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指南] 歙县水竹坑——游子心中的“香格里拉”

[复制链接]

417

主题

417

帖子

1251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5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10:15:3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竹溪村,土名水竹坑,因多水竹而得名,始建于宋,盛于明、清,有近800年历史。历代以来,英才辈出,望著新安。是徽州古村落之一,已被载入新版《歙县志》。

竹溪村地处歙县东北部(俗称南乡),徽杭公路齐武段北侧7.5公里的山谷之中,距县城45公里。行政村建罝,隶属于歙县杞梓里镇,辖水竹坑、铜山、小昌溪三个自然村,300多户,1300余人。村境总面积24平方公里(含水竹坑林场山场),林地占90%。北面与绩溪县接壤。



竹溪村,山环水绕风香水甜。

境内多山,东有湖田山,南有香炉山,西有吴楚山,北有七姑山。主山脉为天目山伸入本县境内的清凉峰向西伸入村境的湖田山支脉和大鄣山支脉。主河道为华源河,支流有蔡水河,水竹坑居于二河之间,形成《新安柯氏宗谱》所称‘二水夹龙’的地理环境。境内群山植被茂盛,鸟语花香,山势奇特,风光秀丽,尤以七姑尖为最,明代即有咏颂者,于今则被《县志》采入‘歙县风光’之列。大自然赋于竹溪四季分明,气温稍低,空气清新,山明水秀,生态优良的人居环境,1999年黄山市环保局授予竹溪村‘生态环境先进村’ 荣誉称号。是竹溪游子心中的‘香格里拉’,誉之为‘水甜风香’的竹溪村。




竹溪村,来龙水口古韵犹存。

走过跨越华源河的竹溪石桥,踏上石板古道,石牌坊便矗立眼前,一式三座,蔚为壮观。从牌坊下穿过,古意油然而生,至花桥。放眼四顾,路边良田成片,阡陌纵横。远处群山逶迤,峰高林密。有七峰拨起,罗列有致,名七姑尖。远眺峰群,犹巨人仰卧,目视苍穹,峰间常年云雾缭绕,更添几分神秘。复前行,林荫蔽日,约里许,有巨樟虬柏护着一座古亭,额曰:“秀迎仙掌”,“山高水长”。经亭入村,一道古朴的石河栏护在路旁,绵延十数丈。村庄依河而建,背靠来龙,面临蔡水。河上有石拱桥、平板桥各四座。村中街巷均为花岗岩条石铺就,正街道下设暗涵排水,雨后漫步街头,脚下流水潺潺。路道两旁,民居古楼,砖木结构,粉墙黛瓦,马头墙,高门楼,砖雕木刻,透出徽派古韵。遗址古迹,名人故居,散布其间,底蕴厚深。兼有群山装点,树竹掩映,山花烂漫。加之枝头啼鸟鸣啭,堂前紫燕低飞,清晨炊烟袅袅,傍晚老牛暮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古村更显妩媚。

村口廊桥,古韵悠长(水竹坑水口)



竹溪村,始建于宋历史悠久。

竹溪因柯姓聚族居之而成村。据《新安柯氏宗谱》记载,吾柯源出池阳,宋尚书颖公后嗣以宦游来徽,分居歙、绩各处。至绍定四年(1231年),正三公始转迁竹溪。明代续修之新安名族志已载其崖略,数百年来,在吾徽久推右望。相传,柯正三(别号南坡处士)因金、元兵乱,市居不安。由歙城徙居南乡竹溪之花桥头,结庐住下。为新安柯氏竹溪族之始迁祖。古时,此地荒无人烟,唯水竹肥美,群山环抱,清流映带,环境宜人,便定居下来。其子柯六禄(号南箕子),承其父志,在这片风水宝地上耕耘开发,“栽枫松以塞水口,建花桥以壮山川”浚河铺路,始建村庄。至明、清家族大兴,修祠建庙。竹溪柯氏宗祠“中和堂”,始建于明嘉靖23年(1544年),规模宏大,三进三天井,一进高似一进,匾额楹联,名家所书,金碧辉煌。村头二棵银杏树,传为六禄公亲手所植,虽历尽沧桑,至今仍枝繁叶茂硕果满枝。数百年来默默地护卫着村庄,造福于后辈,也见证着历史。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诚哉斯言。



