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理学渊源之地:婺源理坑

[复制链接]

38

主题

39

帖子

117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7 10:01: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婺源, 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今属江西省上饶市。



理坑村,位于婺源沱川乡,原名理源村,因位于沱水源头三小溪之一的理源溪畔而得名,取“理学渊源”之意,又因当地“溪”亦叫“坑”,故俗称“理坑”,是全国百家民俗文化村之一,被文人学者赞为“理学渊源”“山中邹鲁”,自古被誉为“书乡”。





理坑村于元末明初建村,历代“书香不绝,仕宦辈出”,保存有完好的明清官邸群。据《沱川余氏宗谱》载:沱川余氏始祖余道潜,与朱熹的父亲朱松是北宋重和八年(1118)同科进士。余道潜于北宋宣和二年(1120)由安徽桐城迁沱川篁村。其后代余景阳,于北宋宣和七年(1206)迁居理坑,距今巳近800多年。






理坑村崇文重教,文风鼎盛,崇尚“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

理坑村所在的沱川乡自宋代以来,先后出过尚书余懋衡、余懋学、大理寺正卿余启元、司马余维枢、知府余自怡等以科举中进士者16人,七品以上官员36人,文人学士92人,著作达333部582卷之多,其中5部78卷被列入《四库全书》。




尤其从明代晚期开始,理坑村陆续出了一批很有名望的硕儒、大官,文风文运自此经年不衰。 其中,不仅有工部尚书余懋学、吏部尚书余懋衡等京官,也有广州知府余自怡、台州知州余世儒等地方大员,还有一些县府的父母官。



理坑至今保留了一批诸如“天官上卿”“尚书第”“司马弟”“大夫第”等大批官厅府第和以精致的砖雕、石雕、木雕见长的“诒裕堂”“福寿堂”“花厅”“小姐楼”“云溪别墅”等古建民居,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明清建筑群,其数量、款式之多国内罕见,被誉为“中国明清官邸、民宅最集中的典型古建村落”。




其中清代顺治年间司马余维枢的府第“司马第”,已有300多年历史。司马第的大门高大气派,檐下有灵芝砖四块,枋头作云卷,脊端有鳌鱼。“天官府第”的外形凹凸不规则,是明代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府第。大门朝北,戗角门罩,小八字照墙,门楼额枋上有浅刻楷书“天官上卿”四字。


“尚书第”是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右侍郎、工部尚书余懋学的府第,它地处理坑中心,原有三层楼,是村中最高建筑,三楼有个大窗口,朝向北方,叫“望京楼”,后毁于一场大火,现仅存一面牌楼,这五凤牌楼上"尚书第"三个楷书大字威风气派。尚书第余懋学富有才华,他既是官,又是大学者,他撰写的《春秋蠡测义》70卷被收入《四库全书》。


位于村西头的“花厅”是一座园林式建筑,距今有400多年历史。主人是明代末年的百万富商万和仁,其人乐善好施。院门内设有木结构门券楼,门楼非常考究,门额上长达两米多的菊花砖雕,称万寿图,令人赞叹。


理坑与黟县就隔着一道山。理坑村有徽派建筑的经典之作与徽州商人的经营之道,是徽州民俗与赣文化的集结之地。而如今,理坑村头潺潺的流水,村内老街小巷,高墙下纯朴的村民,依然传承着理学渊源之地独有的宁静和安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2 12:24 , Processed in 0.72518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