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心浅唱 发表于 2017-3-15 11:24:35

古孔灵:被遗忘的美好


说到古徽州可能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就会想到黄山市,这个自然与文化底蕴都相当深厚的地方。但是说到徽州古村落可能很多人随口就会说出西递宏村、南屏村这些名气比较大的村落。如果问你古孔灵,你可曾听说呢?

古孔灵,宋元时属绩溪县良安乡,元代为良安乡九都首村,是绩溪县乃至徽州著名的古村落。今属临溪镇。最早的姓氏有孔、金、叶、汪,到明代中期,因历史变故原因,孔、叶、金姓失传,有“孔灵一夜汪“之说,汪氏从此成为孔灵的主姓,清乾隆以后,外省外县各姓迁入,逐渐增多,今日孔灵村民涵盖九省十三县。
“古孔灵”的“古”,首先在于居民落户开发历史久远,一说晋惠帝太安年间(302—303)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名士孔愉躲兵燹辗转逃入新安郡歙县南三十里的下濂(今歙县绍濂)避乱。后因中意歙县北大源河畔山水清幽,遂转徒绩溪大源河畔隐居,奠成村落。孔愉以农耕糊口,以教书育人。很快贤名在外,许多读书人都聚集孔家,不过,那时孔愉自称姓孙,人称孙先生。有一天清晨,学生们忽见孙先生领着家人登上来龙山。爬上一棵大树,待学生们赶到时,只见树前石岩上印有一个大脚印,树上却是枝叶萧萧,不见人影。学生嗟叹,“孙先生一家白日升天啦”,于是对树叩拜而返。
第二说,据明代修篆的《新安名族志》记载。南宋初的建炎年间(1127—1130),孔子48世孙孔端朝来任黟县令。居家于歙县城南。据传,子孙因慕同宗孔愉之灵异,常来大源河畔寻幽吊古。后又在绩溪八都、九都购入大量土地。购筑庄园,派出族人佃仆守护,孔端朝子孙则多代羁旅于绩歙间,名庄园曰孔灵。大约到宋末元初,孔端朝八世子孙孔克焕,官学正,偕弟克炜,克新,克文依产定居八都市里和九都孔灵一带,成为孔灵第二支孔姓开拓者。此前此后,有叶、金二姓迁入附居。
第三说,据孔灵《汪氏宗谱》记载和传说,汪华三子达公派汪原富,原居绩溪县西坑上宅,年轻时,常到孔家山一带采灵芝,仰慕孔愉之贤,孔圣人之德,认为遍地是灵芝是因为孔姓居此才生的祥端。于是结茅而居。名居处为孔灵。后来娶孔灵金氏女,约于南宋宝祐间(1253—1258)移居孔氏命名的孔灵村。其时孔端朝后裔已被封为主管府县孔庙祭祀的祭祀官,历代,“衣巾”(冠带)世袭。汪原富及其子孙也常被轮流举荐为澄源汪王庙祭祀值年主管。孔、汪二姓先世皆声名显赫,惺惺相惜,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后来孔姓在村湮灭。汪氏反客为主,仍维持村名孔灵不变。

古孔灵有一汪家大院,是汪华公第75世汪遵所居。民国十七年孟夏,胡适返乡,为汪氏家族大宅所题的门额。浧”有多义:一为泥土;下沉;一通澄,水静而清义;清濁分义;一通流义。—满义。《管子·宙合篇》说:“圣人之动静开阖诎信,浧濡取与之。必因于时。”意思是说,圣人的举止风范,收发自如的文学理论能令人信服。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并且与时俱进。胡先生题额的深意是,泥土并不起眼,下沉而为地,堆垒而为坡,巍然成立,非一朝一夕之功。满而不溢,足而矣。像孔圣人的风范文章,厚积必发,终成大学问。崭露大手笔。也隐喻汪氏是靠耕读传家,厚德流光的世族。

这里有三块匾要提一下。一是北宋徽宗皇帝赵佶的瘦金体题匾:“江南第一家”,汪氏显祖视汪华据六州,称灵王,唐兴归唐,封越国公,食邑三千户。死后常显灵异佑民。《新安志》载,政和二年三月,宋徽宗御赐汪华庙号“忠显”,七年十二月封汪华为英济王,宣和四年加封号“显灵”。期间,为徽州府题了这块匾文。后人据此撰联:“唐封越国三千户,宋赐江南第一家。”第二块匾题“越国世家”,也是赞颂汪氏是越国公福荫的世家大族。题匾的也是位名人,他叫赵之谦,籍浙江绍兴,是清代咸丰同治间我国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其篆刻成就尤其巨大,近代吴昌硕、齐白石等从其处得益良多。赵之谦初字益甫,号冷君,故匾上题款为“益甫赵之谦。”第三块匾是“峻德堂”匾。典出《礼记·大学》:“帝典曰克明峻德,”帝典指的是《尧典》,峻德是“大”的意思。主人以此名堂,是希望家族日益壮大。


