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文] 仁者乐山

[复制链接]

29

主题

29

帖子

87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6 16:15:5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黄山属于后起之秀。当五岳的盛名风华了千年,远离世间的黄山一直还沉睡着。甚至连黄山的名字,直到公元八世纪,才浮现于世。

这座山历史上被称为黟山,之所以后来改叫黄山,跟轩辕黄帝有关。据说,唐代有一本书叫《周书异记》,书中记述了黄帝在徽州的黟山采药炼丹、后得道成仙的传说。唐玄宗李隆基深感黟山神奇,于是,就在公元747年改“黟山”为“黄山”,取意“黄帝之山”。从这时起,黄山一直弥漫着神仙之气。有仙气自然就会有慕名者,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是不畏艰险访仙论道的访客之一。李白被认为是题诗黄山的第一人,正是通过他的诗句“黄山四千仭,三十二莲峰”,神奇的黄山峰岭、地貌形象第一次在诗歌中亮相。与诗歌中的黄山一起传开的,自然少不了仙人和隐士的种种传闻,他们和黄帝的传说一起给黄山贴上了“道家仙山”的最初标签。

直到李白所处的时代,黄山一直处于幽居野游的阶段,除了偶尔现身的樵夫和隐士外,它最初的来客多出于佛道两家。佛门弟子初来黄山,不晚于公元五世纪,道士和僧人的入山仙游,是打开黄山幽闭之门的重要钥匙。以后的十世纪,佛道交替渗透,新增的寺庙和道观,从山脚对黄山形成了合围,但是宗教活动大都徘徊在云端之下,法力无边的各方神圣一直没能登顶峰峦,揭开黄山的神秘面纱。

千年未改的格局,在十七世纪初,被击穿岩石的声响打破。公元1606年,山鸣谷应的凿石声,终结了黄山千年沉寂,由佛门信徒组成的一批工匠,在光滑的峭壁上开凿着一条通天之路,黄山历史上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在铁器与岩石的撞击声中终于拉开了序幕。筹划并领导这一工程的,是被后人尊称为黄山开山大师的普门和尚。

普门(1546-1625年),俗姓奚,名淮安,陕西眉县人。幼时孤苦,佛门受戒后,曾游历少林、五台、太行、普陀等地。普门和黄山结缘源于一个梦。在反复出现的梦境里,普门由文殊菩萨指引,见到了一座云海飘渺的大山,五彩祥云漂浮期间,奇松怪石跃然其上,如此美妙的修行之地,让虔诚的普门心驰神往。于是,他离开都城长安南下遍访名山,八年后的一天他鬼使神差般地走进了齐云山。齐云山古称“白岳”,因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直入云端,与碧云齐”,明代嘉靖皇帝将它改为齐云山。因为皇室对它的格外恩宠,此时的齐云山香火鼎盛,早已告别佛道二教共存的时期,更因为张真人祖师三代奉旨入山驻留,它俨然已成为江南正一派的著名道场。

       在齐云山的北面,普门看到一片奇异的山峰,他的目光顿时被吸引了。随着一步步的深入,普门惊喜地发现,它和自己的梦境竟是如此的相像,云海波涛起伏,佛光时隐时现,山神出神入化,风景似曾相识,原始自然的生态,山水松石超凡脱俗,松风水吟的天籁之音,细细听来,犹闻佛音神启,这不正是梦中佛境之地吗?

普门豁然开朗,他停下了寻梦的漫长脚步,驻留在了齐云山。没有人会想到,一个没有根基的外来和尚,他的心中正翻腾着开山的壮志。整整两年时间里,普门蛰伏着,他没有贸然向黄山进发,而是不停地寻访周边的庙庵,联络当地的士绅,进行勘探、规划的前期准备。身在困境,胸有佛祖,普门通过弘扬佛法,身边逐渐聚集了70多位志同道合的信徒。此时,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筹措开发黄山所需的财物。

山重水复之际,普门遇到了一位关键人物。和普门一样,歙县士绅潘之恒的心中此时也在酝酿一部一生大戏。潘之恒不是一位普通戏迷,而是活跃在明代戏苑里戏剧评论家,正是他首创了戏剧表演的“情痴说”。而在黄山开发的舞台上,潘之恒就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情痴”。出身徽商家庭,生长在黄山脚下,从小出入深山,潘之恒对黄山的地形特点、历史沿革、名人掌故烂熟于心,被人称为“黄山山史”。广邀文友赋诗是潘之恒生活中的日常剧目,而登临天都峰则是他一生中期待的戏剧高潮。

