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年武溪流霞——古筑

[复制链接]

90

主题

90

帖子

270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08:40:3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千年武溪流霞——古筑

   

        古筑村,位于黟县碧阳镇西部、武溪河上段北岸,与南山顶云尖遥遥相望。清嘉庆《黟县志》描述:黟西武亭山北行为虎岭,又北行为画公尖;自画公尖东南行,连冈复阜,一属之黄村,一属之古筑。古筑村即处于画公尖蜿蜒延伸之阴,其西越冈丘与黄村相接,其东有山曰东山。古筑即是东、西、北三面青山拱秀,其南武溪河自西向东沿村南流过。清嘉庆《黟县志》描述:武陵水东行,南纳赤岭水,北纳黄村水。又东行过古筑,顶游山水自南经下洪山来入之。画公尖北水自西北,经乌石,注西干来入之;又东陶村水自南来入之。即武溪河在古筑接纳三股水而奔东流向南屏。从山势、水形不难看出,古筑村地处陈闾、黄村、关麓、宏田、赤岭、圩田、南屏诸村之间,为黟县西部中心位置。难怪明清时期,这里曾是乡、都治地,曾设过团防局;民国时期,这里曾是区、乡公所治地,曾驻过治安队;建国以后,这里是作为区政府、乡政府、公社管委会所在地。如今,这一切已不复存在,古筑村又回归到了原点,成为名符其实的一座自然村落。

       古筑村的历史是悠久的,悠久得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它显然不是聚族村落,因为这里历来有“八大姓”之说,包括“孙、程、汪、何、毕、耿、李、黄”诸姓,甚至还有潘、刘、周、金、胡、吴、谢等;可是,村中人口最多者还得数孙姓,要占70%以上。有资料显示,孙姓来此安居最早。基本上可以断定,古筑村的历史就是村中孙氏生息繁衍的历史。从这种意义上讲,古筑村又完全有理由说是孙氏聚族而居的村落。

       梳理古筑孙氏衍延脉络并不复杂。孙氏郡望富春,其始迁祖孙本梓在《古黟孙氏支谱·孙氏世系图叙》中说:“孙氏之来,起于秦汉之先,而派自杨郡富春也。东连采石,西接澎湖,中属有山,名曰富春,因为郡号焉。” 孙姓起源很多,富春郡孙氏出自妫姓,是齐田完后代。春秋时,田完四世孙桓子的孙子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孙书就成为孙姓始祖。孙武为孙书之后,孙武之孙孙膑在“田氏代齐”之后返回齐国,在山东鄄城和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间繁衍生息。而孙武之子孙明居于富春(今浙江富阳一带),成为富春孙氏开基始祖。

       传有《古筑孙氏家谱》“宋嘉已亥谱序”记,其先世宦家广陵,唐僖宗末,高祖孙师睦,字汝厚,因避孙儒之战乱,挚家离广陵而迁黟县,为邑始祖,其谱系中载有广西转运使孙抗等人,是为其后裔。到宋代“嗣裔或居乡,或居外地,浸以炽昌。……先世系出富春,源远流长。”“宋嘉已亥”即北宋嘉祐四年已亥年(1059年),距今有九百五十多年。宋嘉祐进士、散文大家曾巩在《永州军事推官孙君适墓志铭》说:“孙氏世家富春,唐有徒歙之黟县者,讳师睦,始自别为黟县之孙氏。”《古筑孙氏支谱·卷一》云:“黟孙之始,实自唐昭宗。时师睦公之先避孙儒之乱,弃广陵,而至于怀远乡居焉。”明洪武初县训导邵谊在《征士孙君宽墓志铭》中道:“孙氏系出富春,唐末有讳师睦者避孙儒之乱,自广陵来居黟。五世讳七者,徙邑之月塘,与转运使公抗为再从兄弟。九世讳本梓者,复徙邑之古筑,”清乾隆四十年进士、正红旗人觉罗长麟在《孙真儒先生济聘祠记》中说:“孙氏先居广陵,唐末避孙儒乱,遂迁黟。其一居城中,为孙抗派。一居月塘,迁古筑。”

