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城千年横沟弦

[复制链接]

2038

主题

2046

帖子

750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0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0 20:51:0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州黟县地处皖南山区,县城不大。古人曾说:“黟居万山中,城小如勺”。明清以来,除县前街(即直街)、东街、西街、南街、北街、郭门街、麻田街外,横沟弦是县城内最大的居民住宅区域。
横沟弦因有横沟而得名。梁普通六年(525),黟县横冈人、官居太常卿的胡明星辞官归隐故里,定居于横冈黄姑墅,见郊外(今郭门城外)有许多荒田未曾耕种,询问缘由,农家说系不通沟洫,故缺水而致。明星恻然,深感惋惜。于是,亲自探究水源,在儿子胡文焕(时任杭州太守)协助下,倾资募工开掘水渠。中大通元年(529)在县城北郊双溪河汇合之处,修建柏山堨(亦称六都堨,现黟宏过境新路旁),并开挖槐渠,亦称淮渠,即横沟。“导城北溪水,逶迤而南,溉民田千余顷,岁屡有秋”。渠长约2500多米,宽约2米,为当时黟县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明嘉靖二十五年(1556),黟县知县周舜岳于北郊修整水利工程,筑堤以御漳河水患,并对胡明星开凿的长渠进一步加工整治,加高柏山堨坝,多拦水进城,经横沟浸灌横冈黄姑墅更大片稻田。
横沟自县城北郊柏山堨引漳水,过八张,经临漳门(县城北门)侧入城。自北向南,沿北街,直穿北街口,又经过桂林程氏家族上程、杏墩胡氏家族、桂林程氏家族下程,从郭门出城,沿渔亭古驿道,到达横冈村。其中横沟流经县城内北街口至郭门(亦称“迎霭门”)城墙下500多米的一段,自明代以来逐渐形成居民住宅区,人们就将沿横沟两侧的地域称之为“横沟弦”。
横沟弦虽地处县城,但民众居住却与黟县四乡众多村庄一样,也是聚族而居。清代邑人程鸿诏撰写的《赠奉政大夫昭武都尉程学本墓志铭》中道:“程氏自广平迁新安,三十三世而迁黟南山,又十四世迁黟城淮水门,葬桂墩,号桂林程家。”
民国20年(1931)程汝燡手抄《新安程氏渊源小语》中记载:“十九世行简公,生子二,长均保公,二均佐公。均保公乳名原二,明洪武初,偕弟自南山迁邑市桂林。因元季罗寇为患,公骁勇有谋略,率众保障。洪武二年(1369)以剿罗寇功授正千户,升甘肃卫指挥使,调转陕西西安卫指挥使,升武德将军,遂留镇守,因家中焉子孙居卫所,今蕃衍。惟城西余氏安人未与偕往,终考于桂林,葬桂墩。”
又载:“讳均佐字元兴,生于元统至正二十四(1364)年,殁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壬申。洪武二年(1369)自南山分迁邑市桂林,一曰淮水门,官给民田,洪武四年(1371)编户,葬祠后桂墩,坤山艮向左槐右桂之间。”从“淮水门”、“左槐右桂”来看,横沟的另一称呼“槐渠”或“淮渠”的成名之因,隐隐约约可寻得综影。
作为桂林程氏始祖墓地的桂墩,面积挺大,足有半个足球场。桂墩上有着约700年历史的一槐一桂,上世纪80年代初还傲然挺立,硕大的树冠遮天盖地,留下一大片阴凉,亦成了城里孩子们游玩的好去处。1982年,临直街的“石狮厅厦”被拆,连同桂墩一起,修建了“黟山电影院”,一槐一桂也自然从此绝迹。“石狮厅厦”是人们对桂林程三房支祠“惇裕堂”(又称“干公厅”)的俗称,因祠堂的门楼两侧,站立着一对硕大石狮而得名。该石狮用整块“黟县青”大理石雕凿而成,雕工精细,工艺颇高。两只狮子的嘴里各含有石球一颗,石球能自如转动,但决不掉出,是工匠在雕凿狮嘴的同时一气呵成。狮子下面有底座,一米多高,四周刻有吉祥图案,石狮蹲坐其上威猛有神。由于石球能自如转动,格外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往往有顽童登爬上去摸球玩耍,长年累月,黑黝黝的石狮就被磨蹭的油光油光,因而也就更加令人喜爱。文革期间,程氏“惇裕堂”改为“政治课堂”,可爱的石狮也在一夜之间不见了踪影。
