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忘贫 发表于 2017-3-18 12:14:28

骑行在岩寺老街

一个初冬的早晨,吃完早餐后,我们来到岩寺老街附近的一面小山坡,山坡上雕刻着一百种不同书法门派的徽字作品,有大有小,苍劲有力,俗称“百徽崖”,类似于其它地方的百寿图。以照片为实,蔚为壮观,就连我这种不懂书法的人也连连赞赏。据说要练好毛笔字,就必须要把“徽”字写好。徽字既有上下结构还有左右结构,而且还是左中右结构,可见要把徽字写好有多难。



关于“徽”字的传说,有很多。比如,无徽不成镇,无徽不商。记得几年前在第一财经频道看到过一档电视节目,晋商PK徽商。晋商和徽商都是艰苦经商,赚钱发家后回老家盖大房子,光宗耀祖。依我看来,徽商的历史也许比晋商更早些,而且徽商的历史中同时也伴随着徽文化的发展,徽文化和徽商相辅相成。因此我还可以说无徽不成文。宣纸,宣笔,湖笔,歙砚,牌坊碑楼,徽派建筑的白墙黛瓦和马头墙都可归结为徽文化的一部分,至于徽文化培养了多少状元进士也就不计其数了。徽文化的老夫子们为了体现其文化水平,把一些字写得很难很难,好像不把这些字写难一点,就不能体现状元之乡的文化水平。如,歙砚的“歙(she读设)”,或者歙县的“歙”,黟县的“黟(yi读义)”,婺源的“婺(wu读雾)”。在解放前,婺源是徽州的一部分,现在划归江西省管辖。古时候,黄山叫黟山,黟山所在的那个县当然就叫黟县。有一次,我和王处长坐车到黟县去玩,和售票员开玩笑,说我们要去黑多县,售票员也懂,似乎很体谅我们这些外地来的现代“文盲”。既然说到黟县,不得不提中国最美的乡村,宏村和西递,都坐落在黟县境内,大家有空去领略一下吧,那里的村庄可是从宋朝就开始规划建造的,一直保持到现在哟!

与“百徽崖”相对的另一面,是雕刻的岩寺上九庙会。农历正月初九日是岩寺的“上九”庙会,最早的“上九”庙会是为了纪念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的,据说正月初九这天是张巡和许远的殉难日,过去每年这天岩寺都要举行庙会,进行游神、祭神活动,烧香拜佛摆戏台。如今岩寺的“上九”庙会却成了当地百姓自发的一种赶集盛会了,文峰塔下滨河路的庙会现场,各地商贩从四面八方云集而至,摆设摊点,以竹、木、铁器,备耕农具等农副土特产品为主要销售物品,可谓“岩寺十里长街”。近年来各种服饰、生活类等百货日用品也跻身其间。绵延近千米的道路两旁,堆满了各种待售物品,木器类的有桌椅板凳、长梯木桶,竹器类的有筛子簸箩、筷子,铁器类的有菜刀剪子、锄头钉耙,还有一些认不出叫不出名的农耕用具,附近的村民已是倾村出动,要在这里淘到一些生产生活的必备品,而游人则穿梭其中,图个热闹罢了。有诗为证,“老街灯火无双镇,十里笙歌第一桥”,“丰乐两岸闹上九,文峰塔写六状元”。深厚的历史文化,岩寺已成为徽州历史文化的缩影之地。