       唐宋之间,黟县孙氏师睦以下数代衍延,似乎有所不清。曾巩在《永州军事推官孙君适墓志铭》说:“师睦生延绪,延绪生旦,旦生遂良,以子恩为尚书职方员外郎。生工部,工部实生君。”可见到孙抗辈是师睦——延绪——旦——遂良——孙抗,孙抗为五世。这与“五世讳七者,徙邑之月塘,与转运使公抗为再从兄弟”是一致的。但与曾巩同时期的宋庆历进士、政治家、文学大师王安石在《广西转运使孙君抗墓碑》中却说:“君讳抗,字和叔,姓孙氏,得姓于卫,得望于富春。其在黟县,自君之高祖弃广陵以避孙儒之乱,而至君曾大父讳师睦,善治生以致富。岁饥,贱出谷,以斗升付籴者,得欢心于乡里。大父讳旦,始尽弃其产,而能招士以教子。父讳遂良,当终时君始十余岁。” 这里却是曾大父师睦——大父旦——父遂良——孙抗,孙抗是四世。同个时期,父子两墓碑, “唐宋八大家”之两位大师撰写,其中则出现差一辈,多了个延绪者,不知孰对错。

       幸近日得以黟县孙氏后裔新编《富春郡孙氏族谱》问世,总算是清楚了他们的脉络延续。原来师睦公生有四子,延锡、绪、吉、寿。孙抗,乃二子延绪生旦,旦生遂良,遂良生抗;孙七,乃三子延吉生昊,昊生遂恭,遂恭生七。故《征士孙君宽墓志铭》中有“与转运使公抗为再从兄弟”字句。看来文豪大师也有昏招的时候。

       由此,今天之黟邑孙氏师睦后裔至少可分为两支派。一派为旦生遂良,遂良生抗,居县城,因孙抗功业显赫,后世称之“孙抗派”。不过此派明清后并不咋样,少有名人贤才出,至今只在郭门前街留有“孙家坦”地名,而邑中孙姓者十有八九都说“我是古筑孙家的”。另一派为昊生遂恭,遂恭生七。《古黟孙氏支谱》载:七,名天生,小字七,生于宋太平兴国癸未(983年)二月初二,卒明道壬申(1032年)。其衍延至九世为:天生——大明——正大——当启——本梓。“本梓公,行五三,生绍兴辛巳(1161年)七月初二日,卒嘉定壬午(1222年)十二月初二。精堪舆术,尝择地作志以贻后人,叙五世为古筑枝谱。”此后开孙氏“古筑派”。

       有说本梓公曾自号“古筑居士”,因此村以始迁祖号名之。何为古筑?“筑”是古代一种乐器,侠客出行,往往携筑为伴,其声悲亢、激越,能很好表达侠客慷慨悲壮之豪情。当年荆轲刺秦王,燕太子丹易水送别,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为之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可惜,该乐器在宋以后失传了。以“古筑”为号,本梓公是否正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某些豪迈阅历、慷慨回忆以及某东西未完成的缺憾?

       古筑村的文化是丰厚的,丰厚得渗透在古筑人生活的每个层面中。由于古筑历来是黟县西南的行政和商业中心,又正处于黟县城至祁门县城的驿道之上,从村东头到村西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条商业街,“古筑村”字逐渐在人们交流中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古筑街”。清代以后,这里就开设有布匹、百货、南杂、土特、药材、烟丝、制伞、制衣、木工、竹器、油漆、纸扎、豆腐、猪肉、理法等店铺40多家,建国后又增加信用社、供销社、邮电所、粮油店、食品站等,这种繁华一直延续到世纪之交。