一位自幼清平的高僧,一位风流倜傥的文士,他们本不相同的人生,因为开山大业在这里出现了柳暗花明的交集。这一年普门58岁,潘志恒48岁。从此,他们两人的命运都同黄山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潘之恒生性喜好交友,在本地极具人脉和声望。因为他的介入和影响力,普门开山有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和赞助人,一批文人和画家,由此加入到普门的圆梦大业中。此时,陶醉于故乡山水的徽州文人已不满足于吟诗留名、吟诗唱和,他们心中勃发着更大的文化野心,他们大多来自富足的家庭,出入高墙深院,他们所处的徽州,穷极土木的建筑理念,不断抬升、拔高生活的想象和文化的格调。当志向远大的僧人和文人交汇在一起,黄山石破天惊的时刻开始了。

明万历丙午(1606年)正月,普门与潘之恒等人一道,进山遴选庙址,并如愿以偿地得到福阳道人转让的朱砂庵(步云亭)。得到立足之地的普门如鱼得水,“三天子都(黄山别称)遂为普门院矣”(明·许鼎臣语)。禅师改“朱砂庵”为“法海庵”,并在五年后求万历皇帝敕名为“护国慈光寺”。他以此为基地,攀天都上莲花,凿道路架桥梁,建寺庙立庵堂。仅仅用了四年时间,就基本上完成了光明顶以南的黄山前海的开发。

开山建庙对普门来说只是实现梦想的第一步。短暂的兴奋之后,他又一次踏上了新的旅程。因为他知道,黄山扬名还必须借助皇室的敕赐。山道完工的第六年秋天,普门告别了故地,独自开始了进京之路。明万历庚戌(1610年),普门如有神助,一进京就遇到翰林院编修宣城人汤宾尹,之后又遇到一个名叫马进的太监。马进与普门一见如故,他说前不久曾在梦中见过法师。他安排法师住进城郊的慈明庵。此庵是专为太后祈祷福寿之所,而马进就是太后选派,专门管理这个庵庙的。有了马进这个太后身边的红人的帮持,普门又认识了炙手可热的御马监太监阎鸾、刘朝、蔡钦等。普门法师以超群的智慧,执着的追求和精湛的佛法,不仅得到了众多缙绅名流、佛门同道的金银赞助,而且名声传入大内——太后赐彩缎百余匹、帑银二百两;皇后贵妃赐紫衣五福冠、白银五十两;难得的是万历皇帝不仅敕赐“护国慈光寺”名,还捐赐佛像12尊、帑银三百两,又将以前花数千两黄金铸造的高三四丈的七层四面千佛鎏金铁塔赐予普门供之黄山慈光寺。

要知道,得到万历皇帝朱翊钧的赏赐是极不容易。史料载,此人在位48年,亲政38年,后因立储之事向臣子罢工,竟有25年躲在深宫不见人面,完全不理国事。没见过他玩什么,似乎也无好色之嫌,所以历史学家只能推断他可能躺在烟榻上抽了20多年的鸦片。他聚敛金银如山似海,在清军初起事时,他死也不肯拿钱,最后才拿出一点变黑发霉的无济于事的小零头。普门能获得这样一个心理变态的守财奴的赐赏,耗费的脑汁恐怕比那万里跋涉的汗水还要多。

在普门的倡导下,黄山寺院经过几次扩建,又在玉屏峰前建造文殊院,时有僧侣千人。明代黄山共建大小寺庙60余座,其中,慈光寺、祥符寺、翠微寺、掷钵禅院号称黄山“四大丛林”。初步形成四条登山路线:南路温泉至北海,北路松谷庵至天海,东路苦竹溪至北海,西路钓桥庵至温泉,以寺庙四大丛林为中心的景区建设,初具规模。

佛教在黄山早期的开发中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佛因山而显赫,山因佛而著名”。经过长期僧侣的坐禅建寺,香火供奉,黄山道路通畅,庙宇林立,优美的胜景与浓厚的佛教文化吸引着文人士大夫、王公显贵、本地香客和外来游客,或拜佛登胜,或吟诗撰文,刻石立碑留下珍贵墨宝,黄山逐渐成为明朝晚期文人、士绅、游士所向往之地。