在横沟弦,桂林程氏家族还有两座祠堂。其一为“桂林堂”,它是黟城桂林程氏总祠。祠堂位于北街与直街交会处稍上几步,即北街口之上。祠前设有木栅栏门楼,高大的门楼面临直街,这里俗称“程家门楼下”。经过门楼甬道,就来到了祠堂前。祠堂面对淮渠,大门为斗拱翘檐门楼,正门左右分立浮雕石鼓一对,更增添了“桂林堂”的威严气势。祠堂分前后两进,现已拆毁,新建为直街邮政大楼。其二为“叙伦堂”(亦称下程厅厦):它是桂林程氏“下程”总祠。门楼面对淮渠,入门楼后,要经过一小院才可到达正祠,淮渠穿小院流经祠堂门前,形成该祠堂的独特风格。祠分前后两进,祠前亦分立石鼓一对。后改建为黟县城关粮站及其宿舍,现亦已拆毁,成为新街B区的一部分。
桂林程氏有“上程”、“下程”之分。“上程”是指以“桂墩里”为居住中心的程姓;“下程”是指以“下程厅厦”为居住中心的程姓。清代中后期,桂林程氏家族曾走出不少杰出人才,程式金一家便是其中典型代表。
程式金,字友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道光初,历署四川盐亭、遂宁知县、补高县知县,荐为治行第一。调华阳,署宜宾、成都。治灌县河堰,兴遂宁、华阳、成都书院乡学,为蜀人称颂。道光六年(1825),升叙永厅同知,因父忧归,极瘁疾卒。同治五年(1866),旨赏三品封典,赠中议大夫,著有《说文类求》5卷。
程鸿昭,程式金之子,字伯敷,号黟农。曾从学于俞正燮、汪文台、俞正禧等同邑知名学者,在音律、数术、历法、军事、医学诸方面均有研究,弱冠即成为博览古今之通才。道光二十四年(1844)、二十六年(1846),中两科副榜;道光二十九年(1849)考中举人,赴京于“正大光明”殿复试,获一等第四名。经礼部铨选任河北省鸡泽县教谕,因继母去世归里。时值太平军战乱,遂办团练,与太平军激战于黟县石鼓山、章岭及东山岭下。咸丰十一年(1861),曾国藩奉命视师江皖,程鸿诏被礼延入幕,治事随征。在曾府七年,主办奏章,专任机要,撰拟信稿,并总办南昌淮盐督销局,官至按察使、山东补用道员。同治七年(1868),曾总督直隶,程鸿诏辞归。李鸿章为湖广总督时,程鸿诏又被招入李府。著有《夏小正存说》、《有恒心斋文集》等书多卷,参与纂修《黟县三志》。曾受聘主纂《安徽通志》,未成而病故。
程寿保,程鸿昭之子,字恭甫,晚号清耇。因与太平军作战有功而被李鸿章保用,先后在山西、湖南等地任知县。光绪己丑科举人,光绪末年,朝廷锐行新政,徐世昌为东三省总督,程寿保被延入督署任总文案。后随徐入京,在民政部任以参议上行走。民国元年(1912)解职南归,聘修《黟县四志》,未成而卒,终年76岁。
程梦余,程寿保之子,字幼鲁。幼时随父出外求学,北京京都政法大学毕业,在东北延吉加入中国同盟会。曾任《国风报》主笔、《中国报》总主笔。民国元年(1912)8月25日,孙中山在京召开国民党成立大会,程梦余以记者身份会见了孙中山。此后,发起组织“国会地点研究会”,被举为会长。因反对袁世凯,发表《讨袁世凯檄》,遭袁世凯通缉。化名经南京,潜往上海,回到黟县。此后三十多年,他利用自己特殊身份,多次掩护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摆脱国民党的追捕,并且帮助他们往来活动,横沟弦他的家中多年来一直是地下党的秘密联络点。1949年4月29日,程梦余与县城各界人士和群众,打开城门,迎接游击队入城,黟县得以和平解放。建国初,程梦余任政协皖南行署委员。1953年起,被选为历届县人民代表、安徽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政协安徽省第一至五届常务委员会委员,并被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1982年8月18日逝世,终年100岁。著有《回忆录》、《述怀》等诗文稿。
此外,桂林程氏还有:清后期曾从学于汉学家朱骏声、主讲六安庚飏书院,充存古学堂监督的程朝仪;清末民初,通熟南拳,硬功过人,精于伤科的武术师程大猷;民国时期,曾任陕西警察厅厅长、胶济铁路管理局警察署长,1922年任胶澳商埠警察厅长时,从日本人手中收回青岛主权,并因管理和维持治安有功,授于陆军少将衔的程松山;抗日战争时期,瞒着家庭,顶用叶子名字参加新四军,先后在新四军教导队、军部军需处、鲁迅艺术学院工作,担任过中共江南大茅山区区委书记,建国后在武汉航运管理分局工作的女革命者程娇爱。
横沟弦区域除了程姓外,族聚而居的还有胡姓。胡姓的居住区域是位于“上程”、“下程”之间的“杏墩里”。本世纪初,在横沟弦胡氏家宅被封闭的旧门上,还能见到镌刻“杏墩”二字的青石门额:长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每字约20厘米见方。可惜民宅改造成店面,该碑刻亦不知去向。
