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景点] “中国古戏台之乡”安徽祁门坑口村会源堂印象

[复制链接]

23

主题

23

帖子

69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6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17 16:50:5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古戏台之乡”安徽祁门坑口村会源堂印象


  


        慈张线在出安徽的尽头,有一名叫坑口的古村落。它因古戏台而闻名。坑口旧名竹溪,又名竹源,因村中多竹而得名。
坑口与浮梁江村、勒公接壤,古时山川毓秀,景色宜人,吉祥华灿,村东西北三面冈阜环翠,文闪河呈S形绕村而过,下注江西阳春河。据《陈氏家谱》载:竹溪陈氏为汉太丘长颍川郡王陈实之后裔。陈实之后唐代朝散大夫陈广曾孙陈京于唐乾符6年(公元879)由江西浮梁盐仓岭经此,见“山水幽幽,木石清奇”,遂决意在此定居,嗣后子孙繁衍,室弟日增,蔚成一村。宋代又由竹源坑口分迁桃源、文堂、武峰、正冲、南源、双溪、环溪等地。坑口村民依山而居,房宅呈梯状分布,高低错落有致。村中多小巷,小巷皆青一色石板铺筑。
        会源堂坐北朝南,背山面水。史称竹溪陈氏由此分迁他乡及外邑者多衣冠俊秀和名家大族,众人均溯此为源,故名“会源”。祠堂大门楹联曰:“竹发院中千枝万叶孙传祖,泉流山下四海三江委汇源。”
        蓝蓝的天空,淡淡的云雾,凉凉的空气,宛若玉带清澈秀丽的文闪河,薄雾缭绕、郁郁葱葱的生态林,一幢幢粉墙黛瓦的古民居,一巷巷古色古香的村间小道,形成一幅“水绕古村庄,铜锣聚万两”的优美画卷……一切都是那么的美丽迷人,这里就是被称为“中国古戏台之乡”及“皖南根艺第一村”的祁门县闪里镇坑口村。“会源堂”是竹源陈氏分祠,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享堂为民国十一年(1922年)重建。今年这里恢复了坑口剧团,唱起古戏、打起锣鼓、拉起胡琴,使这个古村落又仿佛回到古时热闹的场景.
   前戏台、后祠堂是它一大特色,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源堂”由戏台、享堂、寝室三部分组成,总面积600平方米,戏台坐南朝北,面积97.44平方米,观戏楼及天井206.56平方米。前台为演出区,两侧厢房供乐队伴奏。戏台正中央顶部有穹形藻井,起到美化与扬声之功效。梁架结构为穿逗式和硬山搁檩(lin)式,各种雕饰遍布戏台及观戏楼正立面,整个戏台雕梁画栋,装饰性强。两侧观戏楼前檐柱为方形石柱,柱台上设有菱形斗拱。天井下以青石板铺地,十分整齐。戏台墙壁上各戏班的信手题壁仍依稀可辩,以清同治、光绪年间最盛,是研究地方戏剧史的珍贵资料。电影《大转折》、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曾在此取景拍摄。
         祠前“放生池”碑是一块禁捕鱼碑,曾有诗赞“七水源流到竹溪,深潭光映似玻璃。金梭玉尺临渊羡,不许渔翁把钓跻。”记载了古人注重生态的保护,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祠前的旗杆是古代功名的象征,中间一个现在还可清楚看见“理士弟”三个字。“陈氏宗祠”为祁西派陈氏总祠,徽州三宝即砖雕、木雕、石雕随处可见。古祠分三进,首进徽青石护栏,石鼓一一对立阶梯两边,门头“陈氏宗祠”匾为进士浩魁所书。二进为议事大厅,凡清明年节,族人集众于此议族中大事。祠中石柱分红、青两种,实不多见,为祠中一大特色。三进为寝堂,供着陈姓宗族列祖列宗神牌位,旧时烛火常明,香烟缭绕,为陈姓祭祖之地。
