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氏三代汉学家

[复制链接]

2038

主题

2046

帖子

750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0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0 20:44: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徽州黟县自古地处偏僻,交通闭塞,虽风光绮丽,民风古朴,却少为外人知晓。清同治间所修纂的《黟县三志》人物志中,寓贤类寥寥无几,唯独所记一人即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朱骏声。

朱骏声(1788-1885年)字丰芑,号允倩,江苏元和(今江苏吴县)人,道光十七年至咸丰二年任黟县训导,后辞去官职,在黟县城郊石村购置田宅,安家居住,自号石隐山人。安徽学政马恩溥说:“山人非隐也,而以山人名,从其志也。志若何念典于学,孜孜忘老而以是终焉也。学以成其志,故第以山人名可也。”

朱骏声出生于元和名门望族,自幼聪明颖慧,4岁能通辨四声,10岁读完四书五经,13岁学习许慎《说文解字》,一读即通,时有神童之誉。15岁应童子试,即得全郡第一名,补为府庠生。同年游历紫阳书院,适时著名学者、吴中七子之冠的钱大昕为紫阳书院讲席,见朱骏声在训诂、文字、古文、诗词诸方面均有天赋,“奇其才,遂授业门下,益专力古学”。自此,朱骏声潜心研习,学问大进。然而他在仕途上却“屡踬春宫,郁郁不得志”。

自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中举后,七次赴礼部会试,不第。尽管仕途不利,但知名很早,因此被江苏巡抚张师诚延请入幕,不久又“就馆浙江、扬州,叠主江阴、吴江、萧山各书院,以传道授业为乐。

道光六年,年近40的朱骏声来到了山清水秀的黟县,担任县学训导。在黟期间,独特的人文环境,使他更静心搜集编辑自己多年来的著述,公职闲暇,著述日富,“弟子恒数十人持笔为录所著”。其子朱孔璋曾说“先博士诣阕上所著说文通训十八卷,多属抑斋校录”,抑斋者,即朱骏声授业弟子也。此期间,朱骏声主要致力《说文通训定声》的著述,大量上古与中古音的黟县方言给了朱骏声最好的著述元素,《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就曾说过:“丹阳有黟县,盖自秦汉已有此县,应有语音通于古”。道光十三年《说文通训定声》定稿,咸丰元年修订成帙,并通过礼部进呈皇上御览。文宗看后,认为“尚为赅洽,颇于小学有裨”,于是赏国子监博士衔,并升为扬州府学教授。

此时,年过花甲的朱骏声已经淡泊名利,“引疾不受”,而京师中众多朋友和学生都挽留他,朱骏声笑着对他们说:“自宦隐桃源,久不踏春明路矣,今幸黄扉留迹,此去行当归田耳。”随后,回到黟县,于咸丰六年辞去官职,隐居石村,直至终生。

朱骏声治学长于经训、小学,一生著述颇丰,除力撰《说文通训定声》外,还著有《六十四卦经解》、《尚书古注便读》、《诗传笺补》、《仪礼经注一隅》、《夏小正补传》、《大戴礼记校正》、《左传旁通》、《天算琐记》、《数度衍约》、《淮南书校正》等。

当初,朱骏声进呈《说文通训定声》时,朱孔璋(1841—1915年)已经十岁,从师于父亲弟子程柏坚。他是朱骏声53岁所得的幼子,也是朱骏声众子中能够真正传其文承其业之人。

朱孔璋,字仲我,又字仲武,号半隐,晚年自署圣和老人。他出生在黟县石村,自幼继家风治经解字,又对黟县方言十分熟悉,发现了“黟人语言合于许氏说文及孙氏诸书者不少”,因此在汉学语言方面继承父业,亦有所著。太平天国战乱,他与老师避地于黟祁山中,“时彰十六七,虽颠沛流离,师弟三人未尝不讲学,行则负笈,憩则说经,闻举说文字质疑于师得解则录之。”时恰逢曾国藩扎江南大营于祁门延揽人才,闻其治经,曾延请为慕客。曾府期间,接触了不少名士大师,学问日有所增。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随后,朱孔璋与父亲命运相似,屡试不第。于是,他游学于吴越江淮之间,后襄校江南官书房,被两江总督刘坤一聘修《两淮盐法志》、《凤阳志》,兼主淮南书局、江楚译书局,并协修《江南通志》,还曾主讲于淮南蒙城书院、安徽存古学堂。