清末民初时期,邑之名士胡元吉撰写的《杏墩记》中说:“明初,吾祖来居城南淮渠之上,诛茅筑室,编篱植杏,土人名其地曰“杏墩”,载于志乘。迄今六百祀,墟烟相接,昔人种杏之处渺不可寻,惟淮渠流清澈映带其下而已。”
胡元吉(1870—1936),字敬庵,黟县城中杏墩里人,遗腹子,23岁补生员。光绪二十二年(1896),受聘为敬敷书院学长。光绪二十六年(1900),入湖北巡抚于荫霖幕,委办文案。次年回乡,旋受聘为安徽大学堂历史教员。宣统三年(1911),奏补齐河知县,旋调菏泽知县。晚年应邀讲学于安徽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撰有《周易程传纂注》20卷。《吴康斋年谱》2卷、《治荷随笔》、《杏墩文集》、《万山烟雨楼诗集》、《杏墩札记》《家塾训话》、《抑斋记闻》等。
700年多来,程胡两姓家族世代依偎在淮渠两侧,生息繁衍,使得横沟弦民居生活区日益扩大。桂墩里程氏的房屋建造,西面已经与泮邻街接壤,南面已面临莲花芯大路。杏墩里胡氏的房屋建造,往东已经面临郭门街,并在郭门街并排修建了两座胡氏祠堂(即后为县竹器社、县制鞋厂,现已开发为住宅楼)。
胡氏祠堂其中一座名“旌义堂”(后为县竹器社),建于明代正统年间。明代杏墩里胡彦本、胡志广父子输粟继赈,立义仓。正统六年(1441)旌为义民,因建其堂,立“旌义堂”匾。时任知县的胡拱宸撰《旌义堂记》:“正统辛酉之年……岁旱饥。民胡彦本慨然出粟一千二百石,赈乡人千四百三十户有奇。予以奏闻,上遣使齑敕奖,谕劳以羊酒,旌为义民。”“命下之日,别作堂,置玺书其上,问名于予。予惟玺书之言‘旌义’,即奉之以名斯堂,尊诏命也。”
寒来暑往,横沟穿城日夜流淌,不仅使城郊沿岸禾桑竞秀、粮渔兼利,更重要的是横沟弦保留了成片完整的古民居群,孕育了黟城横沟弦区域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
清乾隆年间曾出任四川清溪知县的本邑古筑村人孙学治在《和施明府源黟山竹枝词》中描绘了横沟弦春雨过后的景象:“春城曲曲绕清渠,郭外人家对面居;夜雨新添三尺水,街头争卖菜花鱼。”长渠流入城内,几与北街完全平行。横沟弦不少地段穿注民居屋下。每年麦收后,横冈、郭门外农民都要来城里启浚横沟,既通水利,又除积垢,这个约定俗成的乡规已经延续了几百年。到时候,横沟两岸人群熙熙攘攘,非常热闹。清代横沟弦人程学禧作的《黟山竹枝词》,生动的表现了这一时令乡俗:“穿城一水是槐沟,开浚年年趁麦秋;人集街心携畚插,人归月下荷鉏头。环山城北绿成阴,人住城南是桂林;城北城南花信到,叶如碧玉粟如金。”
清代中叶后,太平天国战争爆发,太平军多次进出黟县城。城内虽屡遭战火,但横沟弦系居民住宅区,幸而未曾遭受罹难。抗日战争时期,碧阳书院内先后办起东吴附中、复旦附中,横沟弦是从沦陷区来的众多师生来往县城与学校的最佳通道,每天也是热闹非凡。,
建国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县城不断扩大,横沟弦民宅区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上世纪50年代,拆除郭门街“下王厅厦”(积庆堂)兴建了“人民剧场”,剧场后院一直延伸至横沟,首次将横沟弦区域一分为二。紧接着,大小祠堂改建成政治课堂、城关粮站、竹器社、制鞋厂、邮电局等。后来,杏墩上又新建了“红旗卫生院”,人民剧场边横沟对岸搭建了“农贸市场”,桂墩上矗立了“黟山电影院”,直至2002年大规模旧城改造,拆除了原人民剧场周围旧建筑,建成了商业楼、农副产品市场、新街道路。至此,明清以来的横沟弦居民住宅区格局彻底改观,仅剩下的数十幢明清古民居也被众多新建筑及新街割裂成若干零星小块。横沟也因县城人口日益增多,生活污水无法处理而全部加盖,从而失去了当年水流清澈、小鱼悠游、少妇浣洗、孩童嬉戏的风貌。
今日之横沟已远无昨天之诗情画意般的妩媚,今日之横沟弦亦渐渐淡去动人心弦的民俗风情,只有从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深巷、古井、古门楼、古民宅中,还能隐约寻觅到令人追思的千年底蕴。

桂墩里

杏墩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2 06:12 , Processed in 0.08000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