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著名理学名贤、教育家陈定宇——话说休西“十里三贤人”

[复制链接]

39

主题

39

帖子

117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9 23:0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旧时,休宁西乡一直流传“五里一潭溪,十里三贤人”之说。所谓“五里一潭溪”,是指回溪、潭溪、藤溪、宁溪、滩溪和珰溪(珰溪今称小珰),“五里”意为相距五里左右就有一溪。“十里”指的是回溪经陈村溯率水河而上至倪士毅故里倪干村这十里。“三贤人”指的是元明时期名儒陈村人陈栎、回溪人朱升和倪干人倪士毅。
先说说理学名贤、教育家陈定宇。
陈定宇,名栎,小名佳老,字寿翁,号东阜,因终生居住、授徒于陈村“定宇堂”,学者习惯称他“定宇先生”。他于朱文公(熹)谢世的第53个年头即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三月二十七日出生于休宁五城,元元统二年(1334)二月十四在陈村无疾而终,享年八十三。
唐代的陈村,是一个洪姓聚居的村落,村名“洪村”。当地有山曰藤溪岭,旧时多产青藤,岭在溪旁,溪绕其麓,岭曰藤坑,溪名藤溪,故洪村俚名藤溪。宋人王安石道过藤溪,事后有诗句“朝渡藤溪霜落后,夜过翚岭月明中”。唐僖宗广明年间(880—881年),陈后主陈叔宝九世孙陈禧(字以和),为避“黄巢之乱”,由浙江桐庐溯流而上至休西藤溪,因钟爱溪山之胜,遂定居于此。定居之初,他泛宅浮家,托于鱼钓,积德敦义,乡人称善。后子孙繁衍,一村人陈姓外别无二姓,遂将“洪村”易名陈村。陈禧公为颍川陈氏迁藤溪一世祖,卒葬鬲山,后人称“鬲山府君”。
宋时,陈村属千秋乡,民俗敦厚,学风昌盛,那时情景正如陈定宇在其《杂识》一文中所说,“读书者比屋,各家之老遇风月良夜,杯酒相叙,饮罢步街上听子弟弦诵,声自村首至村尾,东西相震,以是快惬为乐事”。学风昌盛必然导致人才辈出。从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到宋咸淳元年(1265)这115年间,陈村共出进士10名,即陈尚忠、陈尚文、陈孚先、陈嘉善、陈篆、陈唯、陈卓、陈明、陈庆勉、毕祈风。其中陈氏一族就十之占九,有兄弟进士,父子进士,叔侄进士。
陈定宇为陈禧第18世孙,其高祖以上在南宋初期富冠乡首,到曾祖辈家道中落。祖父庆大公为振兴家业举家迁休南五城,以开药店维持生计,惨淡经营四十八年后,父亲履长公(字复之,晚年更名源长)于宋德祐元年(1275)挈家自五城迁回陈村。陈定宇在五城出生、就学,参加乡贡试和完婚。完婚时二十三岁,夫人朱氏是廻溪人,与朱升是同乡。朱升在《勤有堂记》中说:先师陈定宇先生“未弱冠,已蜚声乡校,里老儒朱楚材奇而器之,妻以族女,实协心媲德以成其家政”。
陈定宇天资颖悟,受过良好的学前教育,少时又有名师指点,在学业上是早达。与他同时代的儒硕婺源人汪炎昶(字懋远,号古逸民)说:“(陈定宇)先生之学,得于家庭之讲贯为多,最后始从乡先生黄公常甫游。黄公之学出于星溪万菊滕先生,滕之先璘、珙二伯仲皆为朱子高弟。”黄常甫,名智孙,号草窗,五城人,曾从学于婺源饱学之士滕铅(字文叔,号万菊,又号武子)。滕铅之父滕珙(字德章),伯父滕璘(字德粹)均师于朱熹。因此,陈定宇实为朱熹四传弟子。
陈定宇幼时最好的蒙师有两人,一是祖母吴氏,二是父亲履长公。他自己曾说过:“祖妣慈惠敏明,自幼知书,孝经、语孟皆育甚熟,且能记歌行雅词。栎之幼也未尝学前,祖妣已口授之孝经、语孟矣,故栎五岁已能背诵《论语》及歌行古文,实祖妣之训也”(见陈栎《定宇集·本房先世事略》)。又说:“先考之幼也,遭家否极,笃志勤学。年十七从诸叔游淮因假馆焉,归则先祖迁矣,家益落,故终身假馆凡六十年,从游二百余人,父子两世从之比比。栎年七岁,先考则挟以身随,教之靡不至。”(出处同上)陈定宇的父亲履长公也是一名以训蒙终其一生的知识分子,儿子七岁时他就在身边施以教育,一直到十四岁。陈定宇十五岁时,为饥饿所驱使,束父书出游,为人师于休宁团圆山。这年九月,他祖母吴氏去世。次年,假馆休宁湖干,始请举子课,受学于黄常甫先生。十九至二十一岁,在陈村设馆教授乡族子弟。二十二岁就方州试,以书经与待补选。二十三岁赴江东混试,以病不果。二十四岁馆于休宁江潭,也就是这一年(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二年即1275年),元朝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从此,陈定宇慷慨发奋,一边课馆训蒙,一边著书立言。
