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年 发表于 2017-5-6 23:37:18

上庄传奇之“抬汪公”篇

“油菜花残麦穗长,家家浸种办栽秧;社会会后汪公会,又备龙舟送大王。”这是清人方士庹在《新安竹枝词》中,对徽州迎神庙会盛况所作的描述。在全国很多地方,每年的春节前后迎神庙会上,定有“徽州太阳神”汪公大帝(汪华)的祭祀活动。

农历正月十八,春意盎然,大戏开场了,为纪念越国公汪华诞辰1430周年,在胡适故里—安徽省绩溪县上庄镇余川村,举行了“抬汪公”大型民俗祭祀活动(村民自发举办),以求风调雨顺,年丰人寿,国泰民安。周边四村八乡倾家而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徽州纪念“汪公”的活动很多,正月十八余川村“抬汪公”是众多活动中的一种。这一源远流长的活动,对徽州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余川并非余姓村,恰恰是汪姓单一姓氏村,建村有600多年历史,这里是湖畔诗人汪静之、著名徽商汪立政和汪自新等的故里,文化底蕴深厚,诗香袅袅。



祭甲酒

“抬汪公”前,有一公祭仪式,按照传统礼仪,有条不紊进行。值得一提的是,与以往抬汪公活动不同,此次祭祀仪式加进了“祭甲酒”这一重头戏,更富情趣。甲酒是徽州一个古老的酒种,有“徽派黄酒之源”的美誉,用古徽州最好的黄酒祭献古徽州第一伟人,相映成辉,相得益彰,表达了村民一种远古质朴的敬意,使得祭拜活动更加古朴而原始,古韵盎然,充满浓郁的徽州风情。

但见汪公端坐在敞轿里,面前摆满香烛供果,礼生手捧茶、酒、三牲及香、帛等供仪,司仪主持,引导公祭人、汪氏后人和村民轮番叩拜。公祭人身着长袍马褂,头戴西式呢帽,喊着悠长的声调,分次用甲酒敬天、地、汪公,扑鼻的酒香氤氲了凛冽的寒气,也醉了汪公大帝。接着公祭人用抑扬顿挫的绩溪方言宣读祭文,读毕,宣告礼成。尤为称道的是,公祭人是经过村民严格遴选产生的,不仅要本人德高望重,堪为表率,还须其家庭和睦,长慈幼孝。遴选公祭人蕴含了绩溪人对世代恪守的忠孝仁义、伦常道德的坚守和传承。

抬汪公


祭祀仪式结束后,村民抬着“汪公”像在村中巡游,金锣开路,4块回避牌喝道扬威,随之是各色龙旗仪仗队,后有舞狮、地戏等队伍熙熙攘攘跟随。当此时,鼓乐喧天,礼花齐放,浩浩荡荡的队伍绵延一里有余,别提多威风了。

但见汪公着龙袍、金盔,在众人簇拥中缓步而来,端坐在四人扛抬、精雕细镂的珠珑轿里,神态威严而安详。水街两旁家家摆上供品、点烛上香、燃放爆竹迎接,抛撒五彩利市钱(条形及小方块彩纸),祈求“汪公”祛病延年,消灾解难,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一些许愿、还愿之家,还要特别请汪公菩萨到家里祭拜祈福,特别是当年有喜事的人家,接汪公格外地隆重。听很多村民说,汪公老爷是个好人、好菩萨,能带来和谐安康,大家都相信他。



面对这徽州文化生态的奇珍,一时间,长枪短炮闪烁不停,“咔嚓”之声不绝于耳,摄影师们从各个角度,把内心的兴奋和热爱聚焦成诗意的影像,让乡愁鲜活起来。一幅幅赏心悦目、别开生面的民俗风情画卷定格在骀荡的东风里,让人流连忘返。乡愁从未走远,就在我们身边,历久弥香。


随后的纪念活动还有“六月六”的“安苗节”,届时“汪公看稻”是经典节目,人们籍此期盼“汪公”体察民情,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宁祥和。所有这些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演绎成家园热恋,更激活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从而有力地带动乡村休闲文化旅游……



如今,徽州人把“抬汪公”这项民俗活动推陈出新、做大做活了,逐渐演变成各类徽州特色的民间戏曲艺术(徽剧)、民间饮食文化(徽菜与徽酒),成为徽州文化中最为生动、最有特色的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风走过,阳光正好,点燃生活的灿烂与憧憬。在时光的琴键上,乡愁永远不会老。虽然春寒料峭,但人们心里都热乎乎的。因为每个徽州子民的心中都有一个“太阳神”,“抬汪公”寄托了绩溪人崇仁向善、祈福祛灾的美好愿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庄传奇之“抬汪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