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得来世福 发表于 2017-6-3 18:23:12

闲聊明代婺源籍名臣

婺源,地方虽然不大,不过是东南一隅的一个西南角,但她所创造的“徽煌”足以让徽州感到骄傲,让皖省倍感自豪,东南为之增色,华夏为之添辉。可以这么说,从南宋至民国,商贾、官吏、文士无有不知婺源的。可为何婺源能昂首东南数百年之久呢?当然,这绝对不是虚的,说心里话,古时婺源人崇实避虚,重风节还是很著名的,这可能也与峭砾之山,清激之水有很大的关系,俗话说,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大概也就是这道理吧!
翻开《明史》,名臣传也数婺籍人为最!
詹同:婺源庐源人,明初四学士之首,官至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承旨,时有“宋文詹诗”之誉,他老成持重,深受朱元璋宠渥。
反过来看,詹同属元朝旧臣,也曾是陈友谅的御用内相,三易其主,最后还能成为朱元璋的内相,最重要的是他还能得以善终,由此可见,詹同不仅有颉頏朱升的超迈学识,有宋濂的儒雅,还懂得知进善退,故而仕途荣达,大器晚成。
詹徽:同子,明初吏部尚书兼左都御史,明代名臣。
詹徽只是秀才出身,最后却能官至宰辅,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他刚直不阿,强干过人,官御史大夫时,属吏蓬头垢面,有如乞丐,连李善长,汪广洋也惧他几分。可最后却成了帝党斗争的牺牲品。从詹徽的事迹我们也可以看出:官场如太极,过刚总是自己吃亏。
詹希原:詹同从子,明初大书法家,官至中书舍人,大明首个文字狱里的冤魂,至今徽人都心有余悸,老人家常说:写门联“门”字千万别带勾,不然是会闯祸的。
詹绂:詹徽子,官太子洗马,詹徽的殉葬品。
徽婺詹氏“一门四杰”只有詹同一人全身而退,这也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才如利器宜深藏。信不信由您,反正我是信了。
戴铣:婺源桂岩人,明代名臣。
戴铣幼时就深受程敏政器重,后来中进士,授了个言官,他尽说些官僚们不敢说,不愿说,不能说的话,并向刘瑾开了头炮,最后是挨了廷杖,罢了官,郁郁而终。
今人无法理解他清廉到何种程度,连口粮都要儿女亲家来接济。
汪舜民:婺源大畈人,明代名臣,官至南右都御史(未上任,实为三品巡抚)。
汪舜民自幼就被程敏政称之为“吾州之杰”,自入官场,就受到王吏部尚书的器重,政绩卓著,为四方百姓所拥戴,当灵柩途经江苏,贩夫走卒相送者不下10万人,哭声震天,由此也可窺其一斑。
汪奎:汪舜民从父,明代名臣,官至巡抚。
汪奎为人厚重,为官清廉,有锥金锻铁之刚气,有古大臣之风。
汪玄锡:婺源大畈人,汪鋐从弟,程敏政的得意门生兼从女婿。但他比程敏政,汪鋐更有个性,所以说,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一闲住就10多年,等汪鋐光环退尽,他又东山再起,直至顶峰,官至户部侍郎,赠大司徒。
汪应轸:祖籍婺源浯村,汪精卫先祖,明代名臣,立言,立德,风节,政绩兼备,无愧完品。
潘珍:婺源桃溪人,明代名臣,官兵部左侍郎。
潘珍是桃溪潘氏的中坚人物,也是潘氏第一个进入权力中枢的,别的都不说,如果嘉靖听了他的话,就可为大明节约百万两银子。他从不以为自己是京官就像今人那样觉得有一抱粗,严于律己,淡泊名利是他一生的缩写,他就是潘珍。


潘旦:婺源桃溪人,明代名臣,官总镇兵部左侍郎。
潘旦与严嵩是同年好友,二人都较为强干,且潘旦又是个标准的美男子,文韬武略,琴棋剑画,样样精通,上山伏虎,下海擒蛟,无所不能,只可惜,才未能尽展。
潘鉴:婺源桃溪人,明代名臣,官总镇兵部尚书。
潘鉴是桃溪潘氏的翘楚,何有此说,官数他做得最大,明代徽州只有三人担任过总镇兵部尚书,那就是汪鋐,胡宗宪与潘鉴,而且,潘鉴还担任过工部尚书与御史大夫。潘鉴为官清廉,旧布鞋的故事还曾在徽州流传数百年。
潘潢:婺源桃溪人,明代名臣,官至南兵部尚书。
潘潢解元出身,人有才,但相貌平平,文才也不如其兄。他当官很有政绩,也很廉洁,但略有书呆气,不大会转弯,历官南工部尚书,北户部尚书,北礼部尚书,南吏部尚书,南兵部尚书,但几年考满,仍旧是二品衔,还不如伯父潘鉴。
洪垣:婺源官坑人,明代学者,湛若水最得意门生,有盛世儒宗之誉!
方瓘:婺源方村人,明代学者,与洪垣并称“湛门二妙”。
余懋学:婺源理坑人,明末名臣,官至户部侍郎。
余懋学之直节在大明是最负盛名的,他也是第一个向首辅张居正开炮并一语断其终生的人。
余懋衡:婺源理坑人,明末名臣。官至南吏部尚书,学者型官僚。立德、立言、立功、立行兼备,堪称一代完人!
汪鋐:婺源大畈人,明代名臣,只可惜,《明史》未立传。
汪鋐一生功勛卓著,器局胸襟远大于传统徽人,但由于学了那句“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古话而被扫出了《明史》。
游震得:婺源济溪人,明代抗倭名臣,官至福建总督。
游震得虽与《明史》无缘,却能不朽于海疆;虽然兴化失利,但游震得的东南抗倭之功不在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之下,这是不可能磨灭的。
汪应蛟:婺源段莘人,明末名臣,海内伟人,一代完人!
《明史》对汪应蛟的评价最高,这么多年过去了,京津,贵州人都忘不了他。
何如宠:祖籍婺源莒径人,官东阁大学士,虽有才,有志,也难挽大明颓危之势。古人常言:心慈不能当官。可汪叡就是其中比较独特的一个。他不仅心慈,还患有严重的哮喘;不仅善文,而且还是朱元璋口中“尊敬的汪同”之弟,可他照样能矗立于青史碑上,这不能不说是罕有的。综观其一生,用一句话来形容,就叫“倒嚼甘蔗老来甜”。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闲聊明代婺源籍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