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情话 发表于 2021-1-4 11:08:56

水是怎么改变安徽的?

安徽,其实是水做的——中国第一大河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带来延绵400公里的沿江城市群;中国南北方自然分界线之一的淮河,使得安徽横跨中国南北,兼备淮扬风韵与江南风情;钱塘江的北源新安江,则滋养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徽州。
水,是怎么改变安徽的?安徽之于中国,是个特别的存在。在北方人眼里,安徽是南方的;在南方人眼里,安徽是北方的;中部人以为安徽属于东部,而东部往往把安徽当成中部。
而这样的认知,其实来自于安徽的水:黄金水道长江让安徽沟通中部的湖北江西与东部的江苏;淮河赋予了安徽“横跨南北”的属性;发源于南部的新安江,可以沟通安徽、浙江两省;而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居于江淮丘陵向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大江大河与大湖,奠定了安徽的特殊。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安徽南部,流经境内400千米,称八百里皖江,自江西省九江市附近流入,在宿松进入安徽省境内,斜贯安庆、贵池、铜陵、芜湖、马鞍山5个市12个县,至和县乌江附近流入江苏省境,并把安徽划出了江北与江南。全长约1000公里的淮河,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是中国七大江河之一。它起源于河南南阳,流经湖北、安徽、江苏,大部分缓缓流淌在广阔的平原之上,恰好与中国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一月份平均气温0℃等温线的区域重合,由此将安徽分成了暖温带和亚热带、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
发源于皖南山地的新安江,是著名的富春江、钱塘江的源头,由率水、横江和练江三水汇聚而成,两岸支流众多。它穿谷越峡,迂回百余公里,向东南汇入浙江省境内富春江,而后进入钱塘江,从杭州湾入东海,一路打通安徽与浙江的水运之路。
大江大河之外,安徽还有500多个湖泊,水域面积超过1700平方千米,分布在淮河、长江两岸,起到了重要的灌溉和水流调蓄作用。其中,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刚好位于安徽省中部,南可截天堑长江,北控“淮右襟喉”合肥,左与大别山形成犄角之势,右威胁古都南京,历来为“天下战事的必争之地”。江河湖海依存之地,往往也是文明发扬兴起之地,拥有大江大河大湖的安徽也不例外。
自古以来,中原地区一旦发生南北对峙的情形,大多以淮河为界相互争持,而处于淮河中下游的安徽,由此成为了战火的前线——汉朝初年的垓下之战,刘邦在此击败项羽,从此奠定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汉朝;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北伐的前秦,谢玄、谢安、谢石凭此留名青史;大明王朝的靖难之战,永乐大帝朱棣在灵璧击溃了建文帝朱允炆……跨越南北的安徽由此见证了一个个帝国王朝的兴起与衰落,与生俱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勇武。
新安江流淌于青山之间,孕育了深山之中的徽州,并逐渐形成了享誉后世的徽州文化。徽州的古村散落在起伏的丘陵之上,粉墙黑瓦的徽派民居倒映水中,至今仍留存着数以万计的古民居。在这些村落中,又走出了无数人才,其中明清时期,徽州有书院54所,社学562所,培养出996名举人,618名进士,文风鼎盛,令人赞叹。这里还有中国著名商帮——徽商,兴盛于明中叶以后,足迹遍及全国,还远抵日本、泰国与葡萄牙等地。徽州商人的富足,甚至连乾隆皇帝都自叹“富哉商乎,朕不及也”。唐宋之间,多少文人墨客顺长江而下,在安徽写出了几许千古绝唱。芜湖的长江边,是“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豪迈;宣城的桃花潭旁,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池州的杏花村外,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颓唐;滁州的醉翁亭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闲适;颍州的西湖上,则有“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的欢乐……从李白到杜牧,再到欧阳修,安徽的水盛满了诗情。
水,塑造了一个兼具南北、沟通东西的安徽,也塑造了一个勇武豪迈、诗情画意、文采风流的安徽。为什么水对安徽的影响如此深刻?
安徽位于我国华东地区,在漫长的地质时期,这里的地层多次发生断裂,一部分隆起成山,一部分则陷落形成平原与盆地,于是造就了今天平原、台地、丘陵、山地等各个类型齐全的地貌。其中丘陵、山地占了全省面积的2/3,集中在西南与南部,那就是闻名遐迩的黄山、大别山、天柱山和九华山。

