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安徽古村行之歙县鱼梁坝

[复制链接]

2038

主题

2046

帖子

750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0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1 15:28:2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黄山知名导游于2016-9-115:29编辑

4月25日一早起来,乘坐公交车去往歙县的另一个景点——渔梁坝。

渔梁镇上的渔梁坝,始建于隋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这座水利工程,被誉为“江南第一都江堰”。

现在所见的古坝为明代重建,有明万历三十三年修坝记事碑可以佐证。

渔梁坝坝长138米,底宽27米,顶宽4米,全部用清一色的坚石垒砌而成。成吨重的石块之间,上下左右均用榫头互相连接,每十块青石均立一根石柱,上下层之间用元宝钉插入,相互锁定,坚如磐石!

渔梁坝可蓄上游之水,缓坝下之流。无论灌溉、行舟、放筏、抗洪,都可兼而利之。所以专家评论:“渔梁坝的设计、建设和功能,均可与横卧岷江的都江堰相媲美!”

从通往江边的石阶小巷走下去,来到了江边。看到了古代修建的这座水利工程,一种对古人的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每当我们看到朱镕基总理批评某些当代的水利工程是豆腐渣时,每当我们看到许多当代的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可逆转的破坏时,鱼梁坝和都江堰都会使我们感到:我们是祖先的不肖子孙!


站在坝上,可以望见坝上的鱼梁古街。我们准备游览完江面之后,再上去参观。



江边停着几艘小船,是供游人沿江游览的。来到了这里,总要尽兴而归。于是谈高价格,登船游江。


乘坐木船在新安江上漂流,观看江面风光,是一件很惬意的事。西岸有紫阳山,林木葱郁;下游有建于明代的紫阳桥,宛若彩虹横卧清波。江边有渔梁镇上的民居全是徽派的古建筑,从水面看去,别是一番风味。















漂流结束,上岸游览渔梁古街。
古街用鹅卵石铺成,彷佛鱼鳞一般,所以又称为鱼鳞街。主街道与众多横向的码头交通运输巷构成了鱼的骨架。整个小镇就像是一条大鱼。







鱼梁街比起其他古镇景点的老街来,更加真实自然,更少商业炒作,走在千年卵石路上,真有发思古之幽情也!
位于中心地段的“巴道复运输过道行”,是一家店坊宅一体的百年老字号。



这是建于清初的“巴慰祖故居”。巴慰祖(一七四四―一七九三)字予藉,一字子安,号晋堂,一作隽堂,又号莲舫,徽州歙县人,清代篆刻家。他有《四香堂摹印》、《百寿图印谱》留传,能得汉印精髓。巴慰祖与程邃、胡唐、汪肇龙合称歙中四子。





巴慰祖故居历经300年,风雨飘摇,破败不堪。1998年,巴氏第十三代孙巴雨与夫人胡丽萍一起投巨资修葺古屋、并在此建立了安徽省首家民办博物馆——巴慰祖故居博物馆。

据说在修葺古屋时,在地下挖到一块石碑,巴雨顺着石碑上文字的指引,居然找到一罐巴慰祖的孙子埋下的价值百万的巴慰祖印章。

狮子桥始建于唐。是鱼梁镇上的施姓家族出资建造的,所以称为“施子桥”。后来讹传为“狮子桥”。



狮子桥的一半是廊桥,可供行人歇息。站在狮子桥上俯瞰江面,真如画境一般。




“忠护庙”又名“九公庙”,建于清初。“九公”者,乃是唐初越国公汪华的第九个儿子汪献。据说汪献保境安民,大义大勇,于是当地百姓立祠祭祀,是为九公庙。据说九公庙很有灵验,古代舟行浙江的,都来拜祭,祈求保佑。


鱼梁街的终点有“太白问津处”。这是当年李白来此寻访隐士许宣平的地方。


传说李白在洛阳同华传舍看到许宣平的一首题壁诗:“隐居三十载,筑室南山巅。静夜玩明月,闲来饮碧泉。樵人歌垅上,谷鸟戏岩前。乐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李白惊赞曰:“真仙人诗也”,于是欣然动身寻访许宣平。

李白沿新安古道来到渔梁古镇,登上渡船。李白向撑船的老翁询问许宣平家的住址,老翁笑答:“门前一杆竹,便是许翁家。”李白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于是离船登岸。

走了一阵,寻访不见。忽地想起“门前一杆竹”不就是渡船吗?回去再找渡船,已不知去向。后人便在这里建造了“李白问津亭”。

正好走得累了,坐在亭中休息。观望江面,顿觉心胸开阔。建设古坝也罢,李白寻隐也罢,都已经成为过去。唯有这滔滔江水,永不停息地滚滚而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




原路返回,一路又拍了一些照片。然后仍坐公交车回到旅馆,办理了退房手续,来到长途车站,准备乘车去往深渡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8 01:37 , Processed in 0.07809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