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輪回 发表于 2017-5-29 16:48:58

井秀之源,徽州人家的上善若水

本帖最后由 黄山知名导游 于 2017-6-25 17:23 编辑

徽州山清水秀,逶迤的群峰连绵起伏,层峦叠翠;一道道溪水千折万转,汇成河流,碧波萦回,沿着山麓缓缓流淌;树林掩映中,一幢幢粉墙黛瓦的徽派古村落时隐时现,高高的马头墙,青青的石板道,潺潺的流水,缭绕的炊烟……一幅天然画卷入眸来。
“背山面水”,“得水为上”,一向是徽州人建村旺族格局的理想信念。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川流不息也兆示着财源滚滚而来。徽州人在“择山选水”方面发挥了卓越的聪明才智,借机利用山形地势,巧夺天工,山、水、村、人形成一个和谐的人文意境,清澈见底的溪水贯村而过,进入每家每户,一路欢歌流向风水宝地的“桃园胜景”。
徽州境内有水皆成村,溪水中流,村中充满生气和灵气。有的村落由于地形的因素,溪水环村而流,因此在村首开凿数条水圳,把水引向村内,故而形成村落一步一景,令人赞不绝口:小桥流水,古树老鸦,高低错落屋;小街接着窄巷,旧楼连着古祠,老屋围着古井……真是:人在山村走,如在画中行。
徽州有村皆有井。虽然溪水中流,却也遍地打井,形成水系。因为遇上大旱之年,山水难免断流,水井正好发挥作用。又则水圳吃水、用水(洗菜、洗衣等)是分时间段的,而井水则可随时取用,不影响他人。还有井水清冽甘甜,冬暖夏凉,天然“冰箱、空调”,很受户家喜欢。
农耕时代,水井地位显赫。古代早就规定了以“水井”为标志的乡里区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百度”对“井”的释义为:常见的符号意义即代表了家园、故园,因此自古就有背井离乡、乡井之说。也就是说,井是立村之本,井是家乡的象征,井是幸福、亲情的源流。由此可见,水井不仅仅单指水源,已赋予了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徽州古村落的水井,星罗棋布却又千奇百怪。就其形状来说,有大的,有小的,有长方形的,也有正方形的;有花岗岩井圈,也有无遮无拦的;就井圈来说,有八角的、六角的,有圆的、半圆的,也有方的;就其用途来说,有供吃水的,有供洗用的,有排水的,有防火的,也有专为调节屋内气温的;就其所处地点来说,有路边的(路旁井),有屋子里的(家井),有墙拐角的(夹墙井),有厨房的(灶下井),也有菜园塝上的(菜园井)。有的大村,为方便村民,在村中心石板道旁、水圳边建有洗刷用的长方形水井和吃水的方形井,开挖得很浅,并筑有石阶,没有井圈,似个大水池。徽州人家,耕田而食,凿井而饮,两户一井,三户一井,大户人家,则一户一井或者数井。
“千年仁里”古村,位于绩溪城东六里地,登源河从村东流过,是远近闻名“千灶万丁”的大村,据记载,旧有古井百余口。名气大的水井有三口。一口为东井,位于“百步钦街”北端的十字路口,是古村开凿最早、出水量最大的井,大半个村子人家都赖汲此井水供饮用,却从不干涸,水清不浑。一口为西井,位于西门上丁字路口,古村地势西高东低,因此西井比东井高出数米,然而历史上也从未干枯过,常年水涌不绝,甘甜清澈。据传说,为防止井水变浑,石条井圈腰间包了一圈铁箍,又称“打箍井”。第三口井特别有趣,名叫“嫁资井”,位于黄门第巷中“官厅”西墙下。古时伏岭下一个富徽商的女儿嫁给古村的黄门侍郎,十分依恋父母,要求天天饮用娘家水,父亲为了显示气派,出资在婆家打了一口井,满足了女儿的愿望,也成为一段美谈。





