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梦想花开 发表于 2017-5-30 21:43:04

物非有灵,只是人寄于情——记徽州旧事物

本帖最后由 黄山知名导游 于 2017-6-24 23:59 编辑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印记,我们之所以缅怀过去,是因为有些“过去”已不适合今天。古徽州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的文化遗存遍布各地,那些远去的徽州旧事物,它们盛行在我们的祖辈、父辈,现在八零后和九零后在童年或者年少时期还经历过一些,在此收集整理一些徽州的旧事物,用来寄存我们对过往岁月的留恋和怀念。



老屋子
老屋子承载着我们的童年,那些老房有前堂后院,有天井,一家人同住很热闹。老一辈还在的时候,孩子们放了暑假,就会被送到乡下过暑假,在屋子里捉迷藏、跳绳。老屋子里很凉快,午睡的时候竹席子用湿布抹一遍,外面的热浪怎么也冲不进老屋。晚间乘凉,坐在天井下听老人们细说千年隽永传奇。



火桶(火篮子)
在徽州山区,火桶几乎家家必备。有句古话:手捧苞芦馃,脚下一炉火,除了神仙就是我!说的就是徽州人家冬天的御寒法宝—火桶。乡村大多用的是柴火灶,烧火做饭之后,将多余的炭火收集到火盆里,放入火桶中,然后就可以安逸地享受温暖。这就是属于徽州人冬天里最温暖的时刻。





老理发店
当时的理发店设备简陋,老式的磨盘转椅,立起来可以剃头理发,放平了可以刮脸洗头。或圆或方的镜子、数张木质桌子,推子、剪刀等几件简单的老式理发工具,组成了一个鲜活的大时代的小背景。戴着老花镜的剃头师傅,剃、刮技艺纯熟,深受乡里乡亲的信赖。“来啦?”“啊,来了!”没有过多的话,确很熟络。老理发店坚守着独有的宁静和质朴,带给人们的是简单清爽和浓浓的人情味。




蓑笠
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塑造了一个穿戴这蓑笠,不怕严寒、不怕孤独、高洁不俗的渔翁形象。徽州的蓑衣是用棕树上的棕片编织的,棕片织蓑衣遮雨不漏且经久耐用;做笠帽,要选用毛竹,侧向劈成篾,通过箭门刮光,然后从顶开始编,放在笠帽模上成型,编成上下两片,夹入箬叶,上下两片合并,边上用竹篾扎成辫形帽圈,一只小小的笠帽可要通过10多道工序而成。蓑衣笠帽如今不多见,但作为一种民间工艺仍深留在人们的记忆里。



老油榨
每个地方都有着它独有的古老工艺,走进歙县富堨的老油坊,两盏昏暗的吊灯摇晃着,工人们光着膀子,紧着裤腰带,传承着古老的榨油方式。100公斤的撞捶敲打木楔子,每一次相碰像是一阵无言的交流,壮大而厚重,榨膛中受到撞击的坯饼慢慢流露出金黄的油脂。




老事物逐渐被时光掩埋,但它曾在岁月中走过,如今更是向我们缓缓述说着过往的时光。物非有灵,只是人寄于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物非有灵,只是人寄于情——记徽州旧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