竹溪银杏树

竹溪村,耕读齐家文风昌盛。

竹溪虽僻处山乡,却颇重教育,以耕读齐家理念兴村。村中古有“春晖书屋”、“居易草堂”、“半舫圃”等文化建筑,皆为永芳公(号芬谷)与其子茂洪公(号春圃)所建。嗣后,废科举、兴学校,竹溪村不甘人后,里人柯日昌(临久,柯庆施之父)于宣统二年(1910年)创办“竹溪柯氏私立继述国民小学堂”(俗称洋学堂),开歙南新教育之先河(柯庆施毕业于该校)。并打破封建礼教,村中适龄男女均令入学,力求普及小学教育。抗日战争期间,校长柯尚慈等还开办成人夜校,扫除文盲,宣传抗日,影响深远。该校一时闻名遐迩,左右邻村子弟,慕名负笈来投。在这穷乡僻壤,竹溪村俨然成了当时的文化中心,文名大振。

余庆堂(柯氏二分支祠)门前有一平坦(广场)。呈方形,上面石板铺盖,坦前凿有一方形鱼池,面积与坦相仿,坦上有六面柱形旗杆礅三对,分置门口二旁,又在坦前池沿裁下柏树两棵,历经百年,大树参天。村中长老告曰:此为先人巧构,喻文房四宝。坦、池为砚,礅为墨,树为笔,苍天为纸,浩瀚无涯。藉此激励后辈,以祈文脉相传。


余庆堂

竹溪村,钟灵毓秀英才辈出。

查安徽省地名志。水竹坑(竹溪)因多水竹而得名,著名社会活动家、政治家、无产阶级革命家柯庆施诞生于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由地养,地缘人名。其实水竹坑出名非自柯庆施始,但柯庆施的成就无疑为水竹坑的历史添了厚重一笔。翻开《新安柯氏宗谱》《歙县志》《徽州府志》,出自水竹坑的名人并不鲜见。撇开新安柯氏一世祖柯颖为宋礼部尚书,明初陈友谅的谋士许德员避居水竹坑的故事不说。仅清代以来,就有义行名人柯永芳;工诗名士柯华辅;获银质一等嘉样章的办学名人柯日昌;更有殿试第一等第二名“朝考亚元”,累官刑部主事,积功加四品卿衔柯钺。柯钺与李鸿章同僚,共辅曾文正公(国藩),时有曾军幕府“两全才”之誉(柯钺字小泉,李鸿章字少荃);还有时任天津武备学堂总办,黎元洪出其门下,官至江苏候补道柯铭等,不胜枚举。建国以后,又有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南京军区第一政委,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一书记,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市长,国务院副总理柯庆施;儿童文学高级编辑柯槐青;核工业部第二设计研究院核化学专家柯友芝,以及其它一些杰出人才为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聪明才智。



