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介] 柯村乡翠林村景

[复制链接]

459

主题

457

帖子

1371

积分

VIP驴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7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0-23 10:50:5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黟县的西南边陲,有一座不起眼的小村——翠林。她虽没有屯溪老街的玲珑别致,也比不上悠久古歙的绵长古韵,却有着青山绿水所孕育出的秀美气质。她虽默默地偎依在黄山西麓,黄山的灵气却依然浓郁。其方圆数里,屋舍俨然,田畴平坦,三十六口塘、七十二眼井,镶嵌其间。

这里远离城市,听不到车船的马达轰鸣声,看不到一拨一拨的来往人流。环村皆山,林木繁茂,小溪流水潺潺。因此,空气新鲜,气候凉爽,即使是盛夏,也是气温宜人。

这里有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景观,有着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有着深厚底蕴的徽文化,还有着撩人心弦的神话传说,真是久住围城人的一个好去处啊!

翠林,原地处徽州通往安庆的故道上,是太平县弦歌乡最边缘的一个小山村,再往西就属池州所辖。界限上的石门岭既为翠林的守护屏障,亦为盐货油茶交流畅通的纽带。据汪氏族谱上记载,元末,此地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最早从歙州迁徙到此落户的汪姓人,见满眼都是一片高山柴林,便取了原始的村名——柴林。后又有一郑姓人由祁门香源游学该地并随之落户。他们在这块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不断繁衍,并逐步有了私学。这样,文化的发展气氛不断浓厚,文人辈出。村名也就完成了“柴林——赛岭——翠林”的更迭而最后定名。十年动乱期间,将“翠”字按黟县土语改念成了同音的“去”字。好好的“翠林”竟成了“去林”,而且没有几年,因为乱砍乱伐,满目青山果真的没有了“林”,这在翠林人的心中很不是滋味,村民中有人贴出了一幅门联:“翠柏苍松称古寿,林海雪原赞英雄”,以示心中的不满。

翠林的地形地貌有着不同一般的特色,有一句地理行话精辟概述道:“水托荷叶叶托龟,千年神龟轻如灰。”这就是说,翠林的村庄建设布局像“龟”形,而翠林整个地形是莲花形。四周山峦重叠,连成一体,成一圆形。地质队曾测算,翠林的凯龙山海拔600米,村中海拔300米,其四周的邻村地势均低于翠林,把翠林拱托成一块高山盆地。村民们为了解决高山盆地的水源问题,群策群力,相继挖掘了三十六口塘,开凿了七十二眼井。登上“东山翠岭”,往下俯视:身著艳装的女子,挑担汲水的,捶衣浣纱的,点缀其间,恰似朵朵盛开的荷花。无怪于清朝秀才汪道然诗兴大发,赞道:“放眼嵯峨列震东,山缘翠岭四时通。林间好鸟呼佳客,亭外香花惹醉翁。马踏应横云影白,凤鸣渐出日光红。定知万古形难改,来往行人兴倍隆。”

翠林村庄的布局非常讲究,传说有四弄八巷。这些弄巷,上铺石板,可行来往之人;下设涵道,利于排水。横弄可行八人大轿,直巷可行来往之人。加之大弄连小巷,这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虽规范有序,但陌生人进去,转来转去,不明就里,一时半刻还是难以转出来。

