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雁音书 发表于 2020-12-30 15:21:19

1600年徽州古村落

皖南,徽州地区的古村落很多,而且大部分都保存有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徽派建筑独树一帜,加上这里绝美的自然环境,如诗如画。今天给大家分享一座千年历史的古村落,宣城绩溪龙川,龙川村距今一千六百多年,村子里居住着胡氏家族后裔,全村都是亲戚,胡焱是龙川村胡氏始祖。

东晋建武二年,公元318年,胡焱在歙州,也就是古徽州任职散骑常侍,这是一个军队的官职,镇守当时的歙州。胡焱退休以后于咸康三年(公元337年)到华阳镇旅游,见龙川这个地方山清水秀,便带领族人在此定居,《龙川胡氏宗谱》中记载:“东耸龙峰,西峙鸡冠,南则天马奔腾而上,北则长溪(登源河)蜿蜒而来,羡其山水清丽,便赴龙川之口荆林里,聚族而居”。

一千多年前,龙川村这里还是一片长满黄荆条的荒河滩,因盛产黄金(荆)蜜而被称为荆林里,胡氏家族在此开荒种田、繁衍生息,到如今已是一座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的世外桃源。白墙粉黛的古民居错落有致,徽派建筑特有的石雕、砖雕、木雕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明代是龙川村历史发展中的鼎盛时期,村内人口众多,经济发达,重教兴文,胡氏家族人才辈出,成为著名的“进士村”,先后曾有十多人中进士,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和户部尚书的胡富,以及六十年后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太保加兵部尚书的胡宗宪。

官职的升高也振兴了家乡,当时的龙川村建筑覆盖了龙川“船形村”的全部范围。进入清代,龙川村逐渐衰落,村民仕途不再像明朝那样显赫,人口逐渐减少,很多民居及古建筑坍塌,村落建筑范围也渐渐由整个船形村缩减为龙川河北部为主的聚居区。

胡氏宗祠,是龙川村最重要的古建筑之一,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清光绪四年(1878年)重修。坐北朝南,前后三进,以山带水,气势飞动。胡氏宗祠是胡氏家族几位最显赫的人物:明代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和清朝红顶商人胡光镛的族祠。祠内装饰精美,尤其是保存完好的各类木雕最为精美,有“徽派木雕艺术宝库”的美誉。为江南第一祠,素有“木雕艺术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之美称。

有木雕精品,当然也有石雕艺术品,奕世尚书坊是徽派石雕之最。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由四根柱、四根定盘枋和七根额枋组成,高十米,宽九米。用花岗石和茶园石搭配凿制而成。整体结构采用侧脚做法,向内收敛,四大柱子抹去棱角,立柱的南北两向各有抱鼓石护靠。坊顶为歇山式,用茶园石石板砍凿而成,由斗拱支撑并挑檐。主楼正中装置竖式“恩荣”匾,四周盘以浮雕双龙戏珠纹。下方花板南北两面分别镌书“奕世尚书”和“奕世宫保”,为明代书法大家文徵明手书。

龙川水街,长约五百米,水街的水源于石金山麓,南流经岭里至岭外,折向东流,在龙川村凤山下入村,穿村汇入登源河,枯水期流水潺潺,汛期河水奔腾,荡涤村中的一切污泥浊水。河岸由青石和花岗岩石砌成。河岸陡直,设有石踏步下河,以方便居民浆洗取水,另有一处下河处,形同小码头,用青石和花岗岩砌成,为清代早期所建。水街及沿街两边建有许多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龙草澄心,龙川“龙须十景”之一,所谓“龙草澄心”,龙草指龙须草,龙须山上到处都是龙须草,草状如龙须,细长柔韧,极富弹性,拉扯不断,是造纸的极好原料,龙须山因为盛产龙须草而得名,它是制造澄心堂纸的主要原料。“澄心”则为存放龙须纸的澄心堂,澄心堂古造纸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澄心堂纸体验坊向游客展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1600年徽州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