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古泉流淋沥山

[复制链接]

55

主题

55

帖子

180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8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22 08:46: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林历山,又名玉虹山、淋沥山,位于徽州黟县余光、南屏之南,周围方圆约5公里,主峰海拔549米。汉建安年间,黟原住民陈仆、祖山率众二万户,屯聚林历山,对抗东吴孙氏政权,孙权派部将贺齐激战林历山,终讨平之。清嘉庆《黟县志》记道:“淋沥山,在县西南十里,旧名林历,以洞有寒泉滴沥不绝,故名淋沥。淋沥山高三百仞,周三十里,四面壁立,径路危狭。汉末陈仆、祖山,集领二万户,兵屯其山,事见《三国吴志·贺齐传》所记。今山上寨基墙壁尚存,锄山或得箭镞,山之东为垂珠洞,可容数十人,幽邃冥曲,石骨相次,即石刻佛像,泉自石出,四时滴沥;其西有瀑布,自千丈崖下,曲环肖象象鼻,瀑布悬泻由环出”。


晨曦中远眺

     山,旧有淋沥书院,宋明年间书院兴旺,讲堂曰道一堂。相传南宋秦桧兄弟曾于此求学,留下“一门三宰相,并无半忠良”的故事。明代,书院为奸臣魏忠贤党所毁。

     山,古有林历庵,又名“淋沥禅院”。清嘉庆《黟县志》载:“明僧觉海建。山有八景:一曰炉峰插汉,二曰象鼻锁云,三曰瀑布飞空,四曰棋枰仙迹,五曰石洞流霞,六曰孤松盘翠,七曰烟云铺海,八曰金灯夜现。名流蹑屐登临,赋诗、作纪、留题于上。国朝康熙戊辰,西闬王懋尝同僧人昙衍搜僻探奇,得一洞于垂珠洞之下,相与赋诗,刻有《林历山诗集》。岁辛未,郡司马曹贞吉改名玉虹山,叶琬声有赋。乾隆四十九年,僧皓月募绅士移正殿于山巅。五十三年,桂林程汝弼重建,头门额曰‘淋沥古刹’。”后来,寺庙扩建于徒普通和尚,又延续至徒孙洪伟、徒曾孙湛觉等等。林历庵,衰败于民国期间,而禅房倒塌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


古道依旧存

     80年代,今人汪鹤声先生初登临林历山,写下《游淋沥寺》一诗。诗首有小序曰:“淋沥为黟县名山,57年秋曾偕友同行,见飞瀑流泉,山亭古寺,景色果然清幽。过二十年,再度登临,亭塌寺圮,蔓草荒烟,不禁感慨系之”。诗云:“石径穿云上,山深古寺藏。碧空飞白练,幽谷散青篁。篙草生庭院,蛛丝挂画梁。不闻钟磬作,但觉晚风凉。”如今,僧人所耕作的水田依旧在,禅院遗址却早已掩映在一片水竹林中。不过,苍翠竹林中还偶尔能见到些许残砖、瓦片、阶石。

     林历山,终年流泉不绝,林深幽美,且有众多古迹名胜,如垂珠洞、金漆碗、吼马笼、棋枰石、象鼻石、凤凰松等景致,以及禅院、书院、古战场遗址等。这些都历来为文人墨客、名流韵士所青睐,成为人们踏青秋游、休闲避暑、祭神拜佛、读书修身的好去处。千年之间,他们留下的颇多诗文,都可以作为远古年代的影像再现,至今令我们心动不已。



嶙峋山崖间


     清朝歙县人吴孔嘉登临林历山后,发出如此感慨:“(登临林历山,)静籁自传风,每与泉互答。俯视城郭,人烟田畴绣措,而雨磬霜钟,每与山间痴云随风共远……夕阳淡照千山之外,倏忽万状,清风拂拂,人间尘气俱消。斯时觉大地菩提,又何论沧海桑田乎……至黟者以不得游兹山为憾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 14:29 , Processed in 0.754748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