柯庆施故居

竹溪村,风光旖旎、胜迹众多、民俗独特。

据《新安柯氏宗谱》记载,竹溪古有八景:七姑尖、蔡水林、吴楚山、珍珠泉、香炉坪、半舫圃、碧水回波、长桥步月,《宗谱》均有诗韵之。
自然景观,主要在七姑山、蔡水林(湖田山)和华源河。七姑尖山势奇特,风光秀丽,自西南向远眺似巨人仰卧,维妙维肖。自村前北望则如笔架置案。蔡水林是蔡水河的发源地,雨后瀑布壮观被誉为珍珠泉,山上的冲天石柱和白沙坡地貌亦为奇景。二山均为花岗岩山体,与植被形成峰林交错的地貌,有奇峰高耸山体壁立,有深涧万丈令人胆颤,在高处时而大雾迷漫,时而白云缭绕,更有怪石岩洞,奇松异树,散布其间,构成独特的自然景观。此外,关于二山还有着‘七姑仙女’‘ 仙人下棋’ ‘干草锯石搭天桥’‘ 丢儿岩’‘ 湖田寺龙虎斗’‘ 许德员隐居蔡水林,双童公馈衣食三载’‘ 柯氏柤坟’等神话传说和人文故事,凭添了其文化内涵,更加引人入胜。华源河水质淸冽,河段中有急湍,碧潭,大石滩,石堨等不同景致,集峡谷、山水风光于一身。竹溪山美水美原生态为最。


人文胜迹,主要在水竹坑村中及水口,有歙绩‘石板古道’,古建筑柯氏宗祠‘中和堂’、 支祠‘馀庆堂’、“春晖书屋”“居易草堂”“半舫圃”“水口亭”“石河栏”等,还有宋代所建的花桥(永庆桥),桥上曾建有亭,额书“碧水回波”,临来水向设美人靠座,供行旅歇息。现亭已毁。清光绪丙子(1876)重建的竹溪大石桥。(跨华源河,为一洞石拱桥,桥长十余丈,洞门通水处五丈,广近三丈。旧桥建于明代,毁于洪水,柯铭观察等重建)。桥头有石碑和如来佛柱。明代所建的永昌桥(跨蔡水,位居村头白果树下)。以及沿村口石板路次第排列的三座石牌坊(2006年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石坊为表彰华国公妻吴氏,华辅公妻王氏和鈵公妻周氏的“贞节”和“烈行”而立。系由曾国藩和安徽巡抚裕禄奏请旌表,(宗谱有记载)分别建于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花桥头还有社庙一座额书“竹川大社”,1990年开公路时拆除。虽然这些古建在时代变迁中有的消失了,有的损毁了,但和现存的古迹一样,它们都是竹溪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是竹溪人永远的记忆。

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民俗活动由宗族派别组织实施,竹溪祠会有:祭宗会、仁公会(仁一公、义二公、礼三公,又称三分会)、龙公会、虎公会。其它还有:观音会、狮灯会、头髻会(妇女)、冬至会等。
跳狮、戏灯为竹溪春节期间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源自古代瘟疫,借狮之正气驱邪避秽,冀保一方平安。竹溪之狮独异于他乡。狮头、狮尾和狮球皆由竹篾扎成骨架,外敷绵纸,彩绘纹饰,内点蜡烛,灯亦然。活动由狮灯会组织,正月初七至十八朝每晚进行,在祠堂老屋及各“开门”户(事先约定,以一对蜡烛为酬)堂前跳舞。厅堂正中祖容(太公容)高挂,蜡烛高烧,香烟袅绕,锣鼓喧天,雄狮起舞,喜庆人寿年丰,兼有敬祖、娱众之内涵。该习俗传承至今。

竹溪村,与时俱进前程似锦。

竹溪人自古以来经营传统农业,兼有外出经商。农业以粮油生产为主,基本自给自足。经济作物为茶叶,近年发展了蚕桑和菊花以及竹笋等。竹溪水田相对较多,主食为稻米。



今天的挑战也孕含着发展的机遇。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休闲养生的需求日益增长,旅游业的发展成为新趋势。竹溪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亟待我们后人去开发,好在竹溪人已经认识到这一点。2002年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竹溪村成立了“老年人协会” 和“水竹坑老年养生中心” 以及“水竹坑古村落文物保护协会”,致力于竹溪历史文化遗存的发掘整理,古村落保护等工作,为开发旅游作前期准备。省、市、县各级政府对竹溪村的发展也寄于厚望,把竹溪列为新农村建设和“美好乡村” 建设试点,这些都为竹溪村发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7 13:08 , Processed in 0.59754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