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碗泪流满面 发表于 2017-3-10 23:22:14

徽州水口文化之朱陈水口

水口,顾名思义就是村镇的溪流出口处,也即村口,是徽派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地势"八山一水一分田",村镇四周群山环拱,高峰林立,水口地处两山夹峙的凹口,是商旅过客由大道进村的必经之地,也是村人凭借有利的山形地势抵御外族入侵的一道天然屏障,堪称村镇的门户。徽州系程朱故里,世人深受程朱理学宗法理论的浸染,聚族而居,宗族意识甚强。水口是围绕着以宗祠为中心的建筑群的外廓,其建筑规模,外观内涵直接反映了一个宗族的社会地位、文化素质和经济实力,是宗族间相互攀比的内容之一,也是族人功成名就,荣归故里不惜重金扩建修缮以求光宗耀祖的表现形式之一。受其影响,历代入迁徽州的部族入乡随俗,重视水口文化建设,使徽州水口文化锦上添花,更趋繁荣和完美。

在徽州,水口文化一般包括水口林、水口亭、水口桥、路碑、公墓等,内容丰富,底蕴深厚。
人们有意识地在水口两侧山上大面积培植高大乔木组成防护林,郁郁葱葱,夏遮烈日,冬挡风雪,是保护房屋不受狂风侵袭的天然防线,也是美化居家环境,做到"理学文章山水幽"的有效途径。
林下建有水口亭,亭为通廊式,前后贯通走人,两侧倚贴山嘴(或山脚延伸过来的人造石畔)。水口亭青瓦白墙,进出口两边墙上贴有族中饱学之士结合地方名胜古迹、宗族荣耀撰写的楹联,以显示宗族文风昌盛,书艺卓绝。亭中墙下置有栏板供游客歇凉小坐,避风躲雨。徽州人送客,常以此为界。
水口多为溪流交汇处,建有水口桥。古徽州石雕工艺精湛,这些青石雕砌的石拱桥造型美观别致,图案细腻鲜明,古朴典雅,美仑美奂。且多为廊桥,即水口亭与水口桥合为一体,亭以桥为基,桥以亭为顶,亭桥相辉互映,既实用又美观,让人叹为观止。
水口又是各地进村的山路、大道交岔口,客流量大,故多设有道路指示碑,地方乡规民约、县府公告也常刻碑余此。路人籍此可窥斑知豹,对地方风貌、乡俗民情有所了解。

徽州水口文化高度融合了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创造出一种静谧优美的居家环境,是古徽州人民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体现。


朱陈水口为朱陈老八景之一,河溪流水淙淙,樟、柏、枫、榆、红豆杉等古木覆盖,青山绿竹,风景如画!


水口石桥为一孔拱桥,据余氏族谱记载,此桥应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以后,年份不详)。由十八世彦三公,捐资建造,复之以屋,致是行无病,涉止得休息。国朝学士朱升记之匾曰"临清",事载郡志。十九世弼公捐资重造,益加壮丽。后因变乱焚屋。二十四世可经靠徽人仗力,建造临清屋………现在的临清桥是上世纪重修,桥东仍是朱升题匾"临清",西新题"朱陈桥",系原村支部书记余正坤题。此桥始建至今650多年,可谓古桥也!


桥头的古木,据说朱元璋寻访隐士朱升时曾拴马于此,后招兵买马于石耳山跑马场操练,常在此休息。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徽州水口文化之朱陈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