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仍未出现 发表于 2017-5-29 09:06:30

桃源一般静美的杨源

似乎与世隔绝,桃源一般的静美;有点被遗忘的滋味,只因它藏得太深。如果不是那条穿行于山巅云端的水泥林道,如果没有党和政府民生政策等春风的吹拂,杨源真还不知道要到何时才能撩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杨源由杨村、广源、左源三个自然村组成,山高林密,莽莽苍苍,向人们呈现出一幅迷人的绿色金三角景象;深入体味,扑面而来的风物风情,原汁原味,透射出老区今朝的缕缕乡愁。
进出杨源三村,杨村是第一站,且为必经之路,那是一条十年前修建的水泥路,那是杨源一千四五百号人的生命线,也是他们的血汗凝成的光明路。
如在天际游荡,恍惚间,又似离天宫,不断下滑,前行不远,猛见白墙黑瓦,杨村就这样扑入我们的视野。在一座座参差错落、斑驳破旧的老房子的簇拥下,号称“明经世家”的胡氏宗祠艰难地挺立在村中央,祠内有些杂乱,但那副副楹联“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的族训、祠堂管理规定等,却分明还在承载着不老的古风;后进寝楼,钢筋水泥与木头砖瓦结合,维修得似有点不伦不类,但毕竟在延续着胡氏家族的文脉。
杨村,古名杨川。村民们争先述说着杨村的荣耀。最令我感兴趣的是,祠内享堂长形明堂正中,又凸起一块。一位老人抢道:“这是一方砚石,说明杨村读书人多!”据说杨村当老师的不少,或许受荫于这方砚石,这证实“学士称庄首、良臣重进贤”联寄托的含义。
车过一桥,右行,幽森荫翳,一道典型的徽州水口林向我们露出山野般的笑容。广源,古名里广山。村口一座小溪桥,拨开藤蔓,繁体“广源桥”三字更加清晰可见,桥那头,一条石阶小经通向密林深处,一位黄姓老人说:“这是我们里广山唯一的出入通道,经商、上学、走亲戚、办年货,功劳大着呢!”
桥这头,两块青石碑,大的是一块“奉县主严禁”碑,正文小字模糊难认,但“雍正二年”字样尚能确认;小的大概是补充大碑事由的,一大一小二碑,两百多年来,引导着广源村民,守护着这片水口,保住了一方血脉。对大碑后那株硕大的红豆杉,有人频频摁下了相机快门。
如今,广源是杨源村委会驻地。居住着胡、黄两族,原有三座宗祠,下村胡姓两座已坍塌无痕迹了,上村黄氏依然坚守在村落中央,已重修过两次。宗祠“义胜堂”享堂上方一楹联证实黄姓出自祁门左田,和五城、古林黄氏同出一脉。一老者说,祖上是打猎来到此地的,一后生则炫耀祖上出过福建巡察使大官。
后进寝室,幽暗阴森,其上的一梁一托,都精雕细刻,由此,可足见前厅当初建筑的宏伟瑰丽。
里广山原本就是红色老区,在“二战”时期,这里与皖浙赣省委驻地石屋坑同等重要,刘毓标、关英、倪南山、李步新经常辗转于此,村人胡炳亮、胡炳生、黄连金于1935年参加革命,分别任红军交通员、团支部书记和红军交通员,1936年在汪村被杀害时,都才只有32岁。血雨腥风,染红了这片绿色的土地,锤炼了广源人刚强的意志。遗憾的是,没有寻访到一位英雄之妻汪杏女,丈夫黄成洪参加过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和抗美援朝,功勋奖章、纪念章一大串。
车出广源不久,一块巨石拨动了我们的神经,“梓槎”直逼眼帘。梓槎?莫名诧异!原来这是左源的古名,称它小名、别名也行。俩字皆木旁,一指乔木,一指木筏,足见当初左源木材之多,也象征着左源的兴旺发达,更反映着左源民众的心声。
前行不远,左侧,两株柏树顶天而立,这里长眠着一位无名烈士,1936年4月任祁婺休中心县委游击队队长,当年遭敌伏击而壮烈牺牲,人称“洋油箱”。左源人念其功绩,特于2000年筑其墓,敬称“革命烈士杨友相”,愿其“永垂不朽”。
左源,不愧为梓槎!村口,三棵红豆杉冲天而立,村中500年以上的红豆杉一棵连一棵,有四五十棵,漫山遍坡,都有红豆杉,是皖南山区罕见的红豆杉村。为更好地打造利用这一红豆奇观,左源村民组发动村民自觉栽植红豆杉,从“梓槎”石一直栽到村头。
村口那座片石构建的石桥,也见证着左源古老的历史。左源是一代实业大家汪松亮的祖籍地,他为左源村汪氏宗祠“广德堂”修缮、危桥改造献上了一份爱心,村民特取新桥名为“松珍桥”。
汪氏宗祠柱子,根根皆方柱,根根皆枫树。闻风而来的村民争先揭秘,大厅正中那4根大方柱,传说是一棵大枫树一分为四而成,寓意“世世同心、代代同德”。下厅及厅两侧,除了中间大方柱,都是左右两两相对,即一根枫树一分为二而成。明堂为何是正方形呢?原来这寓意着“皇上御印”,证明出过大官。有宗祠在,应有族魂在。左源年轻人新婚,娶来新娘必须先到宗祠拜堂,才领娶回家;女儿出嫁,也必须先去宗祠行礼后才能出村。老人寿终正寝,可在享堂存放几天,非正常或在外亡故,则只能先存放寝楼。
“广德堂”广而德之,左源有个“公益互助基金”,既新潮更慈善,汪社峰知恩图报,于2011年发起,全村在外打拼的纷纷效行,解了当年一洪灾倒塌房屋村民的燃眉之急。汪秋顺、胡顺娥,年将九旬,聊起当地下通讯员,虽不善言谈,却一脸放光,仿佛置身于当年那烽火岁月,汪秋顺还参加过解放溪口的激烈战斗。
大山赋予杨源人坚强的秉性,杨源人以坚守净土回报自然。杨源深藏不露,而最大的企盼仍然是那条天路,它实在承受不了,它不想让相继涌入探秘自然、寻访英烈、关爱老区的车辆担惊受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桃源一般静美的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