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景点] 启程渔梁坝

[复制链接]

14

主题

14

帖子

44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6 16:47: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出歙县西门沿新安古道逶迤而行,不过三五百步就可以到达当年商贾云集的渔梁古镇。

古镇坐落在练江边上,此处有一1400年历史的滚石古坝。坝是水上之梁,有梁蓄水,便有鱼可渔了,于是,便称为“渔梁”。自从有了渔梁坝,周围的一切都跟着兴盛起来。

到达梁下。当薄暮的天空中,出现丁香一般的颜色,古坝渔梁的黄昏也不期而至了。这是古老练江一天中最为恬静的时刻,鱼鹰们忽闪着翅膀栖息下来,天光一点一点地柔和黯淡,被中国诗人们咏叹了上千年的那一叶扁舟,这时也停泊在了碎金一般的水面上。

这时的渔梁,就像一幅恬静淡雅的水墨画。

       坝下的一片水面,是理想的船舶停泊地,其中,“龙船坞”一带最多时,能停靠300多艘航船。出新安古道,参差婉转,可以进入渔梁老街。街面上的鹅卵石其状如鳞,所以老街又称鱼鳞街。当年,这条街上商人、水手、脚夫、客商往来云集,百年老店百年不变的市招迎风飘扬。从这里顺练水而下,可以进入昔人称之为“千寻练带新安水”的新安江。这时你会发现,新安江水是从未看到过的清澈碧绿,而且有一种说不出的缭绕逶迤。一些古老而美丽的村落,如雄村、岑山、义城,在江两岸相继出现,这些古老的村落,曾经孕育出一个强大的商帮,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了徽州,也改变了中国。

       他们启程于渔梁,然后就将一生献给了没完没了的走商事业。

徽州人走商是悲壮的。走商,是流落与奋斗的别称,是梦想与成功的标志。徽州虽有大好山水,却人多地少,养不活众多山民。然而徽州人凭着骆驼精神,在短短的数百年间建起了泱泱徽商盛誉。徽州山路闭塞,但水系发达。山民泛舟顺江而下,闯荡苏杭,经营起繁华的第二故乡。为寻口食,他们不得不行贾四方,饱尝人世间苦楚。徽州人情感率真殷实,却被数落冤屈为“轻别离”。

       徽州人走商是无奈的。许承尧在《歙事闲谭》中引《新知录》说:“徽俗好离家,动经数年不归。读《司马晞传》,有云晞未败时,宴会娼妓作新安人歌舞离别之辞,其声甚悲。后晞果徙新安。则知此风自晋已然。盖新安居万山之中,土少人稠,非经营四方,绝无治生之策矣。”一个“其声甚悲”,是对徽俗“好离家”成因最好的解读。徽州人重宗谊,讲世好,联亲结友,向外谋生扩张逐渐成为一种风尚。历经数百年,在外商埠结成庞大的商业乡警。而明清时最盛,其势力遍及大江南北,几乎控制垄断了盐、茶、木、粮等行业,让徽州赢得了“商贾之乡”的美誉。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嘉庆版《黟县志》中载:

丈夫志四方,新安多游子。

风气渐成习,不辞万里游。

尽是逐蝇头,持筹遍九州。

       从这首民谣中,可以看出徽州人对生活的责任和追求的执著。商旅艰辛,徽州人抛妻别子,忍辱负重,为生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绩溪县志》中有一首民谣叹道: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

吃碗面饭,好不简单。

一双破鞋,踢踢踏踏。

一块围裙,像块纥绪。

萤火虫,低低飞,写封信,到徽州。

一劝爷娘别牵挂,二劝哥嫂不要愁。

一日三餐锅焦饭,一餐两个腌菜头。

面孔烟抹黑,两手乌溜溜。

今朝吃得苦中苦,努的日子在后头!

学徒的生活,是下等的且不自由的。“面孔烟抹黑,两手乌溜溜”,这是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他们不仅要完成本职工作,而且还需要为店主尽仆人的义务。

徽州人正是凭着一种生存信念顽强地苦撑着,然而,这却是徽商诞生的起点。由于少年男子外出当学徒,徽州早婚现象尤其严重。有一谚语,“歙南太荒唐,十三爹十四娘”,道出了当时徽州社会的悲剧。徽人外出经商,有三年一归的俗例。因此,“一世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众多的徽商妇成了留守人群,在后院承担起为人妻母的角色。

徽州人走商是勇敢的。据史料记载,徽州“大多计一岁所入,不能支十之一”。这种严峻的生存现实,促使徽州人有着一种潜在的危机意识。面对“一日米船不至,民有饥色,三日不至有饿殍,五日不至有昼夺”,与其说徽州人走商是无奈的,还不如说,是一种勇敢的人生挑战。从表面上看,徽州人年少外出学生意,其父母多有不近人情之处,客观上却是“爱子不溺子”的思想境界。少年郎不得已而“离其世守庐墓,别其亲爱之家庭”,被逗出深沟大山。他们深谙“天欲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大多自尊心较强。徽州民间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回乡)萝卜(落泊)干”的俗语。对于外出经商人来说,生存的压力是巨大的,而且还要面对来自社会舆论的各种压力。如果没有成就,有的一去数年不归,宁愿客死他乡。《绩溪县志》记载,有一首《写封信啊上徽州》的民谣:

青竹叶,青赳赳,写封信啊上徽州。

叫爹不要急,叫娘不要愁,儿在苏州做伙头。

儿在外学生意,心中记住爹娘话:

茴香豆腐干,不能自己端,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学好了生意,我再上徽州。

天啊地啊老子娘啊,没有出息我就不回头!

“没出息我就不回头!”这是一句看似平常,实则悲壮的口号。徽州人在残酷的生存斗争中,并没有退缩。尽管内心精神需求强烈,但徽州人天生有一种自强不息的倔劲,不混出个人样,就“无颜见父母”。正是这种不屈的韧劲,使众多徽州人成了巨富商贾。历尽春秋寒暑,“出门包袱雨伞,归来腰缠万贯”徽州人正是靠着坚如磐石的勇敢,才创造了如此辉煌的一个商帮。

春雨初霁,残留在空中的水汽给渔梁古街上的团形鹅卵石涂抹了一层亮色。一位老婆婆在门口摆了臭鳜鱼、芙蓉糕来卖,身边还有一条静静伴她的老狗。恍惚间,几百年幽幽的岁月风尘湮灭了往昔的热闹与繁华,把静谧与清幽还给了小镇,这种喧嚣灿烂过后的宁静,让你不再忍心去打扰,惟独用心去聆听和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8 16:40 , Processed in 1.60293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