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人未归丶 发表于 2020-11-17 16:52:05

石耳山岭口神秘古道

歙县岭口在石耳山下,有一条古道从岭口缘溪而进直达黄毛寺,在公路未开通之前,这是通往街源方向的主要通道,徒步登顶要走四个小时。古道保存相对完好,不少地方石板平整,台阶稳实。古道经岭口村民修整打理,无柴草挂碍,无藤蔓绊脚,但走的人还是不多,如今公路宽阔,车辆可达,即使有心想走这条道的因脚力不逮,望着林深草密、嵯峨峻拔的山势,看着灰线草绳似的古道蜿蜒在岭头坞口、溪涧冈峦、陡峭山崖、繁茂灌木丛中,只能望而兴叹。

  离岭口村里许的路右侧有座渗水亭,亭内的石壁上有水渗出,身体前倾可啜饮到石壁上渗出的水,水质清洌,冬温夏凉,任何时候喝都觉神清气爽,可惜的是因开村村通公路亭子被拆了,但石壁间渗出的水被充分利用起来,村民在这里建了一座水池,用水管把石壁间的水引到水池里,再接到村民家里。渗水亭不见了,只剩下传说,但与渗水亭一样被神传的亭前溪里硕大的官印石仍盘踞在那里。官印石近似方形,是上等石材,奇怪的是不管哪个石匠来到这里准备开采取料时,不是腰痛就是肚痛,最后都是无功而返,后来口耳相传,都认为这块巨石有神灵护佑,再也没有谁敢对它轻举妄动了。如今这块洁白巨石除了三个凿齿印外,再也没有人为的痕迹,即使是那些淘石的虽然喜欢,但听了这些传说,也心无动念,只是敬而观之,怅然离去。官印巨石仍如意地躺在溪中,吸纳着日月的精华,接受着溪水的温柔抚摸,享受着过往行人的热情礼赞。由于被传得神乎其神,心存惊悚,我连下到溪中踩上去观赏的勇气都没有。
  这条古道上到处都是藏宝、梦宝、觅宝、挖宝、得宝的故事。如果路上的石板被翻动过,那许是某人头天晚上做梦得知某处有宝,不等天亮就依梦境所示来挖掘,是否得到宝藏,只有他自己知道。沿途稍加留意,确实发现有不少地方的石板被翻转过,大概是一无所获的缘故,翻转过的石板没有按原样安放好。途中的第一个溪涧上有一座单孔石拱桥,桥身厚实稳固,石板表面布满苍黑的沉垢述说着历史的久远,可惜桥面上的石板都被翻移过,那也应是找宝留下的痕迹。修桥补路,积德行善,一直为徽商所钟情,是徽商精神之所在。古徽州石拱桥一般是富商捐助或地方集资,委托当地德高望重的人督工,再鸠工庇材,桥建好以后还有余钱,一般由督工埋在桥身的某一个部位,如果桥身受损就取出来作为修缮费用。因此,桥面下、路基底偶尔能找到金银财宝也就不足为怪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人就在岭口三孔桥面的石板下得到过金银财宝。这样一来,附近的古老石拱桥面都没能逃脱被翻动的命运。
  在这条神秘的古道上,那些被翻动过的石板下掩藏着许多无法求证的秘密,而石壁上自然形成的图案和不知何人的率意之作也都似乎与宝藏有了某种关联。我们走过了人工开凿的十八阶来到了路边的一块斜倚山体的巨石边,看到许多细细的高低不一的柴棍或弯或竖地支在巨石与地面间。巨石与细棍形成极大的反差,似小孩在玩游戏。向导告诉我们这就是撑腰石,挑担的路过此处停下歇脚,折根柴棍支在巨石与地面间,腰马上就不痛了,据说屡试不爽。我们也学着折根柴棍去支撑,希冀腰好腿脚好。其实,撑腰石这一景致不少名山都有,它寄寓着一种美好愿望。与撑腰石隔溪相对的巨大石壁上有两排不规则的石眼,有人说,这是外文,谁能读懂全文,必会石壁开裂金鸡飞出。据说有人读了一半时,金鸡露出了半身,此人抓鸡心切,不等读完就过去抓鸡,忽然石壁自然合拢,金鸡倏忽不见了,一切回归原样,时至今日,还依然只是个传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石耳山岭口神秘古道