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指南] 杨文会 净土圣贤录

[复制链接]

535

主题

535

帖子

1605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3 09:2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文会。字仁山,安徽石埭人。母亲孙太夫人, 怀孕时,梦见进入一间古寺,庭园中有一个巨瓮,上面盖覆着竹笠,于是打开来看,则见到有莲华高出瓮口,接着就惊醒了。没多久,即生下杨文会。杨文会从小聪慧过人,年十四岁即会文章,但不喜欢科举之业。
        清穆宗同治二年(1863),父亲朴庵公去世,当时杨文会年二十七岁,家中生活困乏,受曾国藩征召委任于谷米局(管粮食之单位)。隔年,安葬父亲于家乡, 办完丧事回到省城后,感染当时的传染病,而病了很久。从此之后,大概是他学道的开始。在此之前不知道哪一位老比丘尼,送给他一卷《金刚经》,于是带 回去阅读,一时难以理解,只是觉得其义理很微妙。后来于安徽省的书店中,得到《大乘起信论》一卷, 搁置桌上都没有空闲去翻阅。
        生病之后,有一天检阅其他书籍都不满意。于是阅读《大乘起信论》,而不知不觉爱不释手。连续不断地看了五遍,得知佛法深奥不可思议之要旨,从此到处求取佛经。经过很久的时间,有一天,于街坊之间得见《楞严经》,于是立即靠着桌子讽诵,几乎忘记自己是置身在书店。之后,凡是亲朋好友在其他省份,必定请他们帮忙寻觅经典。见有行脚僧人,必会询问从何处来?有什么佛寺?有没有经典?从此一心一意学佛,以前所学习的全部废除。
        清穆宗同治五年(1866),移居江宁,担任督察江宁工程的工作,有同事王梅叔,精深于佛学,两人彼此契合相得甚欢。又与魏刚己、赵惠甫、刘开生、张浦斋、曹镜初等人交往,彼此互相讨论,深入研究佛教的根源。而认为末法时期,全仰赖于经典的流通,才得以普济众生。由于之前太平天国的战乱,江浙一带的佛教经典损毁非常严重,于是发心准备刻印大藏经的书册,使其能够广为流传。
       因此亲手起草刻印经典的章程,而后得志同道合者十余人,分别担任劝募的工作,其中发心最殷切的人是江苏江都县的郑学川。不久之后郑学川就出家了,名为“妙空子”,创立“江北刻印经典处”于扬州砖桥,所刻印的经典很多。而杨文会就在金陵(今南京)安排、计划刻印经典之事宜。白天督促管理工程,晚上则专心研究佛学。除了校对刻印之外,有时诵经念佛,有时静坐观想,往往到即将天亮才去休息。     
       杨文会所承办的工程,其费用节省、工程坚固, 超越其他的同事。因此曾国藩及李鸿章皆以国士来看待他。并知道他淡泊于名利,每次褒奖他的功勋,都事先不让他知道。杨文会一向工作勤劳,又身兼数种事务,因而颇以障碍学佛为苦。清同治十二年(1873),摒除断绝世俗的事情,在家读书。参考造作佛像的量度及净土诸经,静坐观想。经过审查,确定出绘画佛像的章法轨则,于是就延请画家绘成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图、十一面大悲观世音菩萨圣像。并且搜寻古时名人所绘画的佛菩萨像,然后刊印分布流通, 以使众人供奉。
       清同治十三年(1874)乘船游历江苏、浙江一带, 并礼拜舍利子,朝普陀山。数年来,所刻印的经典渐次地增加。从此以后,自己虽然暂时离开金陵,随着曾惠敏、刘芝田等人,一再地出使欧洲,考察英、法各国的政治及制造方面的学术。但实际上仍然以刻印经典为要务,延请固定的朋友,专门负责此事,使得刻印不曾间断。
       至清德宗光绪十五年(1889),年五十三岁,知道人心道德愈来愈低下,国事日渐纷乱,因而发誓不再与政界人士来往攀缘。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建造房屋于金陵城内的延龄巷,作为存放经典的版本及流通经典的处所。那年夏天,母亲孙太夫人寿终,杨文会服丧期间,告诉他的三个儿子说:“我自从二十八岁得闻佛法后,当时就想出家了。但因老母健在,不能如愿以偿。如今老母寿终,而我也衰老年迈,不再有能力持出家的戒律威仪。你们都已成年,随着年岁日增,应该各自谋求生计,各自分家独立过日子。我所购置的房屋,是要作为利益十方的共有财产,从此以后不要再以世俗的事来扰乱我。”
       自此以后安居乐道,平日汇集资料来注解经典、 著作疏钞,以维持佛法的教化,每日不曾有闲暇休息的时间。曾经说:“只要我在世一分钟,则应当于佛法尽一分钟的力量。”极为忧虑宗教的颓废衰败、佛法大道的沉沦。他认为若不是具有简择真伪的法眼, 难免会为邪见所误。
      后来,见到日本重印《续藏经》,多至一万多卷, 但略显杂乱。因此特别加以选择,使之归于精纯整齐。并详细地编订其目录,编辑提要,以显示研读的途径。然而,杨文会的志愿尚未完成,智慧的明灯突然停止光照,真是令人悲伤啊!
       清宣统三年(1911)秋初七月,身患疾病,时年七十五岁,自知将一病不起。杨文会回忆以前刻印经典的事,备尝艰难辛苦,而大藏经的辑要,未能亲睹此书完成,内心因而颇为忧愁感慨。后来,等到三位 志同道合的人承担分配了这些职责任务后,杨文会才愉悅地微笑。
       佛学研究会的同仁们,择定于八月十七日开会,集合众议讨论维护“金陵刻经处"的方法,并在会议中选举会长。会席未散,杨文会已于申时(下午三至五 时)往生了。当天的上午,杨文会还与同仁详细地讨论刻印经典的事务,当听到最近获得数种古时版本的注释时,心中欢喜不已,而说:“我很庆幸能得知此书还存在世间啊!”午时,嘱咐家人为他洗脚、剪指甲。时候一到,就说:“此时会友们,应当已经一起聚集在会所开会了。”过了一会儿如厕后,身作微寒的样子,面向西方闭目而往生。其面貌容色不变,肌肤细滑而不冰冷。
       在此之前,于生病期间嘱咐他的儿子媳妇们说: “我的愿力与阿弥陀佛的愿力相符合。该去的时候便去,毫无牵挂束缚。你们不要太过悲伤,只要一心一 意念佛,送我往生西方,我的心愿就圆满了!”杨文会先生弘扬佛法四十多年,流通经典百万余卷,印刷佛像达十万余张。其愿力的弘扬,更有寄望于将来的人,使之无有穷尽也!杨文会的著述很多,目前皆已次第刻版印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3 01:34 , Processed in 0.53839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