       如同黟县其他聚族而居的众多村落一样,错落有致的成片古民居建筑,恢弘肃穆的宗祠支祠,点缀于水口的亭阁庙宇,还有石桥、牌坊、古井、园林等,集合成古筑村的繁华风貌。今天虽然众多建筑已经不复存在,繁华也只是昔日辉煌,但我们还是可以在眼前仅存在的少数建筑或残破的建筑构件中,阅读到久远的历史信息。古筑村的祠堂很多,据人说仅孙姓祠堂就有36座,这个中不乏有夸张成分。清同治年间,《黟县三志》付梓,县内“各族祠堂捐刻县志,每祠四两”,古筑孙氏祠堂为:孙尚本堂(四都古筑始祖本梓)、孙尚古堂(古筑支祖,明岁贡生宽)、孙尚义堂(古筑支祖昌)、孙尚德堂(古筑支祖思敬)、孙尚叙堂(古筑支祖宏)五座。建国初对祠堂进行登记,古筑祠堂为:孙尚义堂、毕家祠、孙尚古堂、黄志本堂、汪敦本堂,当然这个数字也是不够准确,比如说属众家的古筑桥会、属个人资产的家祠等,但至少能够说明古筑的祠堂在清后期逐渐减少,直到今天仅剩下一座“尚古堂”。

        由于宗祠尚本堂早圮,祭祀十六世祖伯宽的尚古堂,便逐渐取代了古筑孙氏宗祠的功用,每年宗族的各种祭祀及大型活动都在此进行。时至今日,在村中耄耋老人的口中还能得到在尚古堂进行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宗族活动“接观音菩萨”。祠堂规模宏大,享堂有上下厅,两侧廊厅相接,中间甬道相连,宽敞的四方天井承接八面来风,四方之水,显示着宗族的繁衍旺达。享堂的下厅是乐人奏乐时站立的位置。中间有一面直径80多公分的牛皮大鼓,放在高架之上,配有鼓凳。礼生祭祀时,蹬凳擂鼓。东西两角,搭有锣鼓台,以供孙姓家族子弟们祭神“打锣鼓”。台用时搭起,用后即拆。在祭祖、祭神、婚丧等礼俗中,粗乐班、细乐班,则分立祠堂下厅两侧奏乐。享堂上厅即为祠堂正厅,是祭祀主要场所。寝堂在后,且高高在上,人过享堂后,须仰视方得窥其全貌。平时人们由东西两侧进入寝堂,祭祀时中门洞开,以方便祭祀活动进行。

        古筑孙氏的祭祀,所引人瞩目的不是祭祀场面、过程,而是其祭祀奏乐。奏乐全由村人自己担当,本姓子弟担当“锣鼓班”,有大锣鼓、小锣鼓之分,“大锣鼓”打击乐合奏,“小锣鼓”则是以笛子为主奏乐器的吹打乐。“小姓”“粗乐班”与“细乐班”的演奏。粗乐是以喇叭为主,细乐是以胡琴为主,其音乐之丰富,当属黟县之冠。孙氏非常重视在培养家族子弟习乐。每有“接菩萨”大型祭祀活动年的四月初,便开始从本族各房七至十几岁的小男孩中挑选俊俏聪颖者,学习“打锣鼓”。年龄稍长者学习吹笛,较小者先学小锣,次大锣,再掌鼓。这些不知是否与古老的“筑”有关,反正古筑的民间音乐基础是无可否认的,甚至可以延续至新时代的蓓蕾剧团、省杜鹃花工程等。

       除了祠堂和民居,有关古筑村其他建筑的记载也还是不少的。明清时期,黟县建有关帝庙三,其一在古筑村口;黟县建有祀唐越国公汪华忠烈行祠(俗称汪王庙)五,其一亦在古筑村口;黟县建有周宣灵王庙四,其一还在古筑村口。古筑村口东曰东山,巨石谽谺,藤络藓积;有泉水出石间,甘冽不竭,称之石乳泉。明代村人在此建亭,名石乳亭。这样一组村口公共建筑,加上原有的风水树木,就形成了典型的徽州水口园林。明崇祯年间,邑人孙时新晚年在村东筑华萼园,其中有天香阁、乐数轩、琅玗坞、和松亭等,古木蔚然,为一乡胜地。可惜这些都没能保留到今天,惟有从古老的竹枝词中去感受昔日的古筑村:“石乳亭连古筑庄,青山花发笋舆香。偶思定惠坡仙句,亦拟敲门看海棠。”“古筑村中华萼园,青葱古木绕高轩。雪飘墙角山矾落,月满楼头丹桂繁。” 从《古筑孙氏家谱》绘制的古筑村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村北有松林亭,村西山麓有漱六园,村中心有望月楼、关东亭,村东大路还有牌坊四座。