徽州水井花样繁多,惟方便、实用为上,因地挖井,因水开凿,不拘形式,在一个地方生出一眼井、两眼井、三眼井乃见怪不怪,稀奇的是南宋淳熙年间,府城歙县斗山街出现了八眼井,只见一处平整的院坦上,一下子打出了四口井,井栏用长方形麻石块,各凿二圆孔,按九宫格拼成正方形,每边横排三眼,下以石梁承托。用水量如此之大,可想象当时主人家财旺人兴之鼎盛。
在徽州,水井不仅仅是一个生活场所,也是维系族人亲情交流的友爱、和谐场所。男人们按照长幼及先后次序担水,孩童们嬉戏玩耍,女人们在井台上浆洗,相互诉说家长里短,趣谈乡村逸闻,温馨的“桃园时光”。
水井人们又称之“乡井”,包含着浓浓的思乡情结。离家在外的游子看见她,一下子就拉近了与故乡的距离:喝一口家乡水甘甜润喉,穿肠入肺酣畅淋漓,仿佛又扑进了母亲温暖的怀抱,万语千言幸福荡漾。2013年9月13日上午,秋高气爽,风和日丽,原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同志第一次回到绩溪龙川老家。在乡亲们陪同下,他满怀乡思来到绿荫覆盖的祖宅,步入家门,走到后堂,注目陈列着的爷爷、奶奶、父亲的遗照,怀念亲情涌上心头。随后,在小院里,看到工作人员端上刚从水井打上来的清水,立马接了过来,用脸和手亲水后,连喝三口,对夫人永清说:“你也喝几口吧!”意味饮水思源,追思祖辈,体味家乡水之甜美亲切,抒发怀念感恩之情。不言而喻,胡锦涛同志心系家乡、梦圆家乡的浓浓情感油然而生,看了不禁令人十分感动,肃然起敬。
徽州人家的井,除了水井,还有一样别致的建筑叫“天井”。在徽州,“有堂皆井”,一进一天井,院落中央四边的屋顶都是斜坡,下雨时雨水从四面自然流入堂屋前面的长方形天井,又称“四水归堂”。一般的徽州人家,大都是“三间二厢”庭院式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即一天井组合。天井前的厅堂面积最大,称之“堂前”,两边则是住人的厢房。大户人家显然房屋众多,用天井将其相隔。所以,在徽州夸赞人家富有,常以有多少个“天井”形容。最著名的数歙县棠樾牌坊群的“保艾堂”,为两淮总盐商鲍志道父子建于清嘉庆初年,有108间房,36个天井,乃古徽州罕见的大屋,堪称天井之最。
徽式民居天井,多横敞在堂前的下首与大门之间,由井口、井身、井底组成。天井上端屋檐的四周,安有锡制的水枧,接以两根通向井底的水管,屋顶的雨水直排落井池;井底以花岗岩石板铺地,下凹于地面,布有水槽、小水池(太平池)或水缸,讲究的人家建有古铜锁形的蓄水池或水井,四周石隙设有排水明沟;井身一圈铺以青石条,有的筑围石条栏板,上面雕有花草鸟兽,或再设置石凳石几、花坛果木、假山盆景、鱼池,颇有几分江南园林之景致。
古代徽州人家,高墙深院,对外几乎是封闭的。房屋基本不开窗户,一楼厢房只向院内天井开窗,二楼的外墙只设有一块开砖大小的窗户,木板启闭,仅仅是马头墙上的装饰和点缀。因此,为了给房屋采光通气,创设了“一口天井”,向屋顶破口“借天”,将室内空间向外部拓展,与自然亲密接触,晨沐朝霞,夜观星斗,可听河溪流水淙淙,通天接地,居家宅屋平添了欢喜快乐。徽州人家为什么好用天井“蓄水”?实际上“聚水”就是“聚财”,赋予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深刻文化意蕴。晴天阳光自天井泻入堂前,称为“晒金”;雨天雨水通过天井落下,称为“流银”,把财气完全蓄积在家中而不外泄,“家有天井一方,子子孙孙兴旺”,表现了徽州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一方天井,发挥得淋漓尽致。
天井里的雨水,给百姓带来方便的生活乐趣。主妇们足不出户,在明潭栏杆的水管边洗衣刷碗,男人们暑天光着膀子沐浴或冲洗农具,孩子们玩水嬉戏,飘飞的细雨带来丝丝清凉。冬天,太阳照在天井里,老人和孩子惬意的享受温暖的阳光;夏日的夜晚,竹凉床摆在天井里,洗澡后一家人乘凉,望着天上的星星月亮,奶奶给孙子孙女讲着嫦娥的故事。
徽州天井的式样较多,除了院落中央四边都是坡面屋檐围成的长方形状外,还有一面高墙一面厅堂、两侧厢房围成的长方形状,第三种是一面厅堂三面高墙围成的长方形状,第四种是一面厅堂二面高墙围成的三角形状。天井的面积由院落的大小决定,一般前厅堂的大,后堂的小一些,还有的受地形的限制,窄长形,状如“一线天”。有的人家在厨房也开设天井,狭小方形,位于灶台边,便于通风换气,也有利于灭火。
徽州的天井、厅堂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后人、激励上进的重要环境,主人在四周的梁柱、额板及石条栏板上,刻有木雕、石雕,绘上古代人物掌故,挂上楹联家训,颂扬励志,蔚然成风。宏村古民居承志堂系大盐商所建,以其精美的木雕著称于世,有徽州“民间故宫”美誉。走进中门,迎面厅堂的横梁上,雕有一幅“唐肃宗宴官图”,画面展示的是唐肃宗宴请文武百官,众人坐、站、行、立姿态各异,喜气洋洋,威风八面,显而易见,把崇尚“读书做官”摆在重中之重;中门“福”字的上方,雕着一幅“跳加官图”,全图100个孩童,有的舞龙灯、狮子灯、凤灯,有坐旱船、吹喇叭、踩高跷的,还有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可谓千姿百态,惟妙惟肖,也是古代“多子多福”传统观念的生动写照;在其上方阁楼护板的四根立柱上,雕有“渔、樵、耕、读”图案,昭示后人立世创业之根基,堂堂正正做人之本;东西两边门上方,雕了两个“商”字形图案,从边门出入的人们,都须从“商”字下边走过,倒过来,图案又似个大元宝,赞扬经商发财理念。中堂两边的楹联,一副:澹泊明志,清白传家。另一副:敦孝弟此乐何极,嚼读书其味无穷。天井处处彰显儒家思想。承志堂这种把人、建筑、自然融为一体,使建筑空间环境具备人性,木雕、楹联由“官运亨通”到“财运茂盛”,转而“后继有人、富贵永葆”的视觉冲击,像流水一样,柔和而有韧性,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井秀之源,徽州人家的上善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