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景点] 古井的记忆

[复制链接]

66

主题

67

帖子

201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09:16: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是一口古井,座落地浙源乡凤山村的西街,人们称我为西门井,与龙天宝塔、孝义祠一同人们誉为凤山村的“吉祥三宝”。虽说我诞生于明末清初,现已有三百多岁有高龄了,但眼睛仍旧水灵,心胸仍旧澄澈。十万多个日日夜夜专心驻足于此,从未敢移动半寸,已历经沧桑,浩瀚往事犹如闪烁的群星,皎洁的秋月萦绕在心头,特别是我周围近六十年来的可喜变化更是时时浮现在脑海中:

曾记得,八十年代以前,我身边一直好热闹,每天天一亮,村里的男男女女就聚到我旁边,他们脚穿布鞋、解放鞋,男的着青、黄、灰为主色的中山装,女的则一身花格子,疏着“马尾巴”或“扫磨帚”,拎着、挑着大大小小的木水桶,一阵“乒乒乓乓”,水花四射,或担水回家,或提水洗衣,或舀水清菜。你一言我一语,互帮又互助,忙得不亦乐乎。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到我这里用水的人越来越少,以至没有了,只是我身边的水沟里多了一根根水管,原来是各家都装上和自来水了,听人们说,那玩世儿可好了,水龙头一拧,水就“哗哗哗”地流个不停,洗衣做饭忒方便呢!谁还愿意到我这儿来打水?让我寂寞伤心了好一阵。然寂寞不长,到了2000年一天,一批干部模样的人来到了我身边,他们一个个头发铮亮,身着笔挺的西装、夹克,外加一双金贵的皮鞋,其中有一瘦高个,我觉得特脸熟,忽听人叫他郝局长,立马想起来了,这不就是我看他光屁股长大的小名叫郝顽皮的郝亮吗?好小子,都当上旅游局长了,真不赖!此时郝亮一手抚摸着我光滑的井沿,一手指着世代乡亲们打水留下的道道深深的勒痕,深情地说:“我们村里的祖祖辈辈都是喝此井的水长大,井水清凉中带有一股透心的甜。这百年古井可是有灵性的,放下几尾红鱼,数十年鲜活,小孩子掉入井中会自然浮出水面,绝对有惊无险。此处可以作为一个文化节看点开发旅游吧!”不久,我身边又恢复了往昔的热闹:有时来一群背着画夹、服饰奇异的学生,用他们灵巧的手再现了我的身姿;有时来一群白发苍苍,颤巍巍的老人,看着我呤“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诗句,眼睛里噙满了泪花;还有时来一群金发碧眼、大块头、白皮肤的洋人,他们的一边的我合影留念,一边喝着井水,伸出大拇指,连声说什么“喂利古的”,把来往的乡亲们笑得一脸的灿烂。

曾还记得,我周围以前都是一些低矮不超过二层的房子,石灰墙上黑多白少,上面书写的标语有“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抓革命,促生产,多快好省争上游”等,身边这条路虽然叫做“街”,只不过是路中间铺了一层石板,两边全是坑坑洼洼的烂泥巴,店铺也仅有三家:一家打铁,一家卖豆腐,另一家卖杂货,只卖点火柴、白糖,售点散装的清华大曲、二曲而已。如今已旧貌换新颜了,君请看:一条宽阔的柏油路穿村而过,两旁的老房子不翼而飞,一座座三四层的高楼拔地而起,只是沿用了粉墙、黛瓦、 翘角、飞檐的徽派样式。大多数人家的屋顶上还安了由一个不锈钢桶,外插二十来根玻璃管的东西,不烧水也能用上热水。听年轻人说,这是太阳能热水器。两边的店铺如雨后春笋,有“知音酒家、王毛五金、高脚玻璃、菊菊信用超市 ……,店内商品琳琅满目,店外人潮涌动。最可叹的是对面的查金发小子,近年跟风办起了古井农家乐,发了。光车就换了三茬,前几年仍了自行车,骑上了摩托车,现在又开上了小轿车,叫什么“现代”,身上背着一个薄薄的小箱子,说是笔记本电脑,一打开,两手“噼哩啪啦”一按,就在什么“网”上把生意搞定了,真不明白,这看不见,摸不到的也叫“网”,还能“网”生意,“网”钞票?看来我真的老了,跟不上趟了。还是看看墙的大字标语吧:“少生孩子多致富;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建设新农村,快步奔小康。”多带劲啊!

六十年一甲子,也只是弹指一挥间。到了这个放飞的年代,真是脑袋快已赶不上变化快了。就在我感慨之间,从不远的中学里传来一阵朗朗的书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是啊,这人间越换越美了,乡亲们的日子越换越红火了,古井我的记忆也越换越新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7 15:33 , Processed in 0.93156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