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相关] 黄宾虹的《黄山汤口》为何能够价值3.45亿

[复制链接]

21

主题

21

帖子

63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7 16:52:1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言:6月19日晚,黄宾虹巨制《黄山汤口》以7200万元在嘉德2017春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起拍,价格很快突破亿元大关,随后更是以1000万元的竞价阶梯上升,在场内多位买家之间展开竞争,最终以3亿元落槌,加佣金以3.45亿元成交,成为本场估价最高拍品,且大幅刷新了黄宾虹作品拍卖纪录。
此消息一出,立马霸屏朋友圈。3个多亿的拍卖价格固然吸引眼球,但小编认为,黄老和《黄山汤口》这幅画作本身,才是最值得大家关注的话题。今天,小编为您整理了一些黄宾虹与黄山的故事,看过之后,或许您就明白《黄山汤口》为何能有这么高的价值。


(黄宾虹的作品《黄山汤口》)

一生九上黄山】

古往今来,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之五绝风采,吸引着无数大画家们前去游览、写生和采风。在近现代绘画领域,黄宾虹对黄山更是情有独钟。
黄宾虹故居在歙县潭渡,距县城仅五公里。唐代,黄姓始迁居于此,其后发展为一族聚居的村落。村枕山带水,沃野平畴,村口有七孔石桥,横跨丰乐河,名“三元桥”,桥南旧有“滨虹亭”,立桥北望,潭滨全景,黄岳群峰,尽收眼底,宾虹原号“滨虹”,即来源于此。
清光绪二年(1876),黄宾虹十三岁,由金华回歙县应童子试,在家逗留月余,鉴赏和临摹了渐江、石涛等一批名人书画真迹。光绪九年(1883),“再从金华回原籍应县试,补廪贡生,问业于同县学者汪宗沂。清光绪十四年(1888),其父黄定华因在金华经商不利,举家迁回潭渡村,并在乡里从事徽墨手工业生产,黄宾虹亦在家读书、习画直到三十岁。在潭渡期间,他在邻村汪家偶然见到石涛的《黄山图》,爱不释手,想借回临摹,主人不肯出借,宾虹渴想成梦梦见石涛,醒来后便默写临画梦中之画。


(黄宾虹歙县故居)

黄宾虹十九岁时,首游黄山,被黄山胜境深深打动:“山峰有千态万状,所以气象万千,它如人的状貌,百个人有百个样,有的如童稚玩耍,嬉嬉笑笑,活活泼泼;有的如力士角斗,各不相让,其气甚壮;有的如老人对坐,读书论画,最为幽静;有的如歌女舞蹈,高低有节拍;当云雾来时,变化更多:峰峦隐没之际,有的如少女含羞,避而不见人;有的如盗贼乱窜,探头又探脑,变化之丰富,都可以静而求之。”

黄宾虹一生九上黄山,画过无数的黄山题材,这些画作,不仅为世人留存了大量的黄山美景图,也记录了大师的人生际遇。于山于川,身到,心至。
在歙县黄宾虹故居,有林散之所撰之楹联曰:“九次上黄山,钩奇峰,钩古木,作画似狂草,洋洋洒洒,浑浑噩噩;一生堕墨池,写金文,写古籀,以斜为正则,点点斑斑,漓漓淋淋。”对黄氏之山水画,此联颇能概括,亦具形象。


(黄宾虹在创作)

注重收藏黄山书画

作品
黄山是美的源泉,更是人们欣赏美,创作美的载体。如诗似画的黄山,是祖国的一处风景胜地,更是一座艺术宝库。每当人们提起中国的山水画,就会油然想起黄山,称道它是中国山水画的摇篮。黄山享有如此盛誉,功在明末清初创建“黄山画派”的艺术大师们——渐江、梅清、石涛,清代前期的髡残、雪庄、法若真、梅庚、程鸣、梅翀,以及后代以画黄山知名的黄宾虹、张大千、汪采白、刘海粟等等,这些艺术大师开拓并耕耘了这块艺术宝地,把“天造的画境”绘成纸上丹青,传播民间,对当时的画坛和后来的山水画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明代画家孙逸曾作《黄山图》十六开册;丁云鹏曾作《黄山总图》;渐江大师曾作《黄山真景图》,画山中名胜五十处;梅清曾作《黄山图册》;石涛曾作《黄山八胜图》;雪庄曾画《黄山异卉》一百二十种;黄宾虹曾作《黄山松涛十二图》;汪采白曾作《黄海卧游集》……
在《黄宾虹书信集》里面,有宾虹大师与当时的许多名人的通信,如许承尧、汪鞠卣、郑韶九、柳亚子、林散之、周扬、傅雷、过旭初、刘海粟等,提到了许多与家乡及黄山有关的内容。


