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徽之黄山”的历史溯源

[复制链接]

2038

主题

2046

帖子

750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750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9 22:0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87年2月,香港《镜报》发表了任先生《山高皇帝远,逢山皆有草头王》的文章,文中说:“辞海对黄山的注释说:黄山‘古称黟山,唐改黄山,在安徽省南部,跨歙、黟、太平、休宁四个县’,但它没有说清楚各县占多大地域。”并说,“从国务院批准建立黄山市(注:指原县级小黄山市)的版图看,原来黄山绝大部分在太平县,其它三县(注:指歙县、休宁、黟县)只占个边”。这“占个边”的观点后来被一些社会名流引用,作为质疑大黄山市成立的历史依据。
这一观点显然有悖于黄山的历史,也引发了许多争议。
歙县、黟县,是秦置古县,历史上一直属徽州管辖,至今有二千多年历史。歙者翕也,谓山水翕聚也。自隋唐以来,歙县一直为州治、府治所在地,史称“徽州府”。黟县原称黝县,一说是因黟山而改名(黄山古称黟山)。
太平县历史上先后归属宣州、宁国府(治所宣州)及芜湖、池州、徽州等管辖。历史上太平隶属虽多次变动,但解放后长期归徽州地区管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至今,有关黄山的许多历史文献,记载了黄山的历史归属。尽管史有记载,但对史料的真伪、版本的不同仍有争议。这些争议,在今天,似乎意义不大。但搞清历史旧账,也并非没有必要。
翻开文献资料,从地理分界看,黄山是宣(州)徽(州)界山,位于徽州歙县、休宁县和宣州太平县之间。黄山的精华部分,即人们通常所说的黄山风景区则是歙县和太平县共有。这点,争议双方都不否认。
从现有历史资料来看,还没有资料能证明歙县于黄山的“占边论”,倒是有不少资料证明歙县占有黄山的大部分。
黄山山脉有一千余平方公里,主要在歙县、黟县、休宁三县境内。宋代《黄山图经》:“黄山,旧名黟山,见《水经注》,盘踞宣歙二郡之境,广五百里,东南歙州歙县属,西南休宁属,各百二十里,东北宣州太平属,八十里。”而黄山精华景区一百五十四平方公里,则由歙、太共有。
明《徽州府志》载:“黄山三十六峰,唯翠微、仙人、望仙属太平,余俱属歙郡”。清康熙《黄山志》直接引述黄山所属徽州明嘉靖年府志,指出黄山三十六峰“惟翠微、仙人、望仙三峰属太平”。
上述徽州府所编志书,恐有失公允,有人对此有疑问,估且不采纳。
但清嘉庆《太平县志》载:“黄山高一千一百余丈,盘亘三百里,图经称为轩辕棲真之地,当徽宁二郡界本三十六峰,峰之内属者八”;清嘉庆《宁国府志》载:“黄山,宁徽二郡之名山也,峰之得名者三十六,而在县境者有八…..余属徽州”。这是自家编的志书,也没有否定黄山多数属歙郡的事实,应当可信。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黄山在太平“县南三十里,高千一百余丈,盘亘三百里,宁(宁国府)徽(徽州府)两郡之名山也。峰之得名者三十六,而县境者有八,余悉属徽郡境内。”这和上述志书相吻合。
不仅是志书,就是宋元明清以来的其它古籍中也有不少这样的论述:
宋代李錞为《黄山图经》作序:“九江之南,新安为名郡,在郡之境,黄山为雄镇”,指明了黄山“在(新安歙州)郡之境”;
宋代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岩洞》中说“其最号奇秀,莫如池之九华,歙之黄山,栝之仙都,温之雁荡,夔之巫峡。”
元代赵汸所作《送陈大博游黄山还诗序》:“徽之黄山,巨镇也”;
明代袁黄所作《建莲花庵疏载:“印我,新安(徽州)黄山僧也”,也印证了黄山为徽州所辖;
黄山和尚释镇澄所作《大悲顶缘起》,指明“新安(徽州)黄山有三十六峰”,印证了黄山为徽州属地;
明代歙县人唐桂芳所作《黄山图经诗集序》,“吾州黄山,仅一千一百七十丈”;
明代方勉所作《黄山题咏序》,“新安山水远甚他州,大好之称见书《梁史》,而黄山实为诸山之宗”;
明代田艺蘅(浙江杭州人)所作《修复祥符寺碑记》,文中所言“新安(徽州)黄山”,指明了黄山为徽州属地;
明代赵梧在《飞升台记》中记载其游玩现江西省铅山县葛仙山,称赞葛仙山“与池之九华、歙之黄山、括之仙都、温之雁荡、夔之巫峡皆同,谓天下所珍重”;
明代文学家汤显祖有诗“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这里的“黄”指黄山,“白”指徽州休宁县的白岳齐云山。尽管对这首诗对徽州是褒是贬看法不一,但把“黄白”作为徽州象征应当不会作假。
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徐霞客于1616年2月与1618年9月两次登临黄山,曾发出“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赞叹!这话虽然在他的《游黄山日记》中未曾见过,但康熙本《黄山志定本》“徐弘祖(注:徐弘祖,字霞客)”条目中记有:“世人问(指问徐)游历四海山川,何处最奇,答曰:‘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而后天下无山,观止矣!’”此条目有些内容虽然有所夸张,但似乎没有理由编造出“徽之黄山”四字来哄人。
《蕉轩随录》里说“吾皖据江之上游,丛山峻岭,山名同者最夥。今特表出之:安庆府西有黄山,潜山县北亦有黄山(以黄鲁直得名)。太平府西北亦有黄山,庐州府东亦有黄山,而池州府西南黄山,其上三十六垣,实与歙之黄山三十六峰相峙。按:歙之黄山本名黟山,唐改今名,高三千七百余丈,盘亘三百里。人之谭黄山者,歙之外不知仍有五黄山也。”
《江南通志》里也同样如此描述西黄山(现在的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山有三十六垣,与歙之黄山相峙,其最高者古牛岗可望匡庐。”
……
据专家分析,歙与太平以诸关隘为界,东有乌泥关(在汤口与谭家桥中间的乌泥岭上,驿道关隘在修歙县太平公路时毁,但乌泥关地名仍在)、西有汤岭关(从温泉到焦村的汤岭上,今石板完好,关隘安然)、北有芙蓉关(在松谷庵到辅村中间的芙蓉岭上,在建后山公路和索道时毁,芙蓉岭北坡部分石板埋入弃石,关隘被停车场削去一半,但从南坡看,石板路完好,关隘尤在),歙与太平之界为上述三关及三关所在的乌泥、芙蓉、汤岭之岭脊。此三关内说徽语歙县北乡话,关外说太平话,而从温泉到汤口皆无关,无遗址也无文字记载,故整个黄山风景区除北三峰外皆原属徽州歙县。
这些史料足以证实,徽州歙县占有黄山大部,而绝不是仅仅沾点边。想要推翻这些史料,我看还拿不出令人信服的史料文献。
按照这个划分,黄山的的精华部分,如黄山的主要门户汤口(今黄山南大门)、黄山“四绝”之一的温泉、“不到天都峰,等于一场空”的第三主峰天都峰、状如莲花的第一主峰莲花峰、“不到文殊院,不见黄山面”的文殊院(即今玉屏楼),以及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等三大瀑布、明清时期的主要登山门户与“黄山胜景”坊等等都在歙县境内。《徐霞客游记》所描述的黄山就是歙县一侧的景色,并给“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高度评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6 21:19 , Processed in 0.06916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