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是蛊 发表于 2017-3-19 19:30:03

徽州传统古民居彩画技艺(绝技)


第一部分:古民居外墙壁画。

1、概述:徽州明清民居外形以高墙封闭、追求“屋不显材、墙不露形”之做法,外墙面白灰细粉,特讲究外形美观。采用与“三雕”媲美的姐妹艺术彩画来装饰外墙面,其艺术风格与北京油柒彩画不同,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彩画溯源:“先有画后有雕”,徽州民居彩画盛兴于晚清,明代民居外墙只有轮廓墨线,少有彩画,晚清徽商蓑落,对“三雕”高昂的造价难以承受,就用降低成本的彩画取而代之。


2、彩画的主要式样:

(1)刷兰灰三线拢沿砖与垛板砖、弹轮廓墨线;
(2)绘垛头花(马头墙);
(3)绘岔角画(指山墙遮挡形成的岔角与前后沿口夹角部位的绘画);
(4)博风扳山花(指硬山式墙顶“人字形博风扳”彩画);
(5)门楼门楣画:(按组画格式有字匾式、垂花柱式、手卷式等);
(6)窗眉画(常见格式有“一字眉、人字眉、半圆眉、扇形、月形”)等。

3、用墨与搭色:用墨:徽州民居彩画不同于北京彩画大红大绿描金油彩而浩气,却是以墨为主、显示淡妆素雅的地方特色。

搭色:首先要选择颜料、一般采用矿物质颜料,因石灰为碱性材料,植物质颜料画于石灰面上要起化学反应易退色,矿物颜料多为赭石、石青、铁红等。搭色是一种“着色”的方法,非平涂,非剔填,而用毛笔渲染而成,做到“色不碍墨,墨不碍色”方为高手。

4、实践经历:

(1)由于在墙上与纸上作画不同,“墨分五彩靠水的作用”。因墙面吸水快,我的经验是白灰面抺好马上开始绘画,这样湿度适宜,如果墙面太干可多刷几遍清水妆抺面润湿,要把握好水性、水色,使墨入三分而不退色。

(2)画面传神:由于墙上画面观者须仰视观赏,故各部位画面须考虑观画者的高变与角度,故追求的是“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境界。

(3)刷垛扳与弹轮廓墨线,采用贴纹美纸创新做法,防线条相互污染且简捷方便。

5、图纹题材

徽州民居彩画图案题材,传承了“三雕”操作前的构思创作意境,首先以“笔底多意,意从其主”,按主人(东家)的情操爱好选题,再以“画必有图、图必有意、意在吉祥”这一传统艺术为宗旨。采用寓意、谐音、比喻等表现手法,写实与抽象相结合之表现形式来达到追求完美的理想界境。其内容有(1)吉祥动物,(2)寄情花木,(3)人物故事,(4)抽象图腾,(5)博古器物,(6)亭台楼阁,(7)山水胜迹,(8)神话传说等民间喜闻乐见的喜庆图纹题材。

6、分佈区域:黄山市行政区的主体是古徽州(一府六县),歙、黟、休宁、婺源、绩溪、祁门普照遍流传着“徽州帮”匠师的传统技艺。明清时期徽州建筑业非常发达,匠师很多,由于师承制度,工匠们具有技术上的共同特点,昔时彩画艺术分佈很广,无村不有,同时还影响到徽州周边地区。

如今黄山市委市政府提倡“改徽、建徽、保徽”工程,彩画艺术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构成徽派民居的一个装饰体系。

第二部分:徽州明清时期无地仗彩画模拟复原。

歙县呈坎的宝伦阁彩绘

1、无地仗彩画指在梁檩上无须披油灰贴麻布(不打地仗)所绘的彩画。秉承“无地仗”的制作之因,可能是江南雨水充沛,木构件易吸水及木材本身内有机物便与蒸发而裸木质本身之因,明清无地仗彩画有二种类型:一种为明代梁檩“包袱锦彩画”,其代表作有:呈坎宝綸阁,屯溪程氏三宅6号宅,许村大观亭。

另一种是晚晴时期民居天棚(天花)彩画,较有代表性的有:黟县南屏村,歙县斗山街民居上厅堂天棚彩画。






明代早期包袱锦彩画是继承了《宋营造法式》的织锦级包袱锦图案,以冷色和浅色雅伍墨为主色调,无贴金之北方做法。明代中叶后包袱锦彩画已走下坡路,少见好的作品问世,唯有晚清时期天花彩画兴起。

明代无地仗包袱锦彩画是徽州传统建筑工艺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份,目前其传统制作工艺日趋甚微,自明代至今由于后继无人还是保留原样,随年代久远木构件变质老化,彩画失美姿随岁月流逝而消无。因此极有必要在总结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参攻对比遗存的实物进行采样、实践、分析技法运用,对无地仗彩画制作复原,从而达到保护和传承徽州地区“明代无地仗彩画”之目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州传统古民居彩画技艺(绝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