(《黄宾虹书信墨迹》)

黄宾虹很注重收藏当时的大家的作品,不能收藏就想办法借来一看,看不到就想办法请人帮他抄下作品上题画的诗。

他在给郑维夔(即郑韶九)的信中提到了听说渐江画册付印时的高兴心情,以及想看到真迹的急迫心情:“韶九世兄渊先生鉴:顷得手书,聆悉有渐江黄山册一种付印,印成可由国光社介绍代售或交换画册。以渐江画实可宝贵,敝藏真迹已有四五件极精美者。浙江赝本甚多,当时高足如祝昌、姚宋辈皆能代笔,渐江之友汤燕生亦为之题跋,颇不甚辨。西溪汪鞠老在北平曾赠有三五件之多,旋归之程龄孙,即旧赝也。倘印成之后,能向陈、徐二公借观一过,可即眼福。以仆不甚喜印刷品而喜真迹,真迹之妙有摄印所不可到者,非为悭吝金钱也。否则由尊处烦录题跋一过惠下,不啻百朋之锡也。”
他在给许承尧的信中曾托许承尧帮他购买江允凝的画:“江允凝画,里中如有所见、希代留意访购一纸。前瞻尊藏允凝小幅,有同时人题咏者颇佳.惜其持不及抄录。能赐抄一纸尤感。专此奉复,谨颂道绥。黄宾虹顿首。(1936)”
江允凝即江注,大部份资料上介绍他是渐江的侄子,黄宾虹所作的《江注传》中用的是:“江注,渐江从子。”江注从小就跟着渐江学画,有很长一段时间就呆在黄山,以黄山为题材创作了很多书画作品,颇得渐江真传,画风系与渐江一脉相承。黄宾虹请许承尧替他在家乡访购江注的画,可见宾虹大师对江注的画是非常珍爱的,但在宾虹大师与许承尧的另一封信中却记录了一件让他痛惜不已的事。


江注曾作《黄山图》四十八页,为粤人顾巨六所藏,黄宾虹一直希望能拥有,也曾打听过价格,大概要五百多元,也不知是因为价格过于高昂了还是别的原因,这事就耽搁了,不久听说顾巨六出手将这四十八幅画转给了天津银行界一个名叫陈一甫的人,售价仅百余元,黄宾虹听说此事后十分可惜,就写信给许承尧,诉说了自己与心爱的书画作品失之交臂的惋惜之情:“《黄山图》四十余叶(同页),余在邑中朱奇洲君处曾一睹之。前十余年归粤人顾巨六,巨六去年售之天津银行陈一甫君,只百余元,然前闻须五百元方脱手。………”告诉他这件事的就是前文提到的郑韶九。
宾虹大师在给傅雷的信中还提到了:“近日法国人杜博思购明丁云鹏画,联币六干元,足兄真迹日罕。”丁云鹏是明代著名画家,其画有吴道子遗风,大书法董其昌赠以印“毫生馆”,丁云鹏在他的得意之作上就会用上这方印。他曾画《黄山总图》,烟云幻化,墨沉淋漓。


