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记] 游花山谜窟

[复制链接]

105

主题

105

帖子

315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17 20:33:0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车微微晃荡着,人开始迷迷糊糊起来,眼睛惺忪,睡意朦胧。导游依旧在说着下一个目的地,介绍着洞窟。宜兴素有洞的世界的美誉,闻名遐迩,玩腻了宜兴的洞窟,到这里再游玩洞窟,是否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此次的路途肯定会逊色不少。我不禁这样想着。渐渐地我忽然明白了,原来是自己搞错了,混淆了石窟于溶洞的两个概念,人工开凿的叫石窟,而不是自然的溶洞。听导游这么介绍我自然会想起浙江的龙游石窟,赏过它的许多图片,看过它的视频介绍,不止一次地想一睹真容。以解多年来的夙愿。而今天的花山石窟是否和它一样呢?我拭目以待。

不知什么时候,到达了目的地。我们下了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远处半山腰上绿树丛中的四个巨大的红字——花山谜窟。不知怎么的,竟也快步走起来,居然走在团队之首。



远处一座悬索桥横亘着,桥的那边是不高的山,群山连绵,树木葱茏。这边是宽阔的草坪,绿意浓浓。平地上有几匹马在慢慢地跑着,游客在享受着骑马的快感,不远处成片的菜花送来缕缕幽香。如果我此刻也骑在马上,肯定会吟起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诗句来。几只懒散的水牛或立或卧,对我们的到来熟视无睹。一些游客醉心于坐江南的花轿、品农家的佳肴,还有几个在拉弓射箭,笑声不绝于耳。一些人在放着风筝,你追我逐,蓝色的天空又多了一道绚丽的风景,引得好多人驻足观看。这边桥头堡与众不同,螺旋形的楼梯,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具有徽派建筑的经典元素总能迎着我们的眼睛。沿着柏油路一路走到桥下,拾级而上,螺旋上升,便到了桥门处。

桥下就是新安江,江水清澈,绿莹莹的,水平如镜。江面上几只竹筏慢慢划动,仿佛不忍惊扰午后江水的春梦。桥上人很多,热闹非凡。因为桥面上下震颤,左右摇摆,又高高地凌在江面上,一些人惊叫着,紧紧扶着索栏,一些人则笑着,故意摇晃着,人性的顽皮在此刻暴露无遗。随着人流,就这样晃晃悠悠,像喝醉了酒似的过了桥。

下了桥,我们在两座山的山坳处集合,之后,导游边介绍边带我们去2号石窟。来到洞口,洞口是扁圆形的,如虎口令人生畏。一进洞就感到寒意扑来,因为洞内温度只有15度。慢慢深入洞穴,让人大开眼界,几千平方米的巨大洞穴,洞内水坑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所以有“环溪石窟”美名,雅号名副其实。窟内曲径通幽,深约146米,有几十根石柱昂然挺立,组成约长80米,宽1.5米、高4米的地下长廊。洞内有些石柱顶天立地,底部向前延伸一点儿,活像靴子,难道古人用这个来指示方向的?我这样猜度着。令人称奇的是石窟内石壁上一幅形似天然的山水图。只见整个画面均被褐黄色的秋叶渲染:黑色的丛林、山峰、古民居点缀于秋叶丛中,那古民居还能明显地看出徽派的建筑风格。近处,一条白色的小河从古民居前穿过,这无疑就是位于石窟外山脚下的新安江了。祖先高超的雕刻艺术令人叹为观止。



从2号石窟出来,我们原路返回,没走几步,我看见右面山边有块警示牌,并用栏杆围着,看来是没有开发。好奇心驱使我迈开了腿走了过去。走近一看,确实没有开发,洞口不大,不过全是泥,如果没有警示标志完全看不出这是一个山洞,且是人工开凿的洞窟。

望回走不多远,左拐往西走向35号石窟,路在两座小山间,平缓的坡度,台阶并不陡,几分钟后便来到洞窟前。洞窟前有一巨石,上面写着江泽民主席视察留影处。于是也让同事在石头前留了影。

洞口比2号石窟高些,其实洞口并不大,走进洞里20余米,视线豁然开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展现在眼前的俨然是一个“地下宫殿”,好多巨大的石柱顶天立地,一派豪气、霸气、帝王之气陡然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石窟内结构复杂奇特,蜿蜒曲折。环绕大殿有好多间石房,最小者其面积仅一张单人床大小而已。石房墙壁厚薄不一,最薄处仅10厘米厚,手都不敢去触碰,生怕像一张纸样轻易被捅破。有些石房三面封,仅临殿堂一侧有一形门洞,门洞仅容一人进出,真猜不透到底是干嘛用的。窟内还有石床、石桥、石楼、石槽、石塘点缀其间。尤其是石塘,池水清澈,水中有霓虹灯,仿佛雾气氤氲,给洞窟增添了一份神秘。





一路走来,洞窟里我们没有看到壁画,也没有欣赏到佛像,以及丁点儿的文字记载。更多的就是凿痕,仿佛刚刚凿过似的,至今依然清晰。石窟内的凿纹各式各样,鬼斧天工。有的像飞龙的鳞片,有的似鸟兽中的羽毛,有的如植物中的叶脉,有的好若微微泛起的水波……





导游说:“石窟的发现,很具传奇色彩。2000年的一天,当地老农上山打柴时,无意中踏松脚下的沙土,土块纷纷滑落,露出石壁上深不可测的洞穴。当地政府听说此事后,马上组织人力勘查,结果使这组庞大的石窟群得以重见天日,并在周围的山中共勘查出36处洞窟。”导游的话语清清楚楚,听不到一丝回音。  

导游又告诉我们35号石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人工石窟,面积达12000平方米,石窟深170米,最高处18米。漫步在这样的洞窟中,不禁有诸多问题涌上心头:它们是如何建成的?为什么要建造这些石窟?挖出的数以百万方石料去了何处?当年是如何开采和运输的?石窟内有少量开采好的石块,为什么没有被运出去?石窟的魅力正是应在了一连串的 “谜”上。难怪江泽民视察时感叹道:“真是太绝了!是个谜,真是个千古之谜!这真是个宝啊!要是宣传到国外去真了不得!”面对千古之谜,有的抛出了采石说,难道古人早就有这么强烈的环保意识,在山中掏洞,不在露天开采,以免破坏植被?屯兵说固然自由道理,但这么多的洞窟,在没有先进的机器设备的使用下需要几百年,王朝的更替是否又符合这一事实呢?屯盐说和储粮说,仅仅是在为徽商寻找佐证,彰显徽商的智慧,但,是否真的需要再此囤积这么多的盐和粮呢?皇陵说,有点儿像,洞窟很深,长达170米,真有点墓道的感觉,但边上难么多的石屋又怎么解释,个个水塘又与之相矛盾。各种猜测,众说纷纭,但总不能令人信服。





北纬30度,一条神秘的线条,百慕大三角海域,埃及金字塔及狮身人面像,亚特兰蒂大陆,诺亚方舟,死海等,世界诸多的谜团至今难以解开,而恰巧在这条神秘的线上,在屯溪竟然藏着一个个神秘莫测,谜团重重,令人叹为观止的洞窟,竟然有36座之多,称它为世界第九大奇迹,应该是实至名归,一点也不为过。

时间有限,还有一些开发的洞窟我们没有去造访,但花山谜窟这一道亮丽的风景却永驻心间。看来,龙游石窟再也没有去的必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5 11:31 , Processed in 0.82450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