,建村已有千年历史。

  历史文化

  关麓村环境优雅,村前一小溪,清泉淙淙来自武亭山麓,故名武水。村口有一人工塘,面积达3000平方米,状似弯月,称月塘。关麓村始建于五代、后唐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以汪姓为主聚居的村落。据《官路汪氏族谱》载:关麓始祖系越国公汪华第七子汪爽的后裔汪振美。

关麓村风光

  自唐宋元明世代相承,关麓村并没有多大变化,在清初时,关麓还只是黟县怀远乡(即今西武乡)的一个小村落。到了清乾隆时期,这里出了个汪昭敩,共生八子,依序为令銮、令铎、令鋠、令钰、令镳、令钟、令录(lù)、令鍠、就是现在所称的关麓八家,昭敩公为八家始祖。他们初期均在老屋春满庭居住,后大都外出经商。他们在潜山、太湖、石牌、黄梅等地收购土特产品,然后贩运到长江下游出售,再换购日用商品到上述地方经销,这样,两头赚钱,生意越来越兴隆。

关麓村民居

  关麓“四绝”

  关麓除了古建风格独到卓绝之外,还另有三绝:“米塑”、“砖雕”和“海底木”,它们与“联体古建筑”一起合称“关麓四绝”。“米塑”是该村独有的一项民间工艺,加工塑成物形“盆景”,如花瓶、罗汉、水果等,以供祭祀之用;“砖雕”精品位于“八大家”中老四汪令钰居所的门罩上,共分七层,尤以第五层的“小康世家”作品最为精美,内有楼阁亭台、人物花卉,虽在同一个平面,却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海底木”是指一张长2米、宽1米的古式烟榻,据介绍有百余年的历史,木质细腻,是极其珍贵的上等木料精制而成。触之手感冰凉,盛夏坐在上面,酷暑顿消,怪不得被誉为“海底木”。

  建筑风格

  作为联体古建筑的典型代表,关麓“八大家”座北朝南,主要有武亭山房、春满庭、“吾爱吾庐”、学堂厅、临溪书屋、大夫弟、瑞霭庭、安雅书屋等共20幢民居,占地约6000平方米。“八大家”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一是每幢民居自成一体,各有天井、厅堂、庭院、花园,数枝红杏出墙,几重竹篱绕舍,粉阁灰墙,石栏漏窗,屋舍相接,甚至屋楼上下都有门户相通,浑成一个联幢民居群。

关麓村连体建筑

  八大家结构别致,异常精巧,外人入宅宛如进入迷宫。其次是宅内大厅描金绘彩,彩绘、木雕各选其美,经历长则二百多年,短则百余年,至今犹如新出,鲜妍耀目。户户均有铁皮大门,有的为八字门罩,莲花小门,粉墙回抄,过弄层层。三是不出户可展望四方八家,不但节省地基,也有利于村落治理,真是“百家之族,未尝散处”,充分体现了明清以宗族聚集而居的特色。

  村中古民居都有各自的天井、堂厅、花园,建筑上下皆有门户走廊互相联通,形成一个整体。其宅名大部分也都和诗书有关,体现出了徽商亦商亦儒的特点。村内老屋都有精致绝美的木雕和典型的徽州摆设,只是部分木雕上的人像脸谱有一些遭到破坏,但是其韵味依然保留,值得大家前往一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5 11:02 , Processed in 0.55124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