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 103年前的今天,第一张国宝迎客松照片诞生了!

[复制链接]

263

主题

263

帖子

78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8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23 15:09:2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ww011 于 2018-4-23 15:13 编辑

                                                                                               

引言:

       一棵古树,就是一段历史的真实记录;一株名木,就是一种文化的鲜活阐释。

      《诗经》有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因为那是祖辈栽的桑树和梓树,要对它表示敬意。数千年来,“桑梓”就成了故乡的代名词,成了华夏子孙的“根”与“情”。

       古树名木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古树名木,就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物种资源,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家园,更是保护我们及后代 “记得住的乡愁”。

       千年迎客松能茁壮地存活于今,实属不易。它饱经风雨沧桑,历经冰雪洗礼,见证岁月变迁,迎来送往四海宾朋,尽情吟唱着生命的赞歌。

       本期以图文形式展示千年迎客松一百年的变化,表现迎客松的坚韧与顽强。


        黄山迎客松名始见于1859年黄肇敏《黄山游记》,第一次摄入镜头是民国元年(1912年),由著名画家汪采白拍摄,可惜至今未找到照片。目前能看到的迎客松最早照片是黄炎培1914年拍摄的,此时的迎客松平展、挺拔、圆润,极富精气神。


图一:目前所见第一张迎客松照片(1914年摄)


        上世纪20年代后期,太平县议长陈少峰在编篡《黄山指南》时将迎客松照片置于正文之前,大大提高了迎客松的知名度。此时的迎客松倒二枝上有一小断枝。



图二:《黄山指南》上的迎客松(1929年摄)


        上世纪30年代,大批名士来黄山旅游,其中著名摄影家郎静山拍摄的迎客松成为经典之作。



图三:郎静山拍摄的迎客松(1933年摄)


        此后20多年,迎客松枝干弯曲度稍有增加,倒一枝的西侧枝松针逐步掉落,细枝也随之枯落,但基本形态一直保持没变。



图四:建国后的迎客松(1955年摄)


        70年代,迎客松倒一枝的西侧枝松针掉落明显,倒二枝由于冰雪覆压,基部出现扭裂,枝干明显下垂。东一枝松针也开始掉落。



图五:著名摄影家黄翔拍摄的迎客松(1973年摄)


        1979年春倒二枝受二次雪压影响,扭伤裂口加大,下垂明显可能折断,并影响倒一枝,黄山管理部门在迎客松树冠下方搭建了一个平台,既可观景又方便实施支撑。



图六:搭建平台和支撑杆后的迎客松(1984年摄)


        80年代后期,迎客松被支撑的倒二枝松针逐步掉落,负荷减轻后,支撑杆开始取消。1998年,迎客松遭受狂风袭击,东二枝折断,并砸伤东一枝,导致东一枝于次年冬天枯死。



图七:东二枝折断时的场景(1998年摄)


        2008年1月,黄山遭受50年一遇的特大冰雪灾害,迎客松侧枝下垂达1.4米,随时都可能折断。为此,黄山管理部门紧急调运毛竹支撑,并采取吹雪融化等措施,确保了安全。



图八:特大冰雪天气中的迎客松(2008年摄)


        近年来,黄山园林部门运用先进技术加强保护,千年迎客松老当益壮、英姿勃发。



图九:迎客松张开双臂欢迎海内外宾朋(2014年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2 20:16 , Processed in 0.78478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