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徽文化 | 新安的由来

[复制链接]

95

主题

95

帖子

285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8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6 20:00:2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安郡(280-758),即徽州与严州大部,古称新安,后成为徽州、严州地区的代称。本郡位于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属于古代的浙西地区,所辖地域为今安徽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浙江建德市(寿昌)、淳安县(含原淳安县、遂安县)。

01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寿昌、淳安、遂安等划归婺州(今浙江金华),隋仁寿三年(603),以新安故城置睦州,治新安县(今杭州淳安)。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改睦州为严州。新安郡不含今婺源县西南部、祁门县西南部、桐庐县、建德市东南部。在两州范围内大致与今日之吴语徽严片(徽语)地区重叠,即不含今日桐庐分水西部的吴语徽严片、建德东南部和南部的小部分吴语太湖片及金衢片地区。


今天浙江杭州的建德还有新安江作为市区的地名称谓,徽州人也以新安自称,新安文化是钱江上游文化的代称。新安是一种地域文化,新安商人也是徽州商人的另一种称呼,徽严地区的商人在古代便是新安商人,他们也传承了新安商人的精神。




02



新安郡的名字来源于徽州,徽州自古以新安称,一说镇压山越起义后以图“新立安定”;另一说在今徽州祁门县境有山曰新安山。


徽州的徽文化又称新安文化,包括:新安理学、新安志学、新安医学、新安建筑、新安朴学、新安教育、新安画派、新安艺文、新安科技、新安工艺、文房四宝、徽菜等。徽州历史上的名字有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此外徽州人多以“新安”作为自己的称谓,如徽州婺源人、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就自称为“新安朱熹”。



03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孙权派部将贺齐出兵消灭歙地所谓“山贼”(实际是对抗孙权的山越、水越和汉人混居而成)金奇、毛甘和黟地陈仆等,将原歙地一分为五,即:歙、休阳(划原歙以西之地新立)、黎阳(划原歙以西另一地新立)、新定(划原歙以南之地新立,今浙江遂安)和始新(划原歙以东一地新立,今浙江淳安),加上黟共六县一并从丹阳郡分出,建立新都郡,治始新(今浙江淳安威坪镇,后移治贺城,今淳安千岛湖镇),辖始新、新定、黟、歙、黎阳、休阳6县,隶属扬州。三国吴永安元年(258年)休阳县因讳吴主孙休改为海阳县。


04



晋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新都郡更名为新安郡(因郡西有山曰新安山。在今徽州祁门县境内),仍属扬州。所属新定县改为遂安县,海阳县改为海宁县,加上原属之始新、黎阳、歙、黟,仍领六县。


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并黎阳于海宁,当时新安郡领五县,即: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


南朝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将原属吴郡管辖的寿昌县(即浙江寿昌县,今并于浙江建德市),划归新安郡,新安郡从此复领六县,即海宁、始新、遂安、寿昌、歙和黟。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析歙县华阳镇,置良安县(一作梁安),郡领县七。不久,废良安县,郡仍领县六。梁武帝承圣二年(553年),将原新安郡一分为二,遂安、始新、寿昌三县仍属新安郡;将原并于海宁的黎阳重新划出,复为二县,加上歙、黟共四县,由新建之新宁郡管辖(即今徽州的基本区域),治海宁,与原新安郡并属扬州,此时之新安郡非今之“徽州”,但时仅九年。


南朝陈文帝天嘉三年(562年),再次将黎阳县并入海宁县,复将新宁郡并入新安郡,领歙、黟、海宁、始新、遂安和寿昌共六县,隶属东扬州。




05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郡为州,以州统县,将歙、黟二县并入海宁为歙州,州治设海宁;又将始新县改为新安县,原遂安、寿昌并入新安县,划归婺州(今浙江金华)管辖。歙州辖地仅有原新安郡的一半,即徽州的基本地域。


此后近二十年称“新安”的又非今日之“徽州”。隋文帝开皇二十一年(591年)恢复原歙县,并将早先属海宁的篁墩划归歙县管辖,恢复原黟县,并将州治设在黟县,州领歙、黟、海宁三县。开皇十八年(589年),改海宁为休宁,划归婺州(今浙江金华)管辖,不久,复将休宁划归歙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全国改州为郡,更歙州为新安郡,仍领休宁、歙、黟三县,郡治在歙。不久战乱起,歙县登源〔后属绩溪县〕人汪华起兵,占郡地及附近州郡,自称吴王。大业十二年(616年),汪华迁郡治于休宁,次年(617年),汪华再迁郡治于歙。


