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年华 发表于 2017-3-19 22:02:57

古徽州的“汪公大庙”

汪王故城又称瀛洲大庙,在绩溪县瀛洲乡登沅河西。旧志记载,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汪华(公元586-649年)本名世华,字国辅号英发,绩溪县登沅(汪村)人。幼年丧父,随母郑氏投靠歙西外公家,不久丧母,九岁为舅父放牛。常与乡邻习拳练武,后拜南山和尚罗玄为师,苦练刀枪弓箭武艺超群。大业之乱,汪华参加郡府官军,以英武智勇深得将士爱戴,平婺源,开拓箬岭山道有功。隋末率众起义,遂在瀛洲择地建城堡,乃引弓远射矢堕唐金山南筑城屯兵。不久占据歙州,相继攻下宣州、杭州、睦州、婺州和饶州,统兵十万,建号吴王,迁休宁万安山。隋义宁二年(618年)迁歙县乌聊山。



汪华为政宽宏,远近爱慕,其时四方大扰十余年,六州赖以平安。歙县志称:“此后十多年间,汪华保境安民,六州不见兵革,政清人和,百姓安居乐业。”武德四年(621年)九月,汪华派长兄宣城长史汪铁佛奉表归唐,诏使持节,总管六州诸军事及歙州刺史,封为上柱国越国公。唐贞观二年(628)奉诏进京授为左卫白渠府统军,十七年改忠武将军右卫积福府折冲都尉,十八年太宗征辽,汪华留京任九宫副监。二十三年病殁长安,永徽二年(651)归葬北歙北云岚山,乡人建汪公祠于乌聊山。

为了祭祀汪公,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在绩溪故城遗址建忠烈庙,又称登沅祖庙,俗称汪公大庙。附建园林,占地34亩许,殿宇宏敞,前后五进,庙临徽杭古道,左右辕门跨路,门楣署“豋沅祖庙”,入门20余步设重门,上顶雕梁画栋,中奉汪华塑像。殿后有“劝忠楼”和司马公祠,公祠为始迁祖南朝齐司马汪叔举陵寝。

庙宇代有修建。清同治五年(1866年)洪水冲毀前三进,正殿于文革中被拆毀,今剩司马公祠和庙基。



由于汪华在隋唐特殊时段对歙州等六州社会安定和民生福祉的贡献,特别是对唐王朝统一的贡献,生前和殁后影响非同一般,在徽州就产生了影响深远的汪华信仰和抬汪公民俗。

首先是汪华在世人心目中渐渐地由人变成了神。汪华在中原分乱之时以过人的智勇据有六州,他筑城池、建国号,颁布了一系列安民的措施,促成了山越族和入徙氏族的大融合。当周边战火纷乱之时,他治下的六州百姓却能安居乐业,十几年免于兵革之苦,因此“远近莫不爱慕”。出于对汪华的拥戴,民间许多关于他出身和建号称王的传奇故事都已经带上神话的色彩。传说其母梦黄衣少年,身长丈余,拥色云自天而下而有孕,生汪华时则香雾覆室,三日始散。汪华年少时,其居室就常有奇气,九岁为舅牧牛时,指挥群儿嬉戏,就有将帅气象,等等。还传说汪华喜白天睡觉,“青龙隐现”。在其投军、起兵过程中,每遇危难时,都有神祇辅助。至于汪华据有六州和归顺唐王朝以后,传奇的神话也有不少。特别是汪华殁后,大量关于汪华成神显灵、“出云雨御灾厉”、庇佑百姓、辅佐王朝、有求必应的故事越传越神,官方和民间都信而不疑。唐、宋、元、明各朝,竟有九个皇帝先后十五次下诏赐汪华以各种封号,而徽州民间,则把“越国公”奉之为可以给人世间带来光明和希望的“太阳”,尊之为“太阳菩萨”、“汪公大帝”,在官方和民间共同的努力操作之中,汪华终于由人变成了“神”。虽然在徽州,由宗族显祖而被逐渐推上“保佑一方”的地方神位子的并不是只有汪华一人,象汉代徽州方氏显祖方储被尊为“方仙翁”,皇家钦题“真应庙”,民间都将他作为神来供奉;南朝徽州程氏显祖程灵洗被作为“忠壮公”来供奉;张巡、许远被作为“忠烈”立庙祭祀,等等。但象汪华这样,被当做“新安之神”来膜拜,“生封公,殁封帝”,影响如此之大,则还没有第二人。历史上汪华“殁为神明”,显灵辅世的种种传奇故事,大多离奇荒诞、怪异和巧合并存。官方的造神活动反映了借汪华的神威稳定安定统治秩序的需要;民间百姓的尊神活动,则其实是反映了百姓期盼社会安宁、民生康乐,国家一统的美好愿望,是一种对汪华“始终归于靖民”的肯定和怀念,是对这位为六州百姓福祉和国家统一事业作出过贡献的历史人物的敬仰。