踏着弄巷的石板路,四处转转,你会发现村中的房屋大小不一,但多为二层,有着徽派建筑的风格:马头墙、小青瓦、白粉墙、砖木结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推代表宗派势力的宗祠。据汪氏族谱上记载,翠林有汪、郑、饶、凌、叶、胡、李等姓氏,但以汪、郑两大姓为主。因此,在众多的宗祠之中,汪、郑宗祠最讲究,最气派。两大宗祠的建筑规格基本一致,并地处全村的中轴线上,蔚然成观。就拿汪氏宗祠来说,经过民国二十七年间的整修,整座祠堂面积不下600平方米,分为前、中、后三进。跨进威严的大门,站在宽阔的前进当中,只见四周是一圈墙柱,中间立着两排圆顶柱,下承祥云石蹬,上托斗拱,气宇轩昂。其间梁柱硕壮圆浑,上架雕琢稍加勾勒,显得粗犷。从整个布局来看,处处无不显示着宗派的威严和势力。其中郑氏宗祠大门边的一对门柱,传说就是36人、18根杠从四十里之外的美溪村运来的。从祠堂天井两旁的走廊往里,就到了严肃的中进。族人在这里可商谈大事,处理纠纷等。再从后门跨过一横弄,就到了肃穆的后进。它的前端是一小天井,后端是香火座。只见正面敬着族家先人的牌位,香火袅袅,供品丰富。两旁辟有一耳门,供敬香火人出入,因为宗祠大门平时是不轻易开的。因为旧时认为,唱戏的属三教九流,不得进入祠堂,所以汪氏宗祠大门外边建有万年台,郑氏宗祠门前也建有五凤楼,供唱戏时专用。至今,人们逢年过节来到这里,还时不时可看到大型的龙灯会,欣赏到地道的目连戏,听到优美的黄梅小调。

目前村中保护最为完好的是汪氏的一幢民居。屋中的木雕精湛传神,雕刻的文字苍劲有力,宫盈柱梁则镂空细微,不论是飞禽走兽、花草虫鱼,还是山川人物、戏文故事,无不毕妙毕肖。据说其中的两块窗板,就是主人把雕匠师傅养在家中雕了三年才完成的,雕匠每天只雕出一酒杯的木屑,由此可见其工程之艰,价值之高了。该民居现在已由县政府出面,交给中坤集团迁至黟城重建。

漫步村内,巡游郊外,浓厚的人文景观,美丽的自然景点,让你目不暇接,如痴如醉。就村前的一口半月池也够你欣赏半天。据介绍,半月池四周景色优美,池中的水清澈见底,更令人叫绝的是,从池内一洞中经常游出一斑斑的天然的红鲤鱼或红鲫鱼,与游人嬉戏。有人说,此洞通向旋溪河,也有人说,此洞连着东海龙王府。池前有一小山,叫做七星降,两者相互媲美。有一古诗赞道:“降拥七星搂彩凤,池映半月起纹龙。”另外,还有十大景观,景景均有诗为证。如“松竹名山”,诗中赞道:“有松无竹不精神,有竹无松亦俗人。竹影横斜松影瘦,名山分作两边春。”又如西山的“镰刀峰”,诗中赞曰:“神龙欲割关东麦,错把我山当铁镰。”影响较深远的景点还有“天子印”、“龙虎伏寺”、“石洞清泉”、“狮象临门”等。另外胡姓的“十八根武士棍”、凌姓的“十八把白纸扇”,也都留下了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据老人回忆在清朝后期的鼎盛时期,翠林文有雅生贡士,武有武秀才。村里曾留下过汪氏旗旌夹和郑氏“大夫第”所藏的三百斤重的铁胎弓,以及一郑姓数十担之多的文史书籍。村里还曾有中药店两家,作坊业也曾兴盛一时,有糕点坊两家、粮场酒业两家、油坊一家等,百业兴旺,欣欣向荣。

由于东贯徽州,南贯江西,翠林地处三岔口,革命思潮很早就影响到这里。有辛亥革命时期的同盟会员,有大革命时的地下党员,还有抗战时的老红军和游击队,著名的柯村暴动中牺牲的英雄烈士就不乏有勇敢的翠林人,有临危不慌、牺牲自己保全同志的区委汪清泉,在刑场上被敌人屠刀砍后仍活过来的姜天云等等。

翠林人的吃苦精神也是有口皆碑的。有一句流传俗语就是最好的佐证:“老驴子上徽州,一日不死,一日不休。”今日的翠林人,正在努力做好农业多种经营的大文章,蚕桑、白果、药材、树木等在全乡占有重要的地位,劳务输出和在外工作的人员各占全村人口的12℅以上。

翠林的明天会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黄山旅游在线

GMT+8, 2024-6-18 12:33 , Processed in 0.56632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Huangshan Online! X3.2

© 2011-2016 Huangshan Online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