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落季 发表于 2017-6-9 23:21:57

柳渡惊看水鸭飞,一篙刺动玻璃碧——婺源汪口(第三篇,商埠篇)

本帖最后由 黄山知名导游 于 2017-7-4 13:53 编辑


商贸是汪口历史上的主导产业。农业未能造福于汪口,商贸却早就了历史上汪口的繁荣。


汪口地处双河合流之处,旧县志载“通州止此”,被称为“草鞋码头”;汪口又是商旅行人往来于县城至溪头、段莘、江湾、大畈(fan)、晓容和休宁的交通要道。这一优越而特殊的地理位置,在“陆不通车水弗舟”的年代,让汪口成了婺源东部的货运码头和集散地,成了婺源东部实际上的商贸中心,影响和改变了汪口的村落布局;经营各类货物的商店、仓储建立起来了,饮食、客栈兴起来了,三教九流、商旅行人络绎不绝,人气旺起来了。
据村民回忆,直至解放前夕,汪口的古街面上还有各种店铺一百多家。解放后,随着公路运输的星期和武口王村大坝阻断了航道,汪口作为货物集散中心的优势已不复存在。




商埠篇:
[草鞋码头]——历史上,汪口是婺源东乡的水运码头。因河道水浅滩多,往来的船只较小,码头也比较简陋,用木桩、溪石堆砌成溪埠,便于泊船和装卸货物,所以被戏称为“草鞋码头”。“草鞋码头”给汪口带来了繁荣,使之成为婺源东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素有徽州古商埠之称。河边现存的四座溪埠,就是当年的货运码头,而现平时,溪埠方便于妇女浣衣洗物。2005年4月,这四座溪埠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官路正街]——俗称汪口古街。始建于宋,形成于明。由于街道又属官路,过往行人、客商、官吏,东去江湾、休宁,西去秋口、县城,都要经过这条街道,所以被称为“官路正街”。街呈弯月形,全长一华里,故又称“一里街”。汪口古街是一条商业街,街的南侧有十几条溪巷与河滩相通,便于搬运货物和雨天排水。古街又是一条古建街,文化街。界面上的店屋均为三进二间或三间的徽派建筑:对朝堂、三间两厢或独间形式,码头墙砖木结构,石头门枋、砖雕墙画和罩檐。室内摆设,堂前正中八仙桌,上首两张“汉纹椅”,两边各一长凳;上方屏壁,悬挂中堂、对联,下方押画桌、摆放东瓶,西镜和中座钟,寓意终生平静(钟声瓶镜);钟前小香炉,供奉列祖列宗,祈求祖宗保佑一家平安,两边墙壁悬挂对联字画,内容因主人喜好而异。家家户户大门上均张贴门联,或咏志、或祝福,丰富多彩。走在街上,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年轮和浓郁的文化氛围。




[十八条巷]——汪口巷多,数有十八。十八条巷自上而下依次是:鱼塘巷,马鞍石巷、祠堂巷、酒坊巷、李家巷、双桂巷、小众屋巷、大众屋巷、柴薪巷、四公巷、桐岭巷、汪家巷、上白沙湾巷、下白沙湾巷、俞家巷、赌坊巷、夜光巷、油榨巷。这十八条巷是由被向南直通溪下埠头的巷。还有七条东西纵向长短不一的巷与这十八条巷纵横交错,构成了汪口独特的村庄布局。
这些巷的作用,一为防火,一条巷就是一个防火带;二是排水,汪口地势北高南低,十八条南北方向的巷道,每条都建有明沟或暗沟。三是便于疏散人员,如遇突发灾难或兵荒马乱之年可迅速疏散躲避,减少损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柳渡惊看水鸭飞,一篙刺动玻璃碧——婺源汪口(第三篇,商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