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街听风 发表于 2017-6-2 09:14:33

【老家在秋口】茶商大贾朱文炽

本帖最后由黄山知名导游于2017-6-2214:37编辑

官桥村,过去被称为乔川。是一个有一百六十余户人家的村落,拥有560多人口,其中大多数人以农田、茶叶为主要收入来源。据说,由邻村金竹坑程姓建村,因位于两溪交合处,初名乔川,后因村头建桥合拢时,一位县官坐轿从桥上经过,该桥被村民命名为“官桥”(现桥刻石碑还在),后又以桥名作为村庄的名称。原来村头有关帝庙、社公庙,其中庙内一楹联概括村庄面貌,“双桥交锁一溪烟,两水环追千古庙。”后又有联曰:“千里来龙添景色,双溪秀水映乔川。”另一说是以诗句“影聚游鱼花日壁,名增满载举杯邀”改官桥,也称官桥头。村头的古桥原是通往里蕉、段莘、溪头的必经之地,桥正中镶嵌着石刻,上书“官桥”二字,文字记载是由一位姓詹的信士所建,落款为清同治六年,部分文字已难以辨认。


官桥村有四姓,分别是朱、程、俞、叶,以程姓为始迁。从高处往下看,村中密集的房屋一半是做工考究,有高大气派的马头墙,另一半房子稍微要低矮些,建筑风格较次。村人说那些考究的房子是朱家建的,朱家做生意发了,赚了钱,在村里建了好多幢房子。
乾隆、嘉庆年间的朱文炽(文焕公),字亮如,在广东珠江一带做茶叶生意。他是一位毕生坚守诚信的儒商。一次贩运新茶错过了上市期,尽管手下的伙计再三劝阻,但他还是在每笔交易契约上都注明“陈茶”二字,以示不欺。从事茶叶经营二十多年,他始终力行“职虽为利,非义不可取也”“宁可失利,不能失义”的商业信条,最终他成为腰缠万贯的富商大贾——后来村里人称他为“朱百万”。
婺源茶明代以前多运往邻县浮梁,再转运到西北、华北各地。直到清代主要经营外销茶,故在县城装船,运到鄱阳湖转入赣江,自赣州到广东南雄州、韶州江运到广州,一路颠簸,十分艰辛。内销茶则运往南昌、汉口及北方各地,不少人还在上海、汉口设栈开店,经营非常活跃。
朱文炽做外销茶足足赚了100万两银子,货真价实,银锭还是经过朝廷银锭司检验过,木匠箍桶装入,夜间通过船运到秋口沙城洪,再请人工挑到官桥村的。朱文炽到家时发现少了两桶,内心着急,以为是有人偷了去,后来去寻找,发现是搬运下埠头,用了两桶垫脚当台阶,忘了拿,最后给找了回来,大家欢喜不已。文焕公立马为十四个儿子建了14幢颇有气势的新房子,至今小河边还保存着部分当年的建筑。同时还建造了气势恢弘的朱氏宗祠,现因颓废拆除消失。朱文炽与当时在朝中为相的大学士晓鳙人曹文埴(户部尚书)之子曹振镛交情甚厚,并请他写了一幅楹联挂在祠堂的梁柱上,至今73岁的朱家后裔朱利炎老师还清楚记得联文是:“承先哲之仪型作室构堂水绕山环宗地脉,启后坤之俊秀知书识礼蛟腾凤起唤人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家在秋口】茶商大贾朱文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