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代徽墨“四大名家”指哪四家

[复制链接]

44

主题

44

帖子

132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8-12 00:3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清代徽墨业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四大制墨名家”。

曹素功(1615—1689年),名圣臣,号荩庵。歙县岩镇(今徽州区岩寺镇)人。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贡生,康熙六年(1667年)授布政司经历。因无实职,返乡以制墨为业。其制墨不夸多斗巧,讲究配方、造型、做工。康熙南巡时,他进献锦墨,受到称赞,御赐“紫玉光”三字。“紫玉光”为集锦墨,计36锭,每锭图案为黄山一峰,三十六峰拼合成一幅完整的黄山图,是曹墨的代表作。一时诗人墨客题咏者众,曹素功集题赠诗文为《墨林》2卷,名声大噪,墨业更加兴旺。所创珍品墨还有“天琛”、“天瑞”、“千秋光”、“苍龙珠”等18种。乾隆年间墨店迁往苏州。同治三年(1864年)又迁往上海。子孙世守其业,绵延300余年。

汪近圣(1692—1761年),名元林,字鉴古。绩溪县尚田村人`。早年为曹素功墨店主桌墨工。康熙末年(约1721年)在徽州府城自开“鉴古斋”墨店。精于墨理,独能鉴古法,而更为调和。所制之墨,光可以鉴,锋可以截,被视为当世之宝。其集锦墨造型、图案、题识精巧出众,有“耕织图”、“黄山图”、“新安山水”、“云海钟灵”、“青云路”等名品。次子惟高于乾隆六年(1741年)应召进京在御书处教习制墨。孙炳宇、君蔚、惠政及曾孙天凤均好制墨,将汪氏遗留墨图88种辑为《鉴古斋墨薮》4卷刊行。
汪节庵,名原礼,字蓉坞。歙县信行(今徽州区岩寺镇信行村)人。家以制墨为业,乾隆中期崭露头角。乾隆末其“函璞斋”墨店与曹素功、汪近圣相抗衡。曹素功墨店迁往苏州后,他取而代之,成为徽州制墨业的翘楚。所制名墨有“兰陵氏书画”、“青麟髓”、“新安大好山水”等。
胡天注,胡开文墨店的创始人(1742—1808年),原名正,字柱臣,号在丰。绩溪县上庄人。出身于商贾之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到休宁县城内汪启茂墨店当学徒。因为人诚实,勤劳,善于经营,被汪启茂招为女婿。乾隆三十年继顶墨店,取孔庙“天开文苑”匾额中两字,改店名为“胡开文墨庄”。此后,他精选原料,改革配方,不断提高生产工艺标准。并潜心先贤祖制,锐意进取,发展了休宁“集锦墨”的优秀传统,生产出一批墨质极佳的名牌产品,在徽墨业独占鳌头。其零锭墨名品有“骊龙珠”、“千秋光”、“万寿图”、“金壶”、“乌金”等。集锦墨则长期作为朝廷贡品。墨镌“苍佩室”者,为胡家老法制作,最受人欢迎。咸丰以后,徽墨业开始衰落,唯胡开文墨店独呈繁荣,跃居墨业魁首。民国4年(1915年)胡开文墨店生产的“地球墨”被国家农商部选送美国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览,获得金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6 06:47 , Processed in 0.61303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