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粽子与诗

[复制链接]

17

主题

17

帖子

51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20 14:2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艾节。端午节除划龙舟、挂艾叶、喝菖蒲酒外,还有吃粽子的传统习俗。对于粽子,历代文人墨客多有吟咏,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

据载,粽子在东汉时为一种普通食品,到了西晋吃粽子的习俗才逐渐被固定在端午。

南北朝以后,端午吃粽子已很盛行。

在唐代,粽子成了节日和市场上的美味食品,当时长安人常吃一种“百索粽子”,这种粽子因其外面缠有许多丝线或草索而得名。皇帝多在端午节赐“百索粽”给百官,谓之可避灾除病、祈祥纳福、益寿延年。当时左拾遗窦叔向写有一首《端午日恩赐百索》,记述盛况:

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事盛蛟龙见,恩深犬马知。
馀生尚可续,终翼答明时。

到了今天,不少人家包粽子时还习惯用五色线缠之,也是古代流传下来的端午风俗之一。

唐时,还有一种“九子粽”,更有盛名。即把九个粽子穿成一串,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其中大的在上,小的在下,造型非常好看,而且一定要用九种颜色的丝绳扎成五彩缤纷的效果。“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名“九子粽“。唐玄宗李隆基写有《端午三殿宴群臣》,赞曰: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唐代诗人温庭筠对此也吟道:“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之浆。”而唐代另一位诗人姚合以“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之句,描写了海岛上渔家欢度端阳午的热闹场面。日本曾18次派遣唐使来我国,也将端午吃粽子的习俗带回日本,并留下了“端午榴花照眼明,村庄儿女啖香粽”的著名诗句。



宋代以后,端午粽子名目繁多,形状各异,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垂粽等。有的粽子还有馅,如在糯米中夹枣、栗、柿干、银杏、赤豆,以茭叶或箬叶裹之。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千古名篇《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还以“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的佳句,盛赞别有风味的果脯粽子。

南宋诗人、也是美食家陆游写有《乙丑重五》,在品尝艾粽后吟道:“盘中共解青菰粽,衰甚犹簪艾一枝。”此诗描写用艾叶浸米包裹而成的艾香粽,颇具韵味。



常言道:一方一俗,不少地方喜欢用纯糯米做成“白莹如玉”的粽子,吃时撒白糖或淋槐花蜜,故有唐代诗人元稹“采缕碧筠粽,香梗白玉团”的诗句。

端午时节,已近仲夏,有的地方喜食凉粽子,北宋诗人张耒《失调名.端午》有句“冰团水浸砂糖裹,透明解黍菘儿和”,描写的则是吃凉粽子的情形,凉粽子吃起来清爽滑润、消暑生津。

到了清代,“清初六家”之一的查慎行笔下:

清暑初交殿角风,又传节物近天中。
灵符旧系千丝缕,玉粒新颂五彩筒。
青箬香分菖叶绿,银盘光射石榴红。
云帆不却三韩贡,拜赐还教纪祖功。

描述的是用高丽贡米及箬叶、菖叶制作香粽。而在清代诗人林苏门的诗句里:

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
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
细箬轻轻裹,浓香粒粒融。
兰江腌酺贵,知味易牙同。

则写尽了火腿粽子的妙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3 13:10 , Processed in 0.71541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