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巷墨漓° 发表于 2017-5-28 17:48:40

徽州乡村的美丽记忆——驮饭碗

本帖最后由 黄山知名导游 于 2017-6-26 12:31 编辑

生活在徽州乡村的人们,想必对驮饭碗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驮是端的意思,就是端着饭碗在外面吃饭,一年四季如此。
从小到饭点,就喜欢驮着饭碗去邻居家串门,一日三餐必不可少,久而久之,便成了习惯,不然就觉得饭不香,菜不鲜。


当夜幕隐去,晨光熹微,沉寂的乡村在鸡鸣犬吠声中渐渐醒来。
晨烟袅袅,驮饭碗便奏响了序曲。
早起的人,驮着碗,便急急地吹,热热地吃,就着腌菜豆腐乳,坐在家门口的青石条上,和过往的行人打声招呼,唠两句家常。
片刻工夫,碗中的饭菜,便风残云卷,然后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这时,许多人家的早饭陆续好了,便驮着碗加入了聊天的行列。
说说昨晚的电视,说说今天要干的活,说说村里的一地鸡毛,这一日算盘便了然在胸。
早上驮碗的时间是短暂的,大家各有各的一天的事要忙。
当太阳高挂,涂抹在乡村的树林、屋顶时,驮饭碗的晨曲便渐近尾声了。


中午驮饭碗就像急流险滩里的水,稍纵即逝。
大人们忙完上午的事,孩子们放学归来,村里的街上恢复了短暂的喧闹。
人们驮只碗匆匆地聊两句,长话短说,扒两碗饭,填饱肚子,便又忙去了。
一天中驮饭碗,最惬意的莫过于晚饭了。
黄昏时分,夕阳落山,鸟儿归巢,人们带着一天的疲惫收工了。
一会儿,淡蓝色的炊烟便从家家户户飘出,各家饭菜的芳香便弥漫在空中。
男人们坐在堂前的八仙桌上,端着小杯,抿着小酒,哼着小曲,怡然自得。
而女人、孩子们,则把碗里的饭菜堆得尖尖的、高高的,驮着碗出去了。


若是夏季,驼饭碗的场所,大多选在河边、街上、凉亭内,在粉墙黛瓦的古宅墙根下,那里往往一溜地摆开木凳或青石板。
人们便从四邻八落聚来,边吃边侃,任晚风轻轻地吹,小溪尽情地欢唱。
彼此碗中的饭菜,你夹一筷,我来一口,一家美味百家品。
坐着、站着、躺着,姿态各异。
聊天的内容各种各样,有高兴的、有悲伤的,也有让人叹息、摇头的。
人们常常会为某一个问题争论不休,各执己见,争得面红耳赤。
不过这绝不会伤和气。乡里乡亲的,有什么解不开疙瘩。
不时便会从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笑声。
倘若孩子驮饭碗时,一不小心碗打碎了,便有人逗趣把筷子也一起甩掉,真有孩子一不做二不休的,人群中又爆发出一阵欢笑。


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谁都拥有发言权,也有沉默权。
这里没有作秀,没有拘束,没有扭捏,只有敞开的胸怀、爽朗的笑声。
话题越来越丰富,邻里情、乡情便在升温。
月亮出来了,银辉洒满大地,碗中的饭菜早已一扫而光,可大家的谈论还在继续,拿着空碗,久久不愿离去。
一天的疲惫、烦恼,便在驮饭碗的欢笑与惬意中涤荡得一干二净。
夜深了,这才驮着饭碗,披着星星戴着月亮,依依不舍地回家了。
在这驮饭碗中,沟通多了,了解多了,心与心之间贴得更近了。


如今城市的高楼里,左邻右舍来自四面八方,习惯了彼此陌生的面孔。
即使时间久了,邻里碰个面,强作欢颜招呼一声,便没下文,老死不相往来。
电脑,手机等出现,更是使远处的人越来越近,近处的人却越来越远。
我们感叹着科技的进步,却也困惑温情的迷失。
驮饭碗也仿佛成了昨日黄花。
曾经乡间的多少民俗,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中。
驼饭碗曾是休宁乡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一段永远甜蜜而温馨的记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州乡村的美丽记忆——驮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