登山者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文人。本地文人容易受到来自黄山感官上的诱惑。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黄山诸峰的青黛常会不经意间出现在居家文人的视野之中。而这种飘渺而又可及的暗示,恰到好处地拨动了人们的心弦。本地文人的另一大特点是,他们对黄山一游之后再游的机会较多,潘之恒与王之杰、鲍正元甚至有游盟称:“有旷岁不入山者,为轩辕叛臣。”这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对黄山了解最全面、最具体的黄山知己。潘之恒简直就是个极品,他不单是自己揽胜探幽,而是交际之故,因对黄山景点的熟悉,常常为名宦、文友作导游、陪游。毕慰康在《黄海序》中写道:“山史(潘之恒自号)性嗜山,每经行,必标名胜。黄山烟霞,协趣结侣,非一朝矣,海内名人或访山,必以山史往践。”还有人常住山间,如《野菜博录》的作者鲍山曾在黄山的白龙潭边驻室七年,备尝诸味野蔬。相对于本地文人的频游家山,外地文人常在本地文人和僧侣的接待下,徜徉于山巅池畔。外地文人尤以江南人士居多。明朝的江南,盛行旅游之风,而徽州人和江南一带的交往最频繁,加之黄山独具江南的奇美景致,徜徉山间的江南雅士自然日渐增多。

黄山对画家也有着非凡的吸引力。明代著名画家郑重和孙湛、文征明、丁云鹏等,都曾亲临黄山,取材自然。人们说别的山是以形态取胜,而形态是看得够的,黄山是靠变化取胜,但变化是看不完的。这黄山是“一片之云有异势,一尺之松无凡枝”。因此,走过黄山的画家石涛,如鱼得水,石涛说自己是“搜尽奇峰打草稿”。

以黄山为题的画家,成百上千,石涛是应该是其中的佼佼者,但石涛说,“渐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

石涛说的渐公,就是渐江和尚。渐江,俗名江韬,法名弘仁,别号梅花古衲,徽州歙县人,是明末的画家、新安画派的创始人。在黄山,猿鸟都不去的地方,渐江去了,猿鸟都没有看到的景色,渐江看到了,然后,久久地独坐在这样的景色之中的渐江,和黄山促膝谈心。他们的谈话,渐江用书画的形式,记在纸上,《黄山画册》便是渐江以至灵之笔传写黄山真性情的精心杰作。“不但惜墨,而且惜笔,看似枯寂,细玩之,神味耐人咀嚼,”这是渐江一贯荒寒冷逸的艺术风格。

与文人、士绅、画家不同的是,旅行家对黄山的地质、地貌显得更职业。在普门进山十年后的1616年,徐霞客登上黄山,虽然逢遇“径为雪封者两月,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的封山大雪,但仍然是上下自如,食宿有庙,在黄山前山后海畅游了九日。一次考察还嫌不够,1618年徐霞客再次登上黄山。两登黄山后,徐霞客留下了《游黄山记》,该著作对于世人了解黄山起到了极好地推广作用,对黄山的影响是历时久远而深刻的。“薄海内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的诗句完全浸刻于人心。游记详尽地记叙了游黄山主峰天都的经过:从汤口向西北由前海的祥符寺游览温泉附近的莲花庵、白龙潭,后循山谷小径攀上慈光寺,再步行至天都峰下的天门坎,沿莲花峰下的莲花沟北上达光明顶,再由光明顶达狮子林,游览狮子林附近的接引崖和石笋矼,过飞来峰,经平天矼、天门坎下山,行百步云梯,下八百级莲花沟,回到慈光寺,再由汤口出山。“游记”文字清新简洁,绚丽隽雅,准确而形象地描绘出黄山的景物:“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

“游记”充分、清晰地展现了黄山奇松、云海、怪石、温泉、自然丰姿,使人看后犹如身临其境,仿若置身于美好的山水画之中。“游记”不仅向世人介绍黄山瑰丽多彩、美妙绝伦的景色,还告诉了世人游览的路线,极大激发起人们对黄山的向往和崇拜,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明末的东南文坛盟主钱谦益、抗清烈士黄道周等曾受徐霞客影响而登游黄山,而他们的黄山游历、游记、诗歌又影响到更多的文人、士绅、官员和外地游客从江南其他地区乃至全国各地而奔赴黄山。

普门开出的山道,由人字瀑起步,翻越天都峰、莲花峰,直抵光明顶。后人无法丈量,这条山道,到底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而人所皆知的事实,因为一位僧人的卓越眼光,此后的400年,这条游览路线,一直是黄山旅游的经典线路。

走在这条经典线路上,我无法平静,不停地“问”山、“问”路、“问”自己——六万级的台阶如何凿成?群山颔首,山谷回应,且看凿痕——每一道凿痕,那般的深邃、微凉与厚重;每一道凿痕,镌刻着僧众、工匠们的坚忍、血汗、智慧与血肉。