在徽州,“严宗族,重祖祭”是在中原世家士族入徙以后民间的突出风俗,而汪氏宗族由于入徽时间早,宗族繁衍发达,特别是汪华生有九子,子孙后代枝繁叶茂,所以在徽州有“十姓九汪”,“天下汪”“天下汪姓出徽州”,“四门三面水,十姓九家汪”这样的民谚。汪华殁后,作为汪姓宗族的显祖,汪华受到了历代族众的崇仰和祠祭。不仅如此,汪华还被朝廷定为由官方封号建庙祭祀之神,列入国家正祀,在徽州乃至更广地域遍立“汪王庙”、“汪公庙”、“忠烈庙”,汪华不仅是作为汪姓显祖被族人祭拜,而且已经被“万姓同祭”,成为徽州各姓宗族共同祭祀的“太阳菩萨”、“汪公大帝”,其九个儿子也被封为“一二三太子,四五六诸侯,七八九相公”,在徽州广大庙宇中和关羽帝君、观音菩萨等等一道享受人间香火。随着徽商的走向全国和徽州仕宦被遣派戍边,徽州的“汪王崇拜”也被带到相关地区。杭州吴山的“汪王庙”和当地的汪王信仰,以及贵州安顺屯堡等地的“汪王庙会”文化,就是这种特色文化现象扩散的典型个例。徽州百姓千百年来年复一年举办汪王庙会,进行盛大的抬汪公、汪公祭祀活动,已经基本上不是一种宗族祖祭活动,而是一种全民性的“汪王宗拜”,汪华实际上已成为徽州的“妈祖”、“天后”,成为保佑一方的“太阳神”。文革以后,徽州的“汪王庙”被作为封建遗存基本被清除干净,汪公菩萨和其九子的泥塑也全被砸烂。但“汪华崇拜”,却仍存在于徽州民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歙县昌溪(主要是吴姓、周姓)百姓就自发捐款,你三块我两块,在村中水口重修了“忠烈庙”,重塑了汪王菩萨像。本世纪初,歙县丰瑞里、绵潭、绩溪上庄、余川等乡村先后复活了抬汪公、汪公祭、安苗节民俗活动。贵州屯堡等地汪姓、鲍姓百姓,近年来更是一直坚持年年抬汪公菩萨,始终延续着这一古老的汪王庙会活动,这一特色文化甚至影响到大渡河安顺场一带周边少数民族,“各屯等寨皆有”抢抬汪王菩萨的习俗,“汪华崇拜”融入了当地社会生活。汪华在这一带人们心目中已不再是汪氏显祖的形象,而是成为福佑一方的救世和守护之神,是凝聚、动员、整合社会力量、忠君爱国和社会教化的表征。



为了祭祀汪华,徽州一府六县历来都有各种纪念活动,其中规模之盛当数休宁、屯溪(为黄山市市府所在地)的八月十三黎阳庙会。据休宁县志,有黎阳汪氏宗祠祀唐越国公华“康熙三十二年建、嘉庆十五年重修”的记载,算来至少有三百余年了。

“八月十三”黎阳庙会,俗称“八月十三磨豆腐”,又称“靖阳节”。为何定在八月十三日?有说原来黎阳只祀奉汪公,明崇祯元年(1628元)魏忠贤失势,屯溪兖山和休宁各地魏党怕受牵连,将各魏忠贤生祠中的其他偶像统统抬到汪公庙,诡称“二相公”、“八大帝”等。亦有称当地人为方便统一祭祀散落于各地靖安有功的人士,遂抬到汪公祠奉祀。黎阳庙会神众多,包括汪公共有十一尊,因众神诞辰不一,故统一定在中秋节前两日举行,因会后是中秋节,故有黎阳庙会接客不送客之说。




庙会期间,分别在九相公庙(原黎阳汽车配件厂)、汪公庙(原乡政府后)两处,选班演戏三天,八月初一晚上由各会首牵头组成十一个(仗鼓)班,过街穿巷敲击,连续十晚,叫打扙鼓。八月十一日清晨,有扛着清道旗敲着锣的,到上下黎阳各处通知各户打扫街道准备迎神。下午,以每神像为一班由游锣、蜈蚣旗、三角旗、三眼铳、亮伞、仗鼓组织的队伍上至小龙山,下过老大桥,整日轮番上街,叫做出游。十二日九相公要游到隆阜上村粮店象征性的买些黄豆返回,叫买豆。

当晚所有菩萨按先锋、任元帅、程元帅、赵元帅、钱元帅、二相公、八大帝、九相公、新关帝、老关帝、汪公佬的秩序列队,到小龙山祭坛集中,受群众拜祭,烧纸马等,礼毕游坛一周各自返回。这一晚,整个神像队伍单游锣就有一百五十担,除旗、锣、伞、铳、仗鼓外,还要加上灯笼、火把,总约有五六百人上道,十分壮观。



八月十三日所有神像都被请出,先在上下黎阳游一遍,下午集中到上黎阳汪公庙前戏台下,将坐轿的汪公和新老关帝放在当中,其余骑马的由先锋带头,在观众让出的跑道上跑上三圈,叫做跑马。唯九相公要跑九圏,每跑一圏要脱换袍甲一件,这就是“磨豆腐”跑马,是整个庙会高潮,全场鞭炮金鼓齐鸣,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民间流传着“隆阜花台率口礼,黎阳跑马临溪挤”的民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徽州的“汪公大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