走进岩寺老街,繁华的街市,粉墙黛瓦的店铺林立。店面的门板敞开着,分别有镶牙店、打铁店、棕索店、小油坊、纸扎店、刻章社、弹花铺、豆腐坊、中药店、酒肆、客栈、绸庄、日杂店、小吃铺等,“遵古法制”,原滋原味。或下店上坊,或前店后坊、或左店右坊,或又店又坊,总之柜台与作坊挨得很紧,或许是生怕取货的“路程”盘亘,耽误了商品的“新鲜”。这样的景致,像煞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穿过岩寺老街,来到文化广场,这里有座古戏台,一座清代人物的雕像和文昌阁。据当地人讲,清代人物雕像是红顶商人胡雪岩。老徽州先贤的庄严而自信的目光,远远地注视着古戏台,阅尽人间喜怒哀乐,似乎告诉后人人生如戏。说实话,我不知道胡雪岩的雕像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可能是徽州人引以为傲的徽商典型代表吧!他既不是出生在这里,也不是在这里发迹成名。胡雪岩的处世韬略与经商之道被世人称奇,他把中国的中庸之道发挥到极致,“做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胡雪岩生于晚清时期的徽州绩溪龙川,并且出身贫寒,却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就成为了富可敌国的一代巨贾。绩溪龙川胡氏家族在近代中国历史中诞生过很多著名的人物,如明代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清朝红顶商人胡雪岩、近代学者胡适、前国家主席胡锦涛等。

胡雪岩游刃于官场之中,帮助左宗棠收复新疆,还获得慈禧封赏黄马褂与珊瑚顶戴的荣誉,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获此殊荣的商人。“成也官场,败也官场”,对于这一论点,胡雪岩案例可以作最好的诠释。通过胡雪岩,我们能够认识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虽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晚清政府的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晚清官场的诡秘与政治的腐败也决定了胡雪岩“夕阳残照,烟云散英魂西归去”的悲壮晚年。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是大政府,小民众,通过胡雪岩一生的经历可以真实地从侧面了解晚清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

在岩寺老街的尽头,是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进行第二次合作。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南方8省15个游击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1938年1月6日,新四军正式成立后,一、二、三支队和特务营奉命于2-4月间到达皖南岩寺地区,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及陈毅、张云逸(张云逸将军是海南文昌人)等率领7000余官兵在皖岩寺集中整编和军政训练,军部机关设在岩寺金家大院。大院是一组清末徽派古民居建筑群,包括四幢三间两层的砖木结构楼房,及前后院落,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军部机关及其下属机构卫士排、军需处、参谋处等同时设在军部附近的百姓家中,机要科及电台设在军部以东百余米的洪桥。洪桥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是一座结构精巧的廊桥,当年叶挺将军常在桥廊与群众促膝谈心。这一革命旧址是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基地,留下了新四军、周恩来、叶挺、陈毅等革命家的光辉足迹。新四军战士那种人民至上、无畏无惧、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抛头颅、洒热血、赴国难的爱国激情,永远激励后人。岩寺新四军军部是皖南抗日战争的重要革命圣地,新四军在这里点燃了东进抗日的燎原之火。北有延安,南有岩寺,北有八路军,南有新四军。1941年1月,皖南新四军奉命北移,途中遭到国民党军的前追后堵。皖南事变爆发,新四军遭到重大损失。蒋中正先生在抗日战争中贡献重大,避免国内军阀割据、内战,和维护国家统一也功不可没,可谓是一代伟人。但在对待共产党方面,似乎有点心胸狭小。如果蒋先生学学华盛顿,能够容纳共产党,或许抗日战争能提早胜利。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共产党的毛泽东先生赴重庆与蒋先生谈判,希望组成国共联合政府。如果那时的联合政府能真正成立,也就避免了后来的“解放战争”,也就没有所谓的“海峡两岸”问题,那真是中国之幸,人民之福。惜哉!历史不能重演,时间不能倒流!



最后,我们来到比邻老街的丰乐河河畔。丰乐河上游连着丰乐河水库,河水清澈。河岸边的廊桥静静的躺着,等待游人的到来,不时有游人或快或慢地走着,欣赏着两岸的美景。河两岸通过几座桥梁连接,既有古时的石桥,也有现代的彩虹桥。两岸的树木绿化,错落有致,怡人舒适。夏天到河边听听蝉鸣蛙叫,冬天来此沐浴阳光。工作和劳累一天的岩寺人来到丰乐河边走走,品尝着从老街中淘来的美食,感受一下现代社会的慢生活,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骑行在岩寺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