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徽州海盗(中)

[复制链接]

2038

主题

2046

帖子

750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0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12:15:0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人之患,束带立于朝”


日本称王
逃出双屿岛的王直,在海上收拢许栋、李光头的余部及船只,在众多心腹大将的推举下,半推半就的坐上了头把交椅。明王朝还没来得及庆祝胜利,就蓦然发现一个更加难以对付的对手诞生了。王直也从此走向了一条不归路,由走私商人到海盗,再到倭寇,“直初诱倭入犯,倭大获利,各岛由此日至”,在东南沿岸甚至是深入浙江杭州、江苏南京、苏州等腹地劫掠的行为愈发的严重。


老窝被一锅端了,身为新的首领,自然要为弟兄们寻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以期东山再起。天色渐晚,海风中似乎还夹杂着血腥的气味,船内的议事厅中一片森然之色。灯火忽明忽暗,王直坐在正中央的位置,眉头紧皱,一众心腹分列两侧。下一步该何去何从,是在海上流窜,还是转战东南亚,还是......众人争论不休。夜色与海水融为一体,王直缓缓的站起来,望着众人,争吵声逐渐停歇下来,众人也望向王直,在等待王直做最后的拍板。


带着这一众人马和船只,挣点钱搞点外快不难。可是,这是自己想要的吗,王直问自己。昨日的繁华眼看着烟消云散,怎叫人甘心?见识过大海的广阔,哪还能回去泛舟?见识过外面的繁华,哪还能回去种豆?回不去了。早已不复当年,早已不是当年为生计就可以堵上身家性命的热血青年。看的多了,想的也多了,要的也就更多了。思来想去,王直还是决定前往日本。一来与日本贸易还是利润最丰,二来王直与日本各势力都有不错的交情,三来是想借助日本人之手重新打通与明朝的海上商贸之路。


于是,他们往日本进发,并在日本长崎的五岛列岛建立了据点。据说王直之号“五峰”,因五岛而起。来到日本的王直,很快就与当地的势力建立了联系,共同商讨对明的海外贸易。在此后的几年间,王直带领着日本人,来到舟山群岛附近进行交易。据《日本一鉴》记载,1548年,王直、徐惟学等吸引日本人到舟山群岛马迹潭进行交易,1549年和1550年又在舟山群岛的长途进行交易。(此书作者郑舜功,1556年作为“大明国客”出使日本,期间将自己对日本的考察及在日本的经历整理成案,是为《日本一鉴》)




日本史料中记载的王直


经过将近3年的休整,王直一伙再度壮大起来。前车之鉴犹在,如何处理与明政府的关系这一难题再度摆在了王直的眼前。敬而远之,不现实,明政府也不会视若无睹;对抗,则是取死之道;合作,则需要筹码。所以,留给王直的选择不多,除非见好就收,那就只剩下合作一途。而怎样合作,自然要投明政府所好。时下明政府最头疼的就是海盗、倭寇之患,那王直就帮着明政府打击这些海盗、倭寇,递上自己的“投名状”,或提供情报、或直接打击,主动承担“抗倭”重任,充当明政府在海上的“城管大队”(毕竟官匪有别,只能在编制之外)。


不得不说,这是一招妙棋。地方的官员乐见其成,能为自己“邀功”;王直消灭其他势力,扩大的就是自己的势力;地方的官员升官发财了,也就不再刁难王直,让其在海上畅通无阻。


一次,有一伙倭寇闯入杭州等地犯事,杀烧抢掠完就跑。地方官员是一筹莫展,抓又抓不到,打又打不过,防又不胜防,这乌纱帽到底想要还是不想要了。于是,主管海防事物的官员就给王直发文:“知道你还是心系朝廷的,不想和朝廷对抗,现在你表达自己忠心的时刻到了。有一伙穷凶极恶的倭寇,主犯是XXX,特征如下,正往XX方向逃窜......,‘倘拿贼投献,姑容私事’,如果你能把他们捉住,政府是不会忘记你的,你搞的那些事,政府是不会和你计较的。”




烧杀抢掠的倭寇


双方一拍即合,合作的很是愉快。到1551年,王直又重返舟山群岛设立据点,以烈港作为走私贸易的前进基地。不过这时,一个以陈思盼为首的“盗寇”团伙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与王直有并驾齐驱之势。王直故技重施,暗中与当地官员取得联系,并获得了官兵的支援,内外夹击陈思盻团伙。最终,杀死了陈思盻,击溃了他的团伙,夺取了他的财货,并收编了他的船队和残余团伙。


