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与你 发表于 2017-5-6 22:55:05

绩溪磡头村:中国首家摄影小镇里的千年水街


安徽省绩溪县磡头村建村于明宣开二年(1369年),新安许氏始祖许儒(居歙县许村)第二十二世孙许泰来相中了这块“云山拱秀,川水潆洄”的风水宝地。从离这里五里之地的云川大桥头杏梅园下(即“下许村”谐音“霞水村“)迁来,开基建祠,繁衍人口。磡头村又名“坎头”,古称“云川”、“涧洲”,后为纪念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的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许家朋,将村名改为家朋村。



磡头村历史上虽经历了几次特大洪灾的洗礼,但古貌依旧。老村区长一千多米,宽约五百多米,两头小,中间大,形似金鱼,发源于村南崇山峻岭的云川溪穿村而过,村头村尾水位落差近30米,还有多条小溪流往东半村,汇往云川溪内,大小水溪流水潺潺,整个村庄都沉浸在一片流水声中。





云川溪曲曲弯弯,终年流水不断,十余座建于明清的古桥似虹,横跨溪上,形成一条别有情趣的水街。





村内主街两旁有二十四条古巷,狭窄幽深,纵横交错,犹如迷宫。村民沿溪谷两岸依山筑舍,就势造房,石阶奇多,甚至有的房屋从门口到床上也须拾级而上,故有“磡头磡,上床三档磡”八字民谣来形容磡头村跌宕起伏的地形地貌。




徽州古村落如今大致两种情况,一种是开发成景区,蒙上了旅游经济的外衣,充满了商业味;另一种是还未开发,成了以留守老人主的空心村。而磡头村仍旧沿袭着原汁原味的生活气息,去时正是秋收冬藏时,村民正忙碌着。




窜进一户人家,看见一把铡刀与一缸刚铡好贮水中的山芋藤,竟有些亲切感,小时候这活我干过,左手指差点被铡断,至今还留有鲜明的伤痕。



这样的粮食加工厂已经成为很多人儿时的记忆,磡头村这家加工厂仍旧一片繁忙。



街上村民来往忙碌,水里亦是如此,在河里洗菜、洗山芋粉的景象构成一幅温暖的乡风画。




恕我孤陋寡闻,我还是第一次知道油菜籽要洗的。村妇告诉我,自家吃的油菜籽都要洗了晒干才拿去榨油,这样干净,如果是卖给榨油坊里就不用洗了。我有点纳闷,我们吃的菜籽油到底没有没洗过呢?



人们都在忙,只有水中的鸭子在闲嬉,嗯,还有岸上的我。



水街上的听泉楼别致显眼,清咸丰年间(1859年)仲夏,县令王峻题赠的匾额至今依然挂在楼上。楼角悬有四串风铃,随不同风向而发出不同音响,可以听铃声而知天气变化。夜晚登楼,能听到楼底溪边泉水汩汩而出,有如击佩之声。



看罢听泉楼沿溪北上十余米,即到达许氏宗祠大门口,迎面是一座四柱三门五楼法式的花岗岩节妇石牌坊,此坊是明嘉靖丁酉年(1537)当朝皇上为表彰村民许保妻章氏守节而立,至今400余年。古牌坊屹立在许氏宗祠门前,似乎在向人们低低泣诉章氏当年是如何操守妇家之道的。



许祠的中进享堂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占地面积约300多平方米,抬梁硬山顶建造法式。据《许氏族谱》记载,许氏宗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享堂轩顶上部有过拆换修补痕迹,但主体梁架结构仍为洪武当年原物。


河对岸又见一节孝坊,都说节孝坊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套在妇女头上的桎梏,我就不去细究了。



村落里还有一方平如镜面的“月池”,原来此处是村人许时润(1522—1597年)的府第。据记载,许时润曾在广西为官三十年,官至广西都司正断事,弃甲归故里后,明武宗皇帝念其功,赐建居第“怀恩堂”。三间五进,设钟楼鼓楼,七重檐门楼,广西人赠送的石鼓一对立于门旁。门前开半亩方塘,周围绕以古坎,如半月形状,世称“伯雨洗砚池”或“月池”。


村中民宅多为内开“四水归明堂”(俗称天井)式的两层楼房,三间两过厢,结构合理实用。斗拱飞檐,窗棂隔扇均雕花,雕刻手法细腻,图案丰富多彩。厅堂摆设条桌、八仙桌,悬挂匾额、对联,鲜明地体现了古徽州的理学传统。



磡头村不仅有保存完好的徽派古建筑群与厚重的历史人文,还有十富独特的自然景观,村附近这片梯田,一到油菜花盛开的季节,世界各地的摄影人将会纷拥而至。外界对磡头也许还有些陌生,但提到家朋油菜花,摄影圈可是无人不晓了,这里还被《大众摄影》杂志社与安徽省摄协共同授予的全国首家“摄影小镇”称号。冬天到了,春天就不远了,油菜花季到家朋赏花可别忘了进村里看看磡头村的千年水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绩溪磡头村:中国首家摄影小镇里的千年水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