南屏读书堂,这是汪氏的私家书院,但却不是蒙童馆,主人坚持耕读传家,但决不反对子弟读书出仕,光宗耀祖。这里是为已考取秀才的子弟开设的书院,以汪姓子弟为主,也吸纳别姓资质好的子弟,集中于此深造学业。书院定期聘请品学兼优的大儒师前来讲学。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三天还邀请其他学院的学子前来参与“会讲”。“会讲”,即可以对一些疑惑问题展开讨论。也可就学问课题展开辩论。师生一视同仁。谁正确服从谁,“会讲”还包括对各秀才的文章进行评点,年终总评,全年学业优等者祠堂奖励大米两担。这是仿照县学给予“食廪”秀才的待遇。秀才的最高等为“廪生”,每月给大米六斗。上公堂见县太爷不用下跪。只需打一拱站着。正因为南屏读书堂学术气氛浓厚。名声在外,一些人在这里打下深厚的学业基础。考取了举人、进士,衣锦还乡,必来书堂谢师谢学,因此日日书声琅琅,常常冠盖盈门。成为村中一景。《峻德堂汪氏宗谱》将之列为“孔灵十四景之一——南屏读书”。楼上屏幽阁最初为汪家小姐读书处,后来小姐出嫁了,改为学子课余茶楼,借喝茶品文会友。


临书别院,这里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原是汪氏家族休闲处,后来成了子弟练字的书法堂,轩厅有匾额“履信轩”究其来历,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明朝嘉靖年间,汪氏家族出了一名拔萃子弟汪安尚,一名安生。号龙潭。自幼励志读书,好临名书家书帖,弱冠即成为远近闻名的书法家。有一年,汪安尚去山东济南看望经商的叔父,有一位经营文房四宝的本家,闻知汪安尚书法有名,十分推重,请他到府鉴赏收集到的名书帖,汪安尚返里时,托他带一册王羲之真迹《霜寒帖》给好书法而在家养老的父亲。没料到汪安尚在临清遇上了强盗,包裹盘缠,还有那册王羲之书法珍品《寒霜帖》一同失落。汪安尚当即返回济南,向那位托带书帖的老板请罪,那位本家原谅了他。汪安尚却斩钉截铁的表示:穷一生之力也要找回珍迹。他要那位本家让他在店里当伙计,不要工钱,准许他临摹王羲之其他书帖一年,那位本家答应了。于是,汪安尚白天学生意,夜里练字。“三伏”/“三九”无一日懈怠。一年后,汪安尚书法更上层楼,仿王羲之各帖几可乱真。一年满。汪安尚辞行。来到临清摆书摊,卖字度日。他的案头摆有一套临摹的王羲之《十七帖》,人人见了都以为是真迹,爱不释手,有人出价一万两黄金买,汪安尚就是不卖。提出只有拿王羲之真迹《霜寒帖》调换方可。以《十七帖》换《霜寒帖》一帖,这是明显吃亏的交易,人人皆感莫名其妙。尽管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期间虽有换帖者,但都不是被抢的真迹。汪安尚不气馁,耐心等待,一晃过去四年。忽有一位穷苦少年前来换帖,汪安尚仔细辨认,正是那失去五年的《霜寒帖》真迹,那少年也说这是父亲五年前向一位船户买的。他已练了多遍。不过,许多人对此帖真伪一直争论不休。说得他心中无底。有人说,卖字的徽州汪先生有《十七帖》真迹,劝他来试试可否调换。汪安尚什么话也没说,就把《十七帖》给了那少年换回了真迹。
汪安尚带着王羲之书法真迹,星夜兼程往家赶,到家即把书帖送到本家府里,那本家的父亲却已卧床不起,正在弥留之际。听得王羲之书法真迹到,眼睛一亮,居然翻身坐起。捧着书帖翻来翻去摩挲。又是哭,又是笑,最后长长叹息:“迟了,来迟了….”汪安尚忙向他禀告书帖失而复得的经历。并再次下跪领罪。老翁听了竟然泪水盈眶。夸汪安尚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耗五年光阴为他人追回墨宝。是个难得的信人君子。不仅令家人扶起汪安尚,还挣扎着到书案前,题了“履信轩”三个字,然后连同那本《霜寒贴》一起送给了汪安尚,要他在家中设立“履信轩”供奉墨宝,并免费提供族中子弟临摹汪安尚一一遵办。老翁去世后,汪安尚在家设了“临书别院”,挂上“履信轩”匾,又临了许多副本,供族人练字。后来为寻求更多的名家墨宝。又来到临清,开设当铺。不仅藉此获得许多名帖。还做大了生意,成为富商。