就这样,王直通过协助明政府打击盗寇,逐步确立了自己在海上的霸权地位,“五峰之势于是益张,海上遂无二贼”,“由是海上之寇,非受王直节制者,不得自存,而直之名始振聋海舶矣”。他的“五峰”旗号,就相当于是海上的通行证,畅通无阻,海盗们闻风丧胆,明朝海防官兵见到,可能还会挥手致意。


不仅如此,王直的一干心腹直接出入苏州、杭州等地进行走私贸易,公然无忌,并大受这些地方居民的欢迎。有的送上新鲜的蔬菜水果,有的送上女儿红等美酒,有的甚至送自己的子女入伙。敢情这是凯旋归来,民众箪食壶浆?更夸张的是,这些地方上的一些乡绅、富豪,“甘为臣仆,为其送货”,为共同利益而奔走,疯狂进行走私贸易。


这时候的王直声望已达顶点,拥有万余人的私人武装,近20余万的跟随,巨舰百余艘,小船不计其数。这规模,堪称海上王国,后世的郑成功也不过尔尔。




正在登陆的倭寇战船


1552年,过足了海盗之王瘾的王直,在一众心腹的拥戴下“王袍加身”,在日本萨摩洲之松津浦宣布称王建制。先是自称“净海王”,后改称“徽王”,国号曰宋,“服色旌旗拟王者,部署官属,咸有封号,控制要害,三十六岛之夷,皆听指挥”。一切制度,与王侯一般无异。其部下甚至对明朝派往日本传谕的官员说,这里没有国王,只有徽王。一个徽州人,在日本称王,还不受管辖,还有没有王法了?


还真是没王法。别看日本把这个时代描述成“战国时代”,多少牛人多少猛将,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比起中国历史上战国时代动辄数十万军队参加的大规模战役,日本战国时代的战役,多则数万人、少则千八百人,简直就是弱爆了,还大言不惭称“战国时代”,不就是过家家嘛。譬如说,“天王山之战”,名字起得牛逼哄哄,也流传很广,体育赛事中尤其是NBA的关键之战,一般也这么叫。其实参战的双方加起来,也不过5万人,还不排除夸张的成分,你懂的。


别说当时的日本各藩侯势力混战一团,没有这闲工夫来管,就是想管也不敢啊!王直光私人武装就万余人,配备的还是葡萄牙人的火枪,敢来试试?连吭都不敢吭一声,巴结都来不及呢。打仗用的军火需要王直提供,还有很多日本人还眼巴巴的望着财大气粗的王直混饭吃。逢年过节,礼品送上,笑脸相迎,唯恐得罪这位爷。王直在日本那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不时还扮演“和平大使”的角色,“你们几个地方打来打去,影响本王做生意,都歇歇,以和为贵,和气才能生财嘛”。王直这是把自己当“日本天皇”使?


不过,也正是王直的“称王”,宣告了与明政府“蜜月期”的结束。明政府以虎驱狼,狼是驱了,那虎却成了猛虎,有尾大不掉之势。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继续纵容下去,东南将成为王直一人的东南,海贸将成为王直一人的海贸。而王直想要继续扩大自己的海贸王国,就势必要提出“开放海禁”的要求。显然,明政府不可能答应,即便答应,主动权也应掌握在明政府的手里。后世评价王直“开放海禁”的要求是时代的进步,王直是“对抗体制”下的悲剧,明政府不答应就是鼠目寸光,这显然了忽视了主动权在谁手里的问题。开放海禁,得益的是王直,这个时候谁能竞争过王直,明政府只能跟在王直后面吃残渣剩饭。除非王直主动举手投降,接受改编。这显然也不可能,双方的对抗,不可避免。




海盗群像


1553年,抗倭名将俞大猷率领大军,驱舟师数千,围攻王直设在舟山群岛的海贸前进基地——烈港。在明军的一顿猛攻之下,王直不敌,率部突围,逃往日本。阵地战,王直不是明军的对手,但是游击战,明军也同样无可奈何。此后的几年间,东南沿海边疆迎来了王直的一系列猛烈报复。东南数千里海防,形同虚设,同时告警,明军莫敢撄其锋,王直的舰队,纵横往来,如入无人之境。东南倭乱,几达顶峰。