徽州自古尊师重教,延师课子成为风尚。所谓“十户之家,不废诵读”,“山间茅屋书声响”。宋元时期,虽然有官办小学,但初等教育的实施,主要还是依靠民间力量,每家创办的蒙学教育机构如家学、塾馆、塾学、家塾、义学、义塾等,相当繁荣。特别是在元代一度废除科举取士的情况下,很多饱学之士不是在书院讲学,就是受聘坐馆,从事蒙学教育,以至有以训蒙而终其一生者。陈定宇父子两代人便是如此。陈定宇从十七岁为人师于休宁团圆山开始,先后馆于休宁团圆山、湖干、陈村、江潭、詹溪程氏、陈村毕氏、江潭叶氏、渠口汪氏、珰溪金氏家塾,前后凡66年,去世的前一年,还在家塾课徒。他把毕生精力和才智都献给了教育事业,广纳四方学子,乐育天下英才。
陈定宇六十一岁那年(元皇庆元年即1312年),应珰溪好友金南庚之父金应凤之聘,由渠口坐馆珰溪,后应金南庚之请,为金应凤作《桐冈金先生墓志铭》。元延祐元年(1314),科举制度恢复,因“有司逼迫就试”,陈定宇赴浙江乡试,并以书经登陈润祖榜第十六名,取得了入京殿试的资格,但他却“称疾固辞”,放弃了继续应试的机会,仍然以课馆授徒为业。次年,十七岁的廻溪青年朱升来拜其为师。陈定宇坐馆珰溪金氏之门前后十余年。倪干距珰溪三里地,倪士毅来珰溪从学于陈栎,也在这一时期。
在长时期的训蒙实践中,陈定宇明确感受到传统蒙学教材的缺陷,于是对传统教材进行了改造,编写了一系列适应学童特点的教材,如《论语训蒙口义》《中庸口义》《性理字义》《历代通略》《增广通略》《小学字训注》等等。
在著述方面,陈定宇牢记父亲的教诲,坚持涉经猎书,理道涵濡,贯穿古今,反复洞究,厚积薄发。元代文学家、史学家揭傒斯在《定宇陈先生栎墓志铭》中,高度评价了陈定宇治学的严谨和对朱子说的贡献:“宋亡科举废,(陈栎)慨然发愤圣人之学,涵濡玩索,废寝忘食,贯穿古今,罗络上下。以有功于圣人莫盛于朱子,懼诸家之说乱朱子本真,乃著《四书发明》《书传纂疏》《礼记集义》等书数十万言,其畔朱子者刊而去之,其微词隐义引而伸之,其所未备补而益之。于是朱子之学焕然以明。”揭氏还将陈栎与同时代的著名学者吴澄作了比较,认为:“方是时,唯江西吴先生澄以经学自任,善著书,独称陈先生有功朱子。凡江东来人受学者,尽送而归之陈先生。然吴先生多居通都大邑,又数登用于朝,天下学者四面而归之,故其学远而彰,尊而明。陈先生居万山间,与木石为伍,不出门户动数十年,故其学必待其书之行天下乃能知之,及其行也,亦莫之御。先生可谓豪杰之士矣!”
陈定宇二十四岁时,全家由五城回迁陈村,几无安身之所,“始归,无所于居,得屋不容膝”。他以课馆授徒为业,夫人佐理家政,其经济来源,如弟子朱升所说,“纸田笔耒,岁之入也,蚕织亦叁之一焉”。陈定宇二十八岁生长子照(字仲明),三十三岁生次子勋(字仲成),三十六刚时父亲履长公去世,四十三岁时母亲汪氏去世,直到这时,全家居住条件仍不得改观。直到四十五岁那年,方以“积累书会之奉,始成新居于东阜之下,而匾其堂曰‘勤有’,取诸韩公《示儿诗》语,以诏来昆也”。陈栎的孙子野、圻、基,孙女某(嫁程怡),曾孙鎜,均在“勤有堂”出生。曾孙陈鎜,字自新,号伴竹,曾师从朱升、赵汸,继承家学,无意仕途。陈栎去世不到二十年,“蕲黄兵乱”发生,“勤有堂”遭毁,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陈鎜修复了“勤有堂”,朱升为作记。
揭傒斯在《定宇陈先生栎墓志铭》中说:“(陈栎)先生之学,既博而约。先生之行,既专而静。不为利疚,不为名高。杜门空山,与道游遨。其书孔富,其后孔茂。八秩非寿,与天地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4 03:59 , Processed in 0.07746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