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婺源——美丽的乡村

[复制链接]

69

主题

69

帖子

207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4 22:56: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一片位于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的丘陵山区,青山秀水间的灰墙黛瓦、水口人家和宗祠戏台让人仿若走进了古徽州。高高低低的树,曲曲弯弯的河,四通八达的巷勾勒出中国这片最美丽的村落。

  “郁郁层峦夹岸青,春溪流水去无声。烟波一棹(ZHAO)知何处,鶗(TI)鸠两山相对鸣。”这是宋朝年间,当年轻时就离开家乡的大学者朱熹重回婺源故里扫墓时,被眼前的美景所打动而留下的诗句。其实,朱熹所看到的还只是婺源的山水,那精雕细刻出的明清村落可惜朱熹无缘一见,否则,他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

  江西省的婺源历史上一直属于古代徽州,它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这里散布在山间田野的各个徽派古村落,它们周边大都有河流将其轻轻包围,同时也成就了婺源便利的水路交通。

  古徽州的水路交通要道有两条:一条是经过新安江,到富春江,然后进入钱塘江,通过运河直达长江;另外一条则是从婺源境内发端的星江出发,进入乐安江到达鄱阳湖,最后与长江水路连为一体。位于婺源东南部的汪口,曾经是婺源水路交通“通舟止此”的端点,它也因此成为徽州的商埠名村。为了便于商船通行和深水码头的建设,清代大学者、婺源人江永设计建造了汪口村的重要的水利设施——平渡堰。

  平渡堰南北长120米,宽15米。堰坝成曲尺形,曲尺的长边拦河蓄水,曲尺的短边与河岸夹道形成通船航道。平渡堰在不设闸门的情况下,同时解决了蓄水、通舟、减缓水势的矛盾,可以说是我国水利史上的一个奇迹。

  平渡堰的建成促进了汪口商业码头的发展。繁盛之时,汪口有18个河埠码头供商货运转,这18个码头都处在汪口河流“U”字的底部,它们与村中南北向18条街巷对应相连,直达村落的纵深处,以便利货物集散。

  如同汪口这样的“商埠名村”一样,延村的人们过去大多也都经商,延村的这些住宅,大都是商人致富后回乡修建的,他们对房屋的外观和布局都十分讲究,因而这些建筑的门楼从外观上看,都形似一个“商”字,很有些“在商言商”的味道,这些建筑大都建于我国清朝年间,延村因而也就享有了“清代商宅”之称。

  在婺源的地图上,还星星点点地散落着诸多汪口、延村这样的明清古村落,如李坑、思溪、洪村等,它们大多也夹溪而居,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婺源山水画卷。

  打开婺源的地图,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到许多与水有关的地名,如汪口,江湾,以及李坑、庐坑、芳坑、横坑口等,而在当地,“坑”也就是溪的意思。

  婺源溪多,桥自然也就多。这里几乎每座村庄都会有桥,而象一座规模不过二百户、各种桥却多达36座的村庄,则非享有“小桥流水人家”之称的李坑莫属了。

  李坑,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李姓聚居的村落。走进李坑,首先映入眼帘便是淙淙的溪水。村内由东向西有两条小溪缓缓流过,又在通济桥汇合,蜿蜒流出村外。通济桥是当地的一座名桥,始建于我国明代,它的半圆形的桥拱与水中的倒影,正好合成一圆“珠”,再加上两溪在这里汇合,人们形象地称它为“双龙戏珠”。

  这里的村民大多居住在溪流两岸,他们串门、出村都离不开凌波的小桥。在这里,很容易就可过桥去对面人家聊天,用“出门即上桥”也不为过,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别有景致跃然眼前。

  除了以“小桥流水” 而闻名的李坑外,婺源还有一个与李坑同音不同字古村落——理坑,它这个理是理学的理。理坑原名理源,位于李坑的西北方向。这个与安徽接壤的小村落,因理源小溪绕村而过,因此取名理坑。

  理坑村的人们自古读书成风。据统计,明末到清中叶的200多年间,全村先后中过进士16人,著作达三百多部,其中还有五部78卷被收录到《四库全书》,为古代徽州文化增添了光彩,自古被誉为“书乡”。

  “书乡”的人们离不开纸墨,而在理坑村的正东方向,恰好就有着一个以徽墨闻名的村落——虹村。而虹村的建筑特点,也丝毫不容小觑。这里古宅的大门,都以石条为框。而我国上海的“石库门”建筑,名称据说就是来源于此,并且上海石库门住宅的门框,也和这里的“石条门”差不多。

  如今,掩映在这片青山碧水间、至今仍然保存良好的一座座婺源古村落,就像一幅幅独自成篇的山水图画,共同组成了婺源这幅完整的、令人陶醉的乡村画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3 21:08 , Processed in 0.96888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