  “先祖是皇”记载着陈氏的源由。三副木制对联也记载着祁西竹源派来龙去脉。上联表明了陈氏先祖为王之事、忠孝之家风、礼仪传家之道;中联表明了颖川陈姓鼻祖为陈實(shi);下联讲述了祁西竹源派来自豫章及在竹源坑口定居时间。
   会源堂建筑恢宏,气势非凡,祠堂木柱皆两人合抱,石础刻有纹饰。堂内天井洞开,异常开阔,与一般祠堂的天井不同,严格地说这并非真正的天井,它不设排水沟,青一色石板铺地,两侧走廊路面由鹅卵石铺筑,十分规整。该祠始建于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相传由典叔所承建,典叔是村中有名的工匠,当时坑口村民为考验他,限其三日完工,号称三天工程。如此浩大的工程岂能三天建成?明摆着是强人所难。典叔无奈,心生一计,找来木工天福、石工天寿、砖工天生,四人叮叮咚咚地干了起来。三日眨眼便过,族人责问,典叔便说:“有天福、天寿、天生这三个“天”,岂不是三天工程?”族人无言,便由他慢慢地建造。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但由此足见坑口人超凡的智慧和惊人的毅力。会源堂由戏台、享堂、寝堂三部分组成,总面积约600平方米。戏台坐南朝北,面积97.44平方米,两厢看台及天井206.56平方米。戏台底座皆空,台面以木柱支撑,上铺台板,为固定式,俗称“万年台”。戏台后壁即祠堂南墙不设大门,是该祠一大特点,此种设计徽派建筑中并不多见。据说这种设计为了方便百姓看戏,人从祠堂侧门出入,不影响演出。另一迷信说法是开门见河不宜。戏台前面明间为演出区,两侧各有一间厢室,为乐队伴奏之处。台前设有石雕拦板,两侧有楼梯与看台相连。戏台正中央顶部设有穹形藻井,梁架结构为硬山搁檩式,额枋、月梁、斜撑、雀替等雕饰各种浮雕图案及立体木雕,整个戏台雕梁彩宇,装饰别具一格。
       戏台两侧楹联云:“芝山月土歌声澈,竹经风生舞佩摇。”中间台柱联曰:“几段渔樵如溯嶰溪调风哕,一声霹雳曲来琴穴动蛟飞。”戏台两侧廊式看台前檐柱为方形石柱,柱台上设有菱形斗拱。檐枋、柱台、斜撑均雕有精美纹饰和人物饰件。戏台墙面各地戏班的信手题壁依稀可辨,上自清咸丰三年(公元1853),下至1986年,皖赣两省的彩庆班、长春班、德庆班、四喜班、喜庆班、同乐班、景德镇采茶戏团、休宁县黄梅戏剧团等均曾来此演出。尤以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为盛。古戏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过会源堂沿石板路前行三十米,便是陈氏宗祠,此祠不仅仅属于坑口村民,还包括由此迁居它乡的陈氏族人。宗祠前方正中是石板道,两侧是青一色的鹅卵石路面。祠前有圆鼓形石础四座,石础置放方墩之上,上刻录的“恩进士”等字样依稀可辨,此础专为南宋进士陈樾而造。陈氏宗祠右首的墙角原有一块碑,斜靠墙边,上刻有“放生池”等字。祠两侧各有圆门一座,右为“凤起”,左为“蛟腾”。沿祠前石板道上四级石阶,两侧均有半人多高的石栏杆,栏杆将祠前围成三米多宽的走廊,廊前有方形石柱六根,柱顶设有斗拱。祠前的弓形横拱原悬有一匾“恩进士”,今已不见踪影,只是门前石鼓依然古朴而典雅。
        祠前楹联云:“思孝奉先厚先公实帝世之遗孝思不匮,介福裕后原后裔缵侯封之旧福介无疆。”进入祠门,堂内气势恢宏,天井前上方是百岁枋,祠堂正中悬有一匾“先祖是皇”。两边对联书道:“分土从豫章距颍川千里而遥发源自尔,传家在唐史沿僖宗六年以后托本于斯。”此联可进一步佐证坑口的渊源与历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3 04:30 , Processed in 0.53969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