面对在海上神出鬼没、飘忽不定,劫个财、搞点破坏就跑的王直船队,明政府无奈之下,将王直列入通缉的黑名单,开出巨额悬赏,“有能主设奇谋,生擒王直者,封伯,予万金”。



朝廷招安


高额悬赏自然是做做样子,使面子上不要太难看而已。这样僵持下去也不是办法,明政府开始转变策略,由“剿”改为“剿抚兼用”。“抚”,通俗点说就是“招安”。马后炮而论,接受朝廷的招安历来没有好的下场,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王直千万不能答应。当局者清,旁观者瞎操心,接不接受招安,更多的是在客观的条件下做出的利益权衡。


《水浒传》中撅着屁股跪拜在地的黑娃子,说来也是用心良苦。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继续和朝廷对抗下去,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逼上梁山,很多人本就没有推翻朝廷的意愿,还有好些人本就是被裹挟上的梁山,现在有一条后路摆在眼前,要还是不要,很简单的选择。像林冲之流,之所以反对,是因为这样的后路对他们来说,也是死路一条。投降派占了上风,黑娃子还有李逵这样的脑残粉丝,接受招安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王直的情况不尽相同,但理还是那个理,当所有的筹码都摆在案前,王直所要做的便是在当时看来最合理的抉择罢了。

不过,这一切还得王直的一个老乡——胡宗宪说起。



胡宗宪画像


说起明朝抗倭的事迹,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戚继光、俞大猷这样的抗倭名将,却少有人知道他们的顶头上司胡宗宪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抗倭的这份功勋章里起码有他的一半功劳。这并非夸大其词,只因冲锋陷阵的将才,永远也比不过背后指挥、谋划的帅才而已。

胡宗宪(1512-1565),字汝贞,徽州绩溪人。出身于缙绅世家,从小喜欢兵法谋略之书,1538年中进士。仕途也算一帆风顺,当过知县剿过土匪,也在边防重镇待过,政绩显著。1554年被朝廷钦点为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别看巡按监察御史只是一个正七品的小干部,但理论上职权和责任却非常重大,“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凡政事得失,军民利病,皆得直言无避”,位高、权重、职宽。相应的,也责严,“御史犯罪,加三等”。这个任命对胡宗宪而言,意义非凡,从此功成名就,也因此声名狼藉。

就在胡宗宪赶赴浙江上任前,王直这个素未谋面的老乡就给他来了个下马威,直接攻陷了上海、苏州、徽州、南京等地,一时间朝野震动。胡宗宪临行时就给自己立了“军令状”,不把王直、徐海这两个倭寇头领抓获,誓不回京。

刚到浙江上任不久,胡宗宪就提出了“剿抚兼用”,认为“首倭而作乱者,徽人王直也,其余皆鼠辈,毋足虑”。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理论上职权大仅仅就是理论而已,在他上面有总督、有巡抚,还有督军,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还轮不到胡宗宪来指手画脚。且这几人也不是一团和气,而是相互倾轧,谁也看不起谁。督军是工部右侍郎赵文华,是严嵩的义子(换个角度更容易理解,严嵩是他的“干爹”),上面有人,背景深,关系硬,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总督张经本就与严嵩不对付,更加看不起这种“认贼作父”,小气奸诈之人。

夹在中间,“多权术,喜功名”的胡宗宪,自然就攀上了有“干爹罩着”的赵文华,极力讨好,送钱送女人,溜须拍马,还合伙坑了总督张经和巡抚李天宠一把。赵文华向朝廷告御状说张经、李天宠畏敌不前,养寇缴功,欺骗朝廷。加之严嵩在旁劝唆,皇帝他老人家龙颜大怒,就下令逮捕他们进京问罪。可圣旨还没到,张经、李天宠、胡宗宪就组织了一次对倭寇的围剿,取得大捷。严嵩、赵文华就把功劳全推到胡宗宪一个人的头上,还诽谤巡抚李天宠“嗜酒误事”。这期间,胡宗宪也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向李天宠补了一刀,“言其纵寇”。就这样,总督张经和巡抚李天宠都被砍了头,天下冤之。

立了大功,总督、巡抚的职位空缺,顺着赵文华攀上了严嵩,胡宗宪就此官运亨通,一路势如破竹,节制巡抚、浙江总督、总制七省军务、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等等,不管是实职还是虚衔,都一股脑的砸在胡宗宪的头上。幸福来的太快太突然,还没回味这个头衔的美妙,就被下一个头衔砸晕,胡宗宪也从一个朝廷下派的正七品小干部,一跃成为了封疆大吏。



