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Vega 发表于 2017-5-30 10:15:17

落纸如漆,千载存真的徽墨

本帖最后由 黄山知名导游 于 2017-6-25 12:28 编辑


徽墨制作过程
文房四宝之一的徽墨,产于安徽省的歙县,始于南唐,历史悠久,素负盛名。由于它“落纸如漆,千载存真”,历史上书画家的著名作品,得以完美地保存下来,成为珍贵的艺术遗产。徽墨除实用价值外,经过特殊墨模压制、彩绘,又作为珍贵的工艺品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墨”是“黑”、“土”两字叠加而成的会意字。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宣王时,有个叫邢夷的人用锅底的松灰拌合糯米粥制成了中国第一块墨。到了五代十国时,易州著名墨工奚超带着儿子奚廷圭辗转来到歙州(今歙县一带)的黄山。他们得知黄山的古松的烟所制之墨质量不错,于是就安居于此,恢复了制墨生计。一次,奚廷圭替妻子熬滋补品阿胶时受启发,即用阿胶作调料制墨,质量有很大提高。后来又不断改进配方,终于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好墨。南唐后主李煜得知后,差人去徽州取回两块,试用后非常满意,就下了一道圣旨,在歙州设立“墨务”,委任廷圭为墨务官,并赐他全家“国姓(李姓)”。从此,奚廷圭改称李廷圭,他所制的墨,号“李墨”,名声极高。据说南唐吏部尚书徐铉得李墨一碇,同其弟徐锴共用,两人每天写字5000个,10年才用完。宋祥符年间,皇宫中一人偶把一碇李墨失落于水池之中,一年后捞出,光泽不变,表里如新。宋仁宗每次宴请近臣,都用李廷圭所制之墨赐给官员。文人学士以得到李墨为荣。秦少游、黄山谷都曾收藏,苏东坡也写诗称赞。到了宋徽宗时,便出现“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状况。据说当时生产一种药用墨,有奇效。一皇妃产后血运不调,生命垂危,太医遍用诸药均未见效,他壮胆把药墨投入烈火锻烧,用墨末和酒让皇妃服下,不久,皇妃病居然痊愈。宫中王妃们竞相储藏此墨,以备用。为此,朝廷每年要徽州进贡徽墨1000斤。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前后,歙州改称徽州,因而有了“徽墨”的专称。李廷圭也就了徽墨的创始人。









由于受李氏一家制墨荣封的影响,加上文化艺术不断发展的需求,歙县成为全国的制墨中心。南唐以后的各个朝代也都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墨工巧匠。如宋代的潘谷、明代的程君房等,清代的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天注(胡开文店创始人,亦称胡天柱)“四大制墨家”,更是把徽墨推向极盛时期。特别是胡开文店所制的地球墨,曾于1915年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和在南洋劝业会上获“优等奖状”。这碇曾为国争光的珍品,至今仍保存在海外。








新中国成立后,徽州的墨厂不仅生产普通墨和高级书画用墨,还生产成套的“集锦墨”,供应国内外市场。如屯溪的胡开文墨厂的“苍云珍品”(漆烟)、“潇湘八景”、“八宝奇珍”(净烟)、“御园图”等;歙县徽墨厂“手卷墨”、“黄山图”、“八仙墨”等都是堪与明代“集锦墨”媲美的精品。屯溪胡开文厂根据明万历年间歙县制墨大师程君房的配方,生产的超漆烟墨,是在桐油烟中加麝香、冰片、珍珠、金箔、玛瑙、公丁香等名贵原料,再用阿胶配制而成,墨色能分出浓淡层次,落纸如漆,万载存真,而且防虫防蛀,加上精湛的技艺,成为令人爱不释手的美术工艺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落纸如漆,千载存真的徽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