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猎黄村有遗风

[复制链接]

97

主题

96

帖子

288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8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18 11:54:4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一管土铳,携18壮汉,在大明王朝的建立中立下赫赫战功,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载入史册;功成身退,不贪恋富贵,隐身深山大川之中,日间耕作,夜间狩猎,朴素自在,休养生息;村名黄村,然村中无一人姓黄,却数百年不改,感恩之情,跃然纸上,刻入心底,俨然大家遗风…… ——题记

或许,这样的感受,是每一个进入黄村的人都能感受到的。

这里的黄村,就是歙县桂林镇黄村,大猎黄村。

自汪满田沿布射河西下数里,便到了桂林镇的双河村。经竹岭、跳岭南下的布射河支流,与大谷运、汪满田西下的布射河主源在此汇合,双河村由此得名,村人九成以上姓汪,为汪华七子后人。

双河人家分居两条相交的河流岸边,一个村庄呈“Y”形状。双河为黄村一自然村,历史上黄村曾为一乡建制,后曾归属溪头镇,现归属桂林镇。

接待我们的村民胡继林,是黄村村干。胡姓在双河,当是小姓了。老胡介绍,双河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茶叶,但名气没有汪满田滴水香大,也没有大谷银钩响,为了卖个好价钱,肩挑背扛往山里赶,一个来回就要3个多小时,老百姓迫切需要把路打通。可惜的是,从漫长的农耕文明走到今天的数百年间,汪满田与双河始终不通公路,农事之间往来,农特产品销售,全得依靠一副肩膀一双腿。

双河西下两公里,便是黄村。村口银杏古树,树龄标注600年,或可当作考证村庄的历史。黄村主姓吴,村庄肇始者为黄姓,后吴姓迁入,黄姓式微,至今已无一人姓黄。退休教师吴春安义务当起了向导。在他的介绍下,我们了解到银杏树旁原有城门,上世纪六十年代倒塌,便没再恢复。这墙门倒无什么稀奇,稀奇的是里门框上题有“左之左之”,外门框上题有“右之右之”字样,村人均不知其意,甚觉奇怪。吴春安自是打小就见过,竟记在心里,见到我们便虚心求解起来。吴老师年逾古稀,自是长者,竟不耻下问,大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者风范。

“左之左之”句,语出《诗经·小雅》中的《裳裳者华》篇。原句为“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维其有之,是以似之。”大体的意思是说君子左右逢源、应付自如之意。本是生硬冷僻之句,无怪后人不知。却也从一个侧面看出,黄村是出过许多学问人的。

黄村素以当地18名猎户辅佐明太祖朱元璋打下天下后功成身退为荣耀。我们在村民吴国有收藏的一方“吴兴猎户”的印模上,找到了这份过往的辉煌。只是印章无寻,好在纸上描了形状,两头大小不一,如两个梯柱体相连而成,还标了尺寸大小。上书:此印质钢,色黑,长2.3寸等。吴国有曾做过文化工作,在探查村落历史时,曾见过“吴兴猎户”钢印,是当时的明朝廷颁给黄村猎户首领吴肇兴的,由他管理此地猎户。凡上山狩猎均须盖上印戳,方为合法。

只是一个印模,却佐证了一段历史,一段过往。在多版本的《歙县志》上都有相应的记录。只是吴姓猎户为什么不接受明朝廷的封赏,出仕为官,却是难以有个明确的答案。或是他们舍不得这里的一方水土,或是早就谙熟官场的凶险……

在当地村民口传相授的故事里,明太祖在封赏印章的同时,还赏赐了18根青铜棍,相当于18块“免死金牌”,并传谕:“徽州六邑,任其狩猎,并勒碑(载)名于都邑,以示久远不移。”从此,黄村以“大猎黄村”闻名于徽州乡邑。“朱元璋考虑到打猎难免要伤人,于是就赐给他们18根青铜棍,黄村人打猎的时候无意打死人了,拿青铜棍到公堂上一现,就无罪释放了。” 村人大多知道祖宗的荣光。真没想到,高高在上的朱某人,考虑问题竟如此细心,足可看出黄村猎户在一代帝王心目中的位置。

一开始,青铜棍可用多次,甚至外村猎户出事后,也赶来借用,次数过多,不免于伤死者不公,后传旨改限一次收回。故此,这一代表着吴氏宗族无限荣耀的宝物,村中已不可寻。

在历史上,黄村猎户在享有四处狩猎特权的同时,还被邀约到祭祀孔礼之中。史载,自明初黄村猎户名噪一时之后,徽州府一年一度祭祀孔圣人时,便邀黄村猎户猎兔上供以祭。传至清光绪时,猎户后人黄村之吴氏与许村塔山之江氏因座次大小起了争端,甚至发生械斗,之后官方豁免供兔一事。

正当我们准备离开时,当地82岁村民吴介清声称,其家藏有清代石碑,邀我们一起去看看。40年前,吴介清在重建旧宅时,从老屋地基上挖出来一块平整的石板,一看是清代石碑,就收藏了起来。家中有宝,看热闹的、贩古董的络绎不绝,终因吴家坚持,没有出手,一直留到了今天。

此碑为清代奉宪禁碑,立于道光四年(1824),至今已有193年历史。从碑文上看,此为外村郑氏所立,其祖墓为康熙年间葬于黄村叶墓岭,因后人离墓地较远,不便管理,便向当时的歙县县衙申请所立,目的在于不为他人盗葬。

郑氏祖墓地所在的叶墓岭,在村西头通往古徽州府的官道上,山势坐北朝南,阳光充足,四野开阔,的确是块风水宝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徽州人所崇尚的孝道思想。

行走黄村,村人口中的诸多古迹,现已无处觅寻,村口众人汲水之井仅存一井沿搁置村中操场边上,光绪丙申字样清晰可见。历史已经远去,但大猎黄村,六邑任猎之恩宠还将在这片土地上一直传承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8 23:40 , Processed in 0.08222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