我懂了。如果黄山是一本书,我想,那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无疑是书中的文字,而那山道、条石、台阶便是书中的句读。没有句读的文字,优美或缺。没有山道的山景,美景尽失。

翡翠谷,情人谷也。这片素有“人间瑶池仙境、天下第一丽水”的神奇之地,像一位待字闺中的少女,在黄山东海峡谷里藏得深沉,藏得久远。几十年前,黄剑杰来了,如同昔日的普门一样,他完成了“开谷”壮举。如若封“谷主”,非黄莫属。

西海大峡谷,北起西海景区排云亭上路口,南至白云景区步仙桥,全长约七公里。集幽奇、峻险、秀美于一身,既有千仞壁立、万壑峥嵘的磅礴气势,又有群峰竞秀、巧石如林的画意诗情。 “像黄山南大门注定要迎来开山僧人普门一样,西海大峡谷的步道开发毫无悬念地迎来了朱士旺的登场”。历史的车轮滚滚,不知是黄山选择了朱士旺,还是朱士旺选择了黄山,“开山”的接力棒自然地由普门传到了朱士旺。

人与山的选择,都没有错。梦幻栈道,梦幻景区,合二为一。“一条悬空的栈道仿佛与生俱来”。这条栈道镶嵌在壁立千仞的坡面上,像一条裤腰带,不,一条金腰带,蜿蜒盘旋,熠熠生辉。

从普门开山的古老登道到眼前最年轻的栈道,400年的时间里,人们向黄山秘境的不断深入,离不开振臂一呼的开路英雄,更离不开那些寂寂无名的普通工匠。

是的,万级台阶流淌着是工匠们千锤万凿的汗滴;百步云梯跳动着是工匠们肩挑背扛的“号子”;迂长栈道弥漫着是工匠们风餐露宿的呓语。那些工匠,他们有一个响亮的“群号”——“黄山开山人”。

黄山之路,路在脚下。碎石、石阶、栈道、索道、地轨……这些“路符”像是在接力,又像是在角力,一起聚力,一块发力。

黄山之路,路在远方。那观光索道飞架群峰,那地轨缆车深谷穿行,那“通天之路”在无边天际自由地延伸,延展……

如今,在慈光寺西北隅是一处清静的小山窝,溪流几缕如丝如弦,清泉一汪如玉如月。翠竹青松、木兰木莲、香椿香榧的绿荫中,矗立着一座花岗岩浮屠石塔。塔上刻写着:“明赐紫开山普门禅师安公全身塔”。虽只寥寥数字,却将禅师显赫的声望、开山的功绩、高深的道行,全然昭示。

“浮丘容成,让席借筏”。这是明崇祯年间山西巡抚许鼎臣为普门所撰的墓志铭中的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普门禅师进驻黄山后,黄山因此兴旺发达,其功德之大,已超出远古的浮丘公、容成子。现在,他们的功绩已逊色于普门,他们在黄海间乘坐的船筏,该让位给普门,让他在黄山这片云海峰岛间尽情漫游,开发弘扬。

就是普门也为自己所建的功业而引以为豪。他亲笔题写的慈光寺大殿上的门额,竟然就是“那是我的”四字。

今天看来,“那是我的”四字的含意有三层。一是此寺乃本师所创,历十数载,万苦千辛,来之不易,切记切记;二是后来诸僧均应以寺为家,视庙业为己业,须勤严守持,不得贪妄;第三层含意不明显,隐隐约约,似有此地该我所有,天意如此,佛助我也。

黄山较之五岳,开发足足晚了一千余年。然而,随着普门的到来,开凿道路,修建庙宇,弘扬佛法,黄山渐渐没有了过去“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的险境,引得各代名流趋之若鹜,仁者乐山成为时代潮流。

“筋斗踢活古今”。这是普门好友,官为国子监祭酒的汤宾尹的《普师画像赞》中一句。“筋斗”意乃“纵横捭阖,腾挪驰骋”。这句话是说普门在黄山上下纵横,驰骋峰壑,尽情发挥。自他进山后,静寂千古的黄山变得活泼活跃了,寺庙林立,游人如织。


黄山南大门

黄山游览图


慈光阁



观瀑亭

人字瀑

迎客松


飞来石


光明顶


西海景区

奇松、怪石、云海

走过天都峰


穿越莲花峰


奇石嶙峋


黄山云海

翡翠谷


普门禅师安公全身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4 21:40 , Processed in 0.07592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