耕读第,小通转结构。是汪氏决议家族大事的地方。内装修十分精美。


楼上“紫瑞阁”,楼廊相通,俗称“跑马楼”。既是家族土地皇册,钱粮赋税,买卖契文书珍藏处,也是小姐们学纺织、学女红的集中场所。


忠烈庙,这是供奉汪氏显祖显宗的大庙,也是按道家规制供奉的神庙。


庙前小院,是汪家内苑一个充满玄机的地方。各位请看,院内用砌了一个太极图,太极图的“阴阳鱼眼”部位,安置了一方石印和一个石制印尼盒。有何奥妙?原来,整个“浧坡别墅”是建在山坡龙脉上,传说有道士认为这里的脉气最足,从这里外泄却不利屋主人,于是在这里建家庙,请显主汪公大帝护佑,置太极图镇之。那么,又如何在太极“鱼眼”上放印和印盒呢?各位可能不知,府与各县的汪华庙皆有王印,传说府城乌聊山汪王庙为玉印,各县汪王庙皆仿制木印。


亲睦堂地势最高,骑在龙脉上,地位崇高,故供老人尊长居住。外门额“清晖”,是清白门第,春晖常存之意,春晖代表父母。堂匾“亲睦堂”,是亲亲和睦之意,也是汪氏这一支的又一支堂名。


活水开池小亭水榭,环境清幽,原是“孔灵十四景”之一。亭额“绿雨轩”,美人靠外,池水莹绿,澄澈无波。但活水常满,永远不干涸。池榭的一侧,是汪家的粮仓库房,那一块块编了字号的横闸,是畚入仓用,装满一块板的高度,再上一块板,取谷舂碾时,只要拔开仓下小闸门装篓即可。


八角玄井这是汪家又一处充满玄机的地方。传说这是孔家老宅花园遗址,一条小山溪自花园穿出,小溪内鲤鱼成群嬉戏游弋,在阳光照射下,时泛层层彩浪,孔家在溪边镌刻:“荣光满河。”


叶里古庙这又是一座家庙,纪念孔灵肇基租孔愉。两侧龛座附供奉的是文武二财神。一般说法,文财神为《封神榜》上的闻仲闻大师,武财神是黑虎玄坛赵公明。建筑这座家庙的目的,是希望仙气常存,富贵永久。


浧坡别墅对堂通转结构,下堂用槅扇全封闭,成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成“一”字厅,后部分为“三间两阁厢”,房间、阁厢全部敞开为明间,是明代内装修模式之一。


外间“兰香书屋”,原是善本古籍书鉴赏处,曾经吸引过绩溪,歙县许多名人光顾,传说明代歙县汪道昆参加澄源祖庙祭祀,曾经到此;大学士许国绩溪探亲曾留连于此,搜读秘本《穆天子传》《考工记》等。清代,绩溪“三胡礼学’”的创立者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翚祖孙三代学者也曾被邀在此鉴赏古籍。当代绩溪名人胡适以及汪氏同家的汪原放、汪静之等回乡,亦经此逗留,传说民国17年(1928)胡适回乡,就是在此题的“浧坡别墅”四字,赠给主人。景点开发时,为了纪念这一盛事,我们塑了胡适题笔写字的立像。


来龙亭这里是“孔灵来龙山西界”,墙上至今仍存有古界碑。汪氏因势造景,使之成为一处玲珑清秀的小园林,竹木扶疏,古藤缘墙,小亭翼然。在这里可沐东来紫气,西来清风,可眺南来雁,北归燕。


汪家大院这一古迹历经数百年,虽已破旧,但基本保存完好,使我们有幸看到耕读传家的另一面,从而更全面了解农耕文化的内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孔灵:被遗忘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