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葵向暖 发表于 2017-2-17 18:43:41

天路、山路与心路,我从尚村一路走来


尚村有许多路可走,我首先选择了天路,天路在哪?尚村人说,爬上饭甑尖就能找到天路,于是我去了那里。

天路

饭甑尖雄姿

远眺饭甑尖


饭甑尖是尚村人的膜拜之地,因为那儿离天很近,“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旧时,天大旱时,尚村人就举着旗幡,敲着铜锣,鸣放炮仗,去那儿求雨。村中的老者在饭甑尖的天池里取来“龙水”,撒在田里,不久就会雷声大作,乌云密布,于是,天降甘霖,“好雨知时节,当旱乃发生”。

这些年来,无论风霜雨雪,无论昏晨朝夕,不记得有多少次爬过饭甑尖,那个上大下小的饭桶模样的大石头上,留下我无数的手印与脚印,也留下在那里摄取无数的图片。为了聆听仙人说话,绝摄徽州在那海拔1300公尺的山巅上扎营。夜晚,人深人静,万赖俱寂,我们静卧山顶,仰望夜空,数着星星,屏声静气,细聆天宫之声。



饭甑尖美丽朝霞

这些年来,尚村人的膜拜之地——饭甑尖,虽然留下数个当年求雨的天池,虽然水还是充盈其中。但这里不再是求雨之处,而是成了人们的游乐之地。登饭尖而小绩溪,万山如象。云海涛涛,气象万千,风去际会。松涛阵阵,风声阵阵,如撕如泣。



涛涛云海任我摄
山路

在尚村我也选择山路,万山包围的尚村,层峦叠障,千沟万壑,山路弯弯。千百年来,尚村人从中原移居这里,看中了这块安全的避难宝地,在这里拓芒开基,于是他们拥有良田美池,拥有桑竹家园,他们勤劳耕作,世代繁衍。往来种作,怡然自乐。


尚村人走过的古栈道

秋收中的尚村

当年,尚村的孩童,十三四岁便背井离乡,背着包袱,“雨伞挑挞粿,一路甩溜鳅”,带着父亲的绩溪牛基因,带着母亲的好脾气,沿着青石板砌成的山道径直走出山外,汇入茫茫人海之中,走上了艰辛的学徒生涯。“火焰虫低低飞,写封信到徽州,一劝爹娘别挂念,二劝哥嫂不要愁。一日三餐锅焦饭,一餐两个腌菜头。面孔漆乌黑,两手乌溜溜。今朝吃得苦中苦,好的日子在后头。”“我家尚村在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举头望月数星斗,句句乡音阵阵愁。”这些民谣都是当年尚村徽商外出学做生意的生活写照,今天读来依然让人鼻酸。然而。就是这些吃得苦中苦的尚村人,他们做出了诸如“爱日升”、“同仁和”、“茂昌”等一系列老字号,成为三百年不败的中国徽商之一。

昌化徽商一条街,当年就有尚村人的店铺

而今,走进尚村,依然有着工匠一条街的遗迹,铁匠铺、麻糖坊、豆腐坊、箍桶店、弹花店等一字铺开,让你仿佛走进时空隧道,让你目睹尚村过去的林林总总。


尚村古街,旧时店铺林立,今日依稀可见
心路

这些年来,我的心记挂尚村,念念不忘是尚村,因为那里有大美山水,那里有梯田花海,那里更有“十姓九祠”,那是凝结尚村百姓和谐相处、亲如家人的血脉根基。我一次次带着我的团队,带着我的朋友走进尚村,去享受那山水之秀美,人文之敦厚。渐渐地,我踏出了一条心路。我用脚板丈量着尚村的山水,从尚村最美的青湾爬上饭甑尖,从鱼龙山石板路径直走进尚村。走遍尚村七沟八梁后,我要发言:这么好的山水,这么好的百姓,尚村为何不为外人知晓!相机是我们的武器,镜头是我们的窗口,我们要让尚村名扬天下。



走进尚村,村民们冒雨欢迎我们


尚村有十姓九祠,各姓都订立族规、家训,村民们各自按这些条例严格遵守,不越雷池一步,这就是多姓村团结和谐的奥秘。

尚村是封闭的,但尚村人胸膛却是开阔的,他们礼仪天下,善于接纳意见。当绝摄徽州的群友进到尚村,他们手中的相机与尚村的地气相接后,于是尚村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观景台,有了葵花节、晒秋节。更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国摄影报》头版头条第一次有了尚村的位置,从此,尚村走出狭小的山门,响遍中国,响遍世界。山如海,花如海,车如流,人如潮,尚村真的火了!


村民挑土自建观景台

观景台为摄影者带来了拍尚村的便利

观景台上能拍到尚村大云海

葵花盛天,朋友涌来

狂舞葵花田

尚村晒秋

而今,“聚尚村、忆乡愁”活动,正旗风猎猎,紧锣密鼓,兵临城下。
菡萏正艳,叶碧连天,风摇水车,尚村乡愁,你我心通!
山绵绵天边的云悠悠飘来,水潺潺尚村的人文让人心爱,我,还有我的朋友,在尚村一路走来!

葵花盛开,尚村妩媚万端

油菜花盛开

尚村人家,炊烟袅袅

尚村春耕正当时

尚村荷花

叶碧连天,荷花映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天路、山路与心路,我从尚村一路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