朱孔璋“由小学以通经学,以为国朝大师治《说文》略备,惟重文,无走书,乃博采众说,稽考金石,著《说文重文》七卷;又别成《说文粹三篇》、《说文通训定声读补遗》、《释说文读若例》、《说文讯语》、《九经汉注》等”,还有《周易汉注》、《春秋糓粱传汉注》、《三朝闻见录》、《中兴将帅别传》等,由此朱孔璋名声大振。

辛亥革命后,他与其子朱师辙相继应清史馆聘请,参与《清史稿》编修,并成传稿数十篇。

朱师辙(1879-1969),朱孔彰之子,字少滨,号允隐,生于黟县石村,他将朱骏声、朱孔璋的事业继续承接广大,是全国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和历史学家。朱师辙自幼随父辗转于杭州、南京、安庆等地,长年熏陶于汉学氛围,耳濡目染了父亲研习治学、著书立说的境况,其早年治学就有所造诣。而立之年则任清史馆编修,《清史稿·艺文志》有100多篇出于朱师辙之手。

史馆工作结束,其父已作古。他没有回黟县,而是像父亲当年一样,游学于大江南北,先后任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会委员和北平辅仁大学、中国大学、河南大学、成都华西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教授,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时在中山大学任教的朱师辙已经是71岁高龄。年底,广东省文教厅长杜国庠,派人询问其退休后愿到何处安居养老,朱师辙提出愿去杭州。杜国庠就此向主持广东和华南工作的叶剑英汇报,叶剑英作人代拟电文致陈毅;

华东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毅同志:

广州中山大学教授朱师辙,以年老奉准退休,拟中秋后返杭,请通知杭市当局,届时予以照拂。

朱教授之祖骏声著《说文通训定声》,父仲我著《九经汉注》,三代致力汉学,合为介绍。

叶剑英

1951年9月

接电,陈毅立即通知浙江省有关部门做好接待安置工作。1951年10月底,朱师辙顺利地前来杭州定居。后曾写信给陈毅以表示感激,从此二人遂有书信来往。

朱师辙传承家风,对汉学研究造诣很深,毛泽东对他非常关心。1951年,“粤省教育厅长因公谒见,主席垂问,朱先生已退休乎?曰:然。曰:老成望重,应俸给从优,俾其足用。乃倍其数汇杭也”。朱师辙非常感激,致书并寄奉其祖父及本人刚出版的《商君书解诂》、《和清真词》这两本书于毛泽东。毛泽东收信后亲笔复函问候:

少滨先生:

9月25日惠书并附大作各件,均已收到,感谢先生的好意。

谨此奉发,顺致敬礼!

毛泽东

1951年10月7日

毛泽东的回信让朱师辙惊喜万分,他写出了“琅函飞下九重天,尧舜都俞在眼前”这样衷心赞颂毛泽东的诗句。朱师辙以一位历经数朝的知名学者身份,备受共产党高级领导人的照顾礼遇。杭州定居后,浙江省政府主席谭震林、杭州市长吴宪等,都曾直接过问对他的生活安置事宜,并安排他为浙江省政协委员。1962年,浙江省政府又聘任他为文史研究馆馆员。在杭州期间,他除了继续研究学术,著有《黄山樵唱》、《清史述闻》等,还写下大量有关游览西湖名胜的诗词,如《西湖杂咏八章》、《西湖闲步》、《苏堤闲眺》、《湖畔》、《春来》等等,不仅丰富了杭州西湖的人文历史景观,也给后人留下值得怀念和记诵的诗篇。

1966年“文革”开始,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像朱师辙这样一个封建遗老式旧知识分子,自然难以逃脱被抄家、揪斗的厄运。一天,红卫兵闯进家门,粗暴地抄走了他家历代收藏的文物字画,并宣称次日还要来搬抄当天来不及运走的大量藏书。朱师辙眼看世代祖传的珍贵字画文物被洗劫一空,自己珍爱的图书资料也要被抄,不禁心急如焚。情急之下,他忽然想到毛泽东当年的亲笔信,于是,他将那封信用镜框装好,高挂在自家大门口。次日红卫兵看到后,果然惊讶不已:没想到这个朱师辙居然和毛主席有来往。红卫兵不敢造次,悄悄地从朱家退出。奇迹产生了,朱师辙的家藏书籍不仅得以完好保存,而且其本人也幸免被揪斗。

1969年,一代大师、朱氏汉学第三代传人在杭州逝世,终年92岁。

朱氏三代致力于汉学研究,均能够成为一代大师,虽祖籍吴门,但三代人均受古黟文化、桃源山水熏陶,其身心早已与黟县融为一体。石隐、半隐、允隐分别是朱氏三代人的自号,也许此中就有其含义所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3 20:07 , Processed in 0.61525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