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 黄帝源,神灵之思

[复制链接]

104

主题

104

帖子

312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7 16:39:5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4年盛夏,我利用陪同初中海在黄山写生的机会,去附近的泾县宣纸厂家种墨园,参加初中海焦墨山水专用宣纸开工仪式。头天晚上,黄山彻夜暴雨。第二天早上,整个黄山地区浮沉在洁白的云海中。我们由黄山西麓的汤刘村出发,沿环黄山公路去黄山东面的谭家桥折向泾县。约八点左右,我们车行至谭家桥附近的黄山黄帝源景区。太阳在东边山峰悠然而出,霎那间,车行两侧,由远及近,山移峰动,云海铺天盖地翻腾、漫卷。我和初中海不禁失声惊呼:“此乃天工神笔,展开如此奇妙画卷“。我赶紧将车停泊在京台(G3)高速铜黄段黄帝源服务区,拿出相机和纸笔,捕捉眼前的造化神奇和我们此时此刻心头的感受。


传说中黄山之所以从“黟山“改名为黄山,就是因为传说这里是皇帝得道、服用仙丹而升天的地方。据《黄山志》记载:上古时代,轩辕黄帝打败了九黎族和炎帝族,初步统一了北方以后,开始追求长生不老之道。于是就向大臣容成子、浮丘公请教炼丹术。浮丘公说:”练成金丹,必资山水。山水灵秀,丹药易成。臣尝遍历名山,惟黟山为神仙都会,山高林茂,可资炭药灵泉甘美,能煮石成丹“。黄帝便同容成子、浮丘公一道来此炼丹。经八甲子而成。黄帝服用后,身轻体爽,其至温泉沐沁时,白发变黑。于是,天降白龙,三人骑龙升天而去。”


我在黄山工作过十几年,曾著述出版过黄山资源、人文、历史方面的文字,我向初中海讲述黄帝源这些传说后,他霎时神情肃然,眼前黄帝源云雾、崖瀑、峰林、涧壑、平野、湾流,似乎一起在“黄帝”威灵之下,幻化出一派惊人大观,着实让初中海神魂为之骇然:随着太阳穿破云雾,千峰万壑间披挂的云帘雾幔,一层层渐次脱去,一派清新诧异的人间仙境突兀地在眼前舒展开来:朝晴晃朗,金屋不在多间,籐蔓依缠古木,窠丛簇扎山头,高山烟锁其腰,长岭云翳其脚,远水萦纡而来,云烟似断其脉。怪石谗岩而立,原野旷达相连,苍山依其低线…… 悠然间,似风牵云雾天幕,如薄纱幻化眼前,又见妙境:崖岸倾危,隐约云林深暗,平川虽远,参差皴染而成;流水泉源,仿佛还多攧扑,岭谷两路,有明有晦。云起双峰,陡高陡低。随着天风攸忽,趣来趣往,往复多现。薄雾明爽,舒晴烟霾,蒙腾欲雨。山岭乔木耸直,蟠屈者一株两株,乱石礌堆,奇怪者三块两块。点树叶稀疏间密,皴石脉以重分轻。忽而风去渐远,幻境又变:孤烟远自水边,薄霾骤依岸柳……我们恍惚如入不觉物我之境。俄而回神,身心久久为黄帝源雨瀑奇景、造化之迷幻气象震颤。总是觉得这分明是黄帝神手操动天工之笔,给了人间丹青画手以神灵启示……


当晚,就寝前,中海轻摇蒲扇,感叹良久:造化之师,难访,但必须访。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仅仅用有形笔墨,决不可能表现今日所见之黄帝源造化奇观。真正要表现的是云腾峰移、山驰雾幻那种境界中的气象和境界,以及境界、气象给人心灵的那种震撼的感觉。而我的焦墨山水,就是将人视觉的自然(生理)属性(功能),用抽象的图示,和辩证的审美意识,激活观画者视觉的艺术(心理)属性(功能)。从而真正体现中国绘画最本质的特征:笔墨线条不是以人的视觉为展示对象,而是与人心灵的交流、互动为根本目的,化变化万千的山水境界为人内心气象万千的精神活动的那种感受。所以,长期以来,我焦墨绘画基本拒绝具象的东西。因为那样就将千姿百态、万般神韵的活山水画死了。因此,我只能今生永在奇幻的造化中获得心灵感受,不断参悟造化内在的那种气象,时时让造化进入内心,真正做到如古代前贤说的那样:心中有山水,笔下才能画出“活”山水。要让腕下山水、纸上的笔墨山水“活”,只能用我抽象的笔墨线条去表现。最近几年,我随着不断地深入新安山水,深刻感到,越是在山水中濡染,越使我更加坚定地坚守自己焦墨山水的笔墨之道。否则,如实描绘那千千万万幅画图,岂不成了连环画本,或者是摄影图片?如何化造化那千千幅为一幅,万万笔为一笔,是古往今来中国山水画家所追求的最高笔墨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3 00:34 , Processed in 0.82156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