       古筑村的景致是美丽的,美丽得使人们自然归纳出八景:星墩聚秀、棋枰仙迹、怪石嶙峋、乌潭澄碧、桂冈夕眺、桐岭松涛、武溪流霞、东山啸月。清村人孙增修且作七绝八首,以咏其八景,录其二首。其一《星墩聚秀》:“人杰端由卜地灵,联珠历落化形形。平阳聚秀夸墩阜,北斗何时降七星。” 其二《桐岭松涛》:“昔里嘉德著愔愔,爨下谁怜焦尾琴。不道松间风入听,怒涛飞处有龙吟。”

       古筑村人杰地灵,代有名人贤达,举不胜举。元末孙宽,隐居不仕,明洪武应经明行修之举,征至京师,召见赐镪,正待授职不幸病逝京邸,未竟所学,士林惜之。明天启孙济聘,逢“新安会讲”,主讲者多“姚江”高足,济聘以儒行自饬,讲明圣学,而修紫阳之教,人称“真儒先生”。明万历孙志甫,曾只身“徒步去之浙海上,混迹鱼盐业中,三致千金,缘手挥尽”;后弃商从政,授职彭城卫,升任湖南茶陵州同知,“政廉平能,侃侃执义”百姓歌之。明崇祯孙光先,武举,任扬州仪征守备,从督师史可法抗清,殉难于扬州。明崇祯孙时新,博综群书,为文闳衍奇肆,顷刻千言,晚年筑“华萼园”隐居教授,亭馆萧闲无俗韵。清乾隆孙学治,举人,先后署属彭山、丹棱、珙县、夹江、黔江县事,补清溪县知县,经年劳瘁而卒于官,清贫无以敛,百姓醵钱赙之,始得归,邑人送其柩至三百里。清乾隆孙洪维,独捐巨资改建西武岭驿道,历时4年,知县施源曾撰文刻碑以记之。清嘉庆孙克述,小楷行草各臻精工,尤长于篆刻,所摹汉印及时贤图章,与歙巴晋堂慰祖齐名。清道咸年间方炳炜,先后任江宁府通判,高淳、仪征、泰兴知县,擢泰州知州,多有政声。清咸同孙茂芳,曾游日本,博学工书画,精篆刻,曾为黟山派大师黄士陵刻“士陵”印章。清同治孙鹏仪,进士,先后充顺天乡试收掌官、福建乡试同考官,居官清廉,曾手录《舆地历史要旨》,汇成巨著。清末民初孙理和,少至汉口习商,后入钱庄,相继任管帐、经理,后成巨商大贾。曾与官方合办汉口水电公司,又创办钱业公会汇划所,宣统年与同乡孙志堂合捐万金修复古筑石堨,使数百亩良田,水旱无虞。孙志堂,少时当学徒,满师前往汉口在葆和祥布店当店员,后担任汉口纱业公会主席。民国8年开办武昌裕华纱厂,自任总经理。孙洪芬,为庚子赔款津贴学生,留学美国,我国早期著名化学专家,20世纪上半叶中国科技界领军人物之一……

        近千年弹指一挥间,古筑村的变化难以描绘,难以概括,旧有的逝去又重新转来,新有的存在又转身逝去,只有武溪河水千年未变潺潺流动,日夜伴随着身边古筑发生的所有故事。同样见证村落变化的还有横跨村落南北的古筑桥。古筑桥原是木头加设,明永乐年间,村人建成单孔石拱桥,并在桥拱上方镌刻“古筑桥”和“武溪流霞”题额。清人孙增修有《武溪流霞》诗:“溪西天半落朱霞,一线泉流莫泛楂。笑问武源何处是,春来三月涨桃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4 00:49 , Processed in 0.74175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