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旅游在线

标题: 歙县的水竹坑传说 [打印本页]

作者: 晓风残月    时间: 2019-11-7 16:39
标题: 歙县的水竹坑传说
水竹坑位于歙县杞梓里镇,因柯姓聚族居之而成村。古时,此地荒无人烟,因为水竹多,群山环抱,清流映带,环境宜人,柯姓前辈便定居下来。水竹坑因多水竹而得名,也因为多溪流,所以也叫竹溪村。


从歙县出发,沿着徽杭公路行37公里到齐武,再左拐到“横坑洞”,走8公里就到水竹坑了。
最先看到的是一座单拱古桥。这是一座廊桥样式的古桥,跨越华源河。桥头石栏杆镶着一块石碑,记载着“此桥相传建于前明隆万间,……为歙绩津要”, “戊寅年(1878年,即光绪四年)三月十六日告成”,碑文由时任江苏候补道的柯铭所撰,落款日期为“光绪四年三月中浣”。

历史悠久的村口廊桥


由于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所以这边的故事典故也是非常多。据《新安柯氏宗谱》记载,竹溪古有八景:七姑尖、蔡水林、吴楚山、珍珠泉、香炉坪、半舫圃、碧水回波、长桥步月,《宗谱》均有诗韵之。
有景必然有故事,今天讲的这个丢儿崖(岩),并没有出现在竹溪八景里面,而是在《徽州记忆——黄山卷歙县篇》一书中有记载。
水竹坑柯家,有一户媳妇十分孝顺婆婆,她春天曾去湖田寺为病中的婆婆祈祷、许愿,求菩萨保佑婆婆早日康复。(传说湖田寺在元朝公元1308年左右,由水竹坑村柯五二等人筹资,在原庙宇的基础上修建,最多有僧200多人,香火旺盛,颇为灵验)
秋天的时候,婆婆身体康复,媳妇备足了香火,打算前去还愿(还好不是去九华或者齐云山,那时候去那边的人更过)。

银杏树下的小亭


婆婆和四五岁的孙儿坚持要跟去,媳妇拗不过,就婆媳祖孙三人上了路。
中途有一段十分险峻的石崖岭,崖缝和凸岩组成的若隐若现的小路,曲曲折折直通崖顶,不仅陡,而且路上布满苔藓,步步滑脚。三人在崖前歇了一会,便开始攀登。
儿子走了几步便滑倒,婆婆一开步脚就打颤,路很窄,媳妇没办法一手牵一个走,要背着登崖吧却有两个“包袱”,不知如何是好。
婆婆说:“都是卬(我的发音,方言中读ang,代指我)不好,要跟来,害尔(的发音,方言中读eng,代指你)媳妇这么为难,你背着孙子先上崖吧。”
媳妇知道这一带草深林密,常有猛虎出没,不放心地摇了摇头。
婆婆看穿了她的心思,劝导:“尔放心,大白天哪里真有老虎。”
媳妇说:“要是万一有呢?……不行, 卬先背尔过崖,过了崖就安全了。”婆婆说:“尔真糊涂,先背卬走,孙子就不怕老虎吃了,那可是卬家一条根啊!”
这时儿子走来扯住母亲衣襟不放:“娘,我怕,怕……”
媳妇想了想说,“要不, 卬送尔回家去了再来?”
婆把头摇得像博浪鼓一样:“不行,不行,拜菩萨还愿,讲的是诚心,现在半路返回,菩萨岂不要怪罪?尔还是先背孙子走吧。”

比较陡峭的山岩,难以通行


儿子也撒娇地喊道:“娘先背我,娘先背我!”媳妇为难得泪花直冒,最后还是下了决心:“儿子没有了可以再生,婆婆没有了就不能挽回。”
她把儿子哄了又哄,带他避入一处石崖下,然后背起婆婆往崖上攀去。
待她从崖顶返回崖下时,儿子不见了。她千呼万唤,山野除了她唤儿的回音却听不到儿子的应声,不由悲从中来。
她放心不下崖顶的婆婆,不敢久呆,只好步一滴泪地赶到了崖顶,婆媳抱头大哭一场。
她们含悲在湖田寺烧了香,还了愿,正要急切离去寻找亲人,忽见殿后走出个欢蹦乱跳的孩子来,扪眼一看,不正是她们的孙子、儿子,又是哪个?三人真是喜出望外,好一阵的又哭又笑。
儿子说,娘背奶奶走后就来了只大老虎,比他前不久看见过的那只拖二伯家猪的老虎还大,他骇得昏了过去,醒来时就已到了寺里。
婆婆高兴得双掌合什:“菩萨保佑,菩萨保佑…”那壁石崖自此便有了“丢儿崖”地名。

柯庆施的故居


这个故事流传下来,或许有多个版本,但应该大同小异,核心是一种孝道,能让人们对徽州“孝道”有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这种孝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历史局限性,但是能看出“孝”并不是简单的晚辈对长辈的奉献,也包含有长辈对晚辈的爱护,他们相辅相成互为依托,推动社会的诚信反战和伦理进步。







欢迎光临 黄山旅游在线 (http://www.huangshanonlin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