唐高祖武德四年(612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州治歙县,仍领歙、黟、休宁三县。同年汪华归唐,封越国公,并授以歙州刺史,以歙州为总管府,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今浙江金华)和饶(今江西上饶)六军诸军事。武德七年(624年),改歙州总管为歙州都督。贞观元年(627年),罢都督府,歙州属江南道。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划歙地一部分新建北野县。歙州领县四:歙、黟、休宁、北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属江南东道。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又析休宁县回玉乡和邻县乐平(一说鄱阳)的怀金乡,新建婺源县,属歙州辖。歙州领歙、黟、休宁、北野和婺源五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治所仍在歙。唐肃宗改元乾元元年(758年),因忌恨安禄山,复改新安郡为歙州,隶属浙江西道节度使,并隶宣、歙、饶观察使。乾元二年(759年),罢浙江西道节度使及宣、歙、饶观察使,以歙州隶之。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划歙、休宁二县各一部分设归德县;划原黟县的赤山镇和饶州浮梁县一地设祁门县;划原黟县一部分设石埭县(即石台),并将石埭县划归池州管辖;又析歙县华阳镇设绩溪县。歙州领八县:歙、黟、休宁、婺源、北野、绩溪、归德、祁门。歙州改属宣、歙、池观察使。大历四年(769年),废北野县。大历五年(770年),废归德县,其地并入休宁,歙州领六县,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的“一府六县”建制基础。大历十四年(779年),废宣、歙、池观察使,歙州隶浙江东西道观察使。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分浙江东西为二道,歙州隶浙江西道观察使。建中二年(781年)复合浙江东西二道观察使,设节度使,赐号“镇海军节度使”,歙州属之。贞元三年(787年),又设宣、歙、池观察使,歙州隶之。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改隶宣州观察使。唐昭宗大顺元年(890年),歙州属宁国军节度使。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废宁国军节度使,复宣州观察使。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唐亡,淮南节度使杨渥仍称唐哀宗天佑年号,歙州附之。919年,歙州隶吴。937年,吴亡,隶南唐。


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江南(南唐于宋太祖开宝四年即971年起贬国号为江南)亡,歙州隶江南西路转运使。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歙州属江南东路转运使。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镇压州人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后,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领六县,治所在歙县。



06



开皇二十一年(591年)今严州地从新安郡划出,从此今徽州和严州分离,新安郡自此专指歙州(徽州),而划出的严州地则为睦州。


大业三年(607),改睦州为遂安郡,治所雉山县(新安县改名,今浙江淳安),辖雉山、遂安、桐庐3县。


唐武德四年(621),复改遂安郡为睦州,武德七年睦州改称东睦州,武德八年复称睦州,仍治雉山县。州治由雉山县移建德县,属江南道,辖建德、新安(雉山县改名)、桐庐、武盛(如意元年(692)复置分水县,改名武盛)、遂安5县。


天宝元年(742),改睦州为新定郡,歙州睦州都属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歙州属浙江西道,复改新定郡为睦州,属浙江东道。



07




北魏太和十二年(488)置,治新安(河南新安县城关镇),领新安、东垣、河南等三县。属洛州。


北周保定三年(563)省。建德六年(577)又置,仍治新安,领新安、东垣二县。属熊州。


隋开皇三年(583)废。

ccc31e147811d331d7cc2b2b0782e0e3.png (7.35 KB, 下载次数: 0)

ccc31e147811d331d7cc2b2b0782e0e3.png

91059fd1319473ccdad2fbe865b9d8ee.jpg (18.22 KB, 下载次数: 0)

91059fd1319473ccdad2fbe865b9d8ee.jpg

272e8e21fa5ff9275ae07dcbb5a78e1c.png (8.55 KB, 下载次数: 0)

272e8e21fa5ff9275ae07dcbb5a78e1c.png

3ec6e2aebb4ddc4a450daaa3ec457060.png (1.77 KB, 下载次数: 0)

3ec6e2aebb4ddc4a450daaa3ec457060.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 22:28 , Processed in 0.56566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