山困住了安徽,但是水让安徽流动起来。来自青藏高原的长江,一路流经富饶的四川盆地、江汉平原,带来了肥沃的土壤沉积在此,千万年堆出了可供人耕作的田地;淮河起源于河南南阳,汇集了长江与黄河之间的数百条河流,携带的泥沙堆积出下游的淮河平原;来自东南沿海的暖湿气流,在安徽南部的山地形成降水,汇聚了一条条溪流,冲出山区形成大大小小的冲积扇。从先秦开始,安徽人就在沿水的平原、盆地里耕作生活。由于这里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因此以淮河为界,安徽北部多种植小麦,南部多种植水稻。农业的发展使得这里的人口繁衍生息,数量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不同的部落,拥有不同的文化与习俗。
水带来了农业,也带来了交通。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东南沿海地区成为明清时期全国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天下之货,海汇山积。安徽人再次利用交通优势,将木、竹、茶、桑、药等商品通过水运往全国各地散发。尤其是长江,给安徽带来了“黄金水道”的便利。
从唐朝开始,从天府之国成都到“天下赋税居十九”的江南,都十分仰仗长江的航运;从“苏湖熟”到“湖广熟”的粮仓转移,中国的粮食也依仗于长江向全国运输,而承接长江中下游的安徽,也由此借力,发展出“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安庆、“千载诗人地”的池州、“江东名邑、吴楚名区”的芜湖等城市,沿江地带的文化受到商贸的影响,开始与以传统农耕为主的淮河平原有了比较大的区别。古代的造船技术远不如今天,能够横渡长江、淮河的船只比较少,为了赚取利润,多半沿着江河上下游进行航运商贸交易,很少人会频繁横渡,因此文化常常沿江传播而非渡江传播,形成了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不同的文化群体。
此外,被长江、淮河穿过的安徽,上承河南、湖北、江西,下接江苏和浙江,犹如一个涵盖东西南北方向的十字路口,人口迁徙均会经过此处。从永嘉南渡到安史之乱再到靖康之乱,中原移民的几次大规模南迁,安徽都是重要的中转站。不同移民群体在安徽不同地域落脚,对当地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例如,皖西、皖西南的居民主要是在明初从江西沿水路迁徙而来,形成了一定范围的赣语区,饮食风俗也与江西一脉相承。
7000万安徽人,喝着不同的水,仰仗不同的河流生存,由此诞生了不同的方言、不同的饮食、不同的剧种……安徽省内不同地区的方言混杂,淮河以北讲的是中原官话,长江淮河之间则是江淮官话,长江以南为吴语和赣语,新安江边还有徽语;从口味上看,从北向南味味不同,最北是与山东菜相似的中原风味;中间是长江沿岸盛行的淮扬菜;南部山区则有讲究技艺火候的徽菜;每个地区爱看的戏种类也不同,黄梅戏、泗州戏、徽剧和庐剧各占一方,基本以所在地区的水系划分地盘。在安徽,水深刻地影响着人的生活。水带给了安徽什么?
在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离不开水的灌溉,而淮河与长江的存在,使得安徽成为盛产粮食的好地方。这里阡陌农田,麦浪滚滚,向来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019年,安徽粮食总产量达到810.8亿斤,位居全国第四。其中位于淮河中下游的阜阳,连续10年均生产粮食超百亿斤,被誉为“百亿粮仓”。
有山的安徽,有了水,就有了如画的风景。这里的城市、村落多依水而起,因水制宜。如果沿着水阜走进古老的村庄,潺潺流水便会引导着人们走向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就像是“中国画里的乡村”——宏村,肇建之初,取”花未开、月未圆“的意境,将村内的“月沼”挖掘成半月形,并且根据村外水系,引来绿水环绕民居左右,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水也为安徽带来了发展。自古以来,从中国腹地经长江运往江南或出海的物资,安徽都是必经之地,号称“负山海而控楚豫,襟长江而带大河”。而安徽境内的青戈江水系、巢湖水系、华阳湖水系,则织成水网,沿岸形成了一个个城市。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安徽的安庆,与湖北的武昌、江苏的江宁并称“长江三巅之城”,是江南的西大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工业企业——安庆军械所,制造出了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机动轮船。
而长江南岸的芜湖,自唐朝开始就是全国著名的商业都会。它还拥有“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沃野良田,又有发达的航运,因此在晚清时期成为了全国四大米市之首,支撑着整个江南的粮食供应,成为了一座“米和船组合”的城市。长江和新安江还是徽商的舞台。历史上,徽州的丝绸商、木商、盐商利用水运,游走在扬州、杭州、武汉、南京、镇江之间,在中国商界称雄数百年。乾隆下江南期间,曾为16名盐商颁赐官爵,其中14位都是徽商。
安徽还将长江水系的巢湖划归给省会合肥,顺理成章把巢湖变为合肥的内湖,并将整个省政府从老城区搬去巢湖岸边,打造滨湖新区,同时修建合肥港,扩建通向长江主航道的裕溪河水道,最终将这个内陆城市打造成通江达海的港口城市,成功吸引大量资源入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水是怎么改变安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