跟着《黄山汤口》

漫游黄山
作为黄山人的黄宾虹曾自名“黄山山中人”,生平最后一件作品,即画的是《黄山汤口》,作品曾由清末进士陈叔通旧藏,陈叔通(1884-1966),名敬第,杭州人,曾留学日本,既是政府要员,也爱好文人雅士。曾与黄宾虹为知交,并曾推介黄宾虹任职商务印书馆美术主任。此图后入藏故宫博物院。故宫书画部研究员潘深亮先生撰文《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几件黄宾虹画作》(1998年《收藏家》发表),行文着意描述此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黄宾虹《黄山汤口图》,纸本,设色,纵171.5厘米、横96厘米。图画我国著名风景胜地黄山秀美风景。
画面山势巍峨屹立,耸入云霄。山中林木葱郁,浑厚华滋,烟云出没,气象恢宏。山下房舍隐现,二人坐树下。图中山石先用遒劲圆润有顿挫的线条勾轮廓和脉络,后用浓淡、干湿墨繁皴密点,赭色相参。苍松老树,以古篆法写之,笔法古朴苍劲,刚柔相济。构图丰满,墨色光华焕发,韵味无穷。此图乃先生晚年作品,然笔力雄健,全无老态。山溪树木一笔不苟,房屋人物刻划入微,令人惊叹。
除此外,从1958年至2015年半个多世纪以来,各种版本《黄宾虹画集》和《中国名画鉴赏》等书籍中,也都选入此《黄山汤口》图。2014年5月,此画作再次展览于“纪念黄宾虹诞辰一百五十周年虹叟书画展”上,一时成为参观者争相观摩的对象。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大师笔下的《黄山汤口》,漫游黄山!


《黄山汤口》图作于1955年,时年黄老92岁。此图五笔七墨俱备,是他画论主张在纸上“用兵”的有力例证。
黄老移动云壑,搬迁山林,作过一番艺术剪裁。图的下端似桃花溪,其左侧长松高植,老藤缠绕,侧边有屋一楹,当为观瀑楼,长松下坐两幽人,作晤谈状,松树植处为一隆起丘陵地,土石丰厚,杂草丛生。溪涧上面为画幅之中端、有水流三道下泻,应为人字瀑和百丈泉,其上该为紫云峰了。


作者略去了上山必经之慈光阁、半山寺诸景,把一座主峰突出,小峰簇拥,高耸入云,宛若一朵初放的荷花——莲花峰,拉近放在画幅上端的部位,再在峰后抹上几应错落有致的远山,组成了一幅雄伟峻峭的山水画,画得严实坚厚,给人有重量感。
整座莲花峰际、无半丝云彩,全以笔胜,全以墨胜,画得苍莽雄伟,郁郁葱葱;却在流泉和溪涧畔,留有委蛇曲折的空白,其势婉转流动,显得淡荡空灵,用来衬托莲花峰的实体。
这使人忽生奇想:画幅之上端似乎是一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壮士;下端宛如娥眉蝉鬓之美女,颇具相彰之趣。由于长松作柱,并无上重下轻之弊。构图平中出奇,实处见虚,足见黄老冥心玄化之匠心。


全图用笔飞动,全以草篆狂草笔法出之,或钗头鼎足,拂索飞毫,或蚓走龙行,放逸淋漓,昔人形容上乘之草书有“腾云度秋月,老木挂寒藤”之句,宾老得之矣!溪畔泉边有一段山石,乃破墨和渍墨并用,铺水恰到好处,画得美嫣潮润,水石俱活。乔松下一片绿荫之地,用浓墨、宿墨,层层堆积,显得郁郁苍苍,实中透气。
粗看莲花峰若乱石堆砌,细察则石块有大有小,有竖有横,有亮有暗,组织有序。色彩在浅绛的基调上,却于峰颠之一块竖石上,敷以淡青之色,顿使莲花峰出现“万般赭红一点绿”,产生了轻快感,似不经意,却见慧心。


汤口,是游黄山的前山入口处,黄老在题画中写道:“黄山汤口,三十六峰,天都、莲花、浅海胜景由汤口入。”其实,黄老还为汤口写过一首诗:
汤 口

朅来汤口意欣欣,卅六奇峰想出群。
松槲千章岩蔽日,林峦四遶磵生云。
乍如琴韵寒泉出,时有茶香午焙闻。
不睹天都真面目,溪桥无语立斜曛。
正如游黄山需进入口,经三十六峰,后才能渐入佳境一样,黄宾虹一生的绘画艺术,也是历经了一段常人难以逾越的征程。直到耄耋之年,八十开外,黄宾虹才内蕴外发,轴射光华,并突破旧框,创立新貌,登上艺术巅峰。

(以上图文来源:天南星、程勇军、网络、《黄山》专刊等)
(整理:侯晏,程勇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2 19:48 , Processed in 0.07466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