由胡宗宪主编的《筹海图编》


话说回来,光只是头衔吓人,不做实事,也不能称抗倭的功勋章里起码有胡宗宪的一半功劳。上有后台靠山,下无人掣肘,有钱有粮,说一不二,胡宗宪有了一展身手的舞台。一方面广招人才加入自己的团队,重用俞大猷、戚继光。另一方面,整顿军队,支持练兵,戚继光的戚家军就是在胡宗宪的支持下练成的。当然,胡宗宪也不忘招一些文人雅士用来拍马屁用,譬如说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徐渭,就是用来写什么《进白鹿表》,讨有仙人风范的皇帝欢心用的。

胡宗宪又旧事重提,拿出以前提出的“剿抚兼用”这一套,想要招安王直,彻底平息倭乱。可怎样招安,手中有什么筹码能够打动王直,又派谁去王直的老巢游说?

于是,有人就给胡宗宪推荐了一个叫蒋洲的人。蒋洲这个人,读书是不咋地,只是个诸生(秀才),不过是个话唠子,“高睨大谈,终日不倦”,黑的也能说成白的。胡宗宪一听有这样的人才,立马破格录用,促膝长谈。

蒋洲就给胡宗宪出了一计谋(话唠子前面的长篇大论不提也罢,直说要点),“直母妻与子尽在我地,彼虽作贼,骨肉剌心!公如开以丹青之信,未有不就我约束者”。胡宗宪听后,大为赞赏,“此名计也”。

说实话,这算哪门子狗屁“名计”。王直的老母亲、老婆、孩子都在手上,利用亲情要挟罢了。这种低层次、手段下作、有伤读书人“正派作风”的“名计”,胡宗宪怎么可能想不出来,只是不能想、不能自己亲手做这种事情罢了。“小人物”就没有“大人物”的这种担忧,可以合情合理的提出来,去实施。然后“大人物”,顺水推舟,好生招待王直的老母、老婆、孩子,还能赚取个好名声,且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意”。这说穿了,还是要挟。




《大明王朝1566》里的胡宗宪



历史上这般虚伪的事情多着呢,譬如说,楚汉争霸的时候,刘邦吃了败仗,被项羽打的落花流水,夺路而逃。刘邦嫌马车跑的太慢,就把自己的老婆儿子推下车,自己一个人跑路去了。项羽抓到了刘邦的老婆儿子,就想以此为要挟。刘邦这个混混根本不吃这一套,对项羽喊话,咱是拜过把子的,我老婆就是你弟妹,我儿子就是你侄子,要杀就杀。项羽顶着“为人正直”的大帽,顿时下不了台阶,杀是杀不得了,还要好生养着,生怕污了自己的名声。

譬如说,秦赵长平一役,赵国降军40余万。留着是个隐患,杀之不详,白起发文请昭襄王定夺。然而昭襄王既不说杀,也不说放,没有任何旨意下达。到这个时候,白起焉能不能明白昭襄王的意思——要杀,但不能由昭襄王下达命令,这个历史的骂名不能由“大王”来背,只能由白起自己来背。较之于“圣明”,白起个人的“千古骂名”又算的了什么。

就这样,胡宗宪决定实施这个“名计”。先是将王直的家人从牢房中放了出来,“资给甚丰”,妥善安置,接着是修书一封,给王直带话,你的家人现在过的很好,不用担心,只要你能接受朝廷的招安,回到祖国的怀抱,一切都好说,我也会保证你家人的安全。(言外之意,不接受招安,则没法保证了)

紧接着,胡宗宪上朝廷上奏疏,要求遣使赴日。当然,胡宗宪并没有直接在奏疏中提及“招安王直”的事情,只是说“募人出海,通谕日本国王,使其约束倭夷,不使侵扰我境”。当时嘉靖皇帝采用了“一意剿贼,贼首不赦”的方针,胡宗宪自然不敢对着干正面提出招安的主张,而是迂回的提出自己的主张。对皇帝要哄要骗,不能强辩,胡宗宪深谙臣子之道。很快,胡宗宪的奏请就得到了批准。

为此次出行,胡宗宪还特意的从监狱里放出与倭寇有过交往的陈可愿、朱尚礼等人作为随从,一同蒋洲出使日本。1555年,一艘名义上为“通谕日本国王”,实为“招安王直”的遣使船只向日本进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